還原真實《道德經》,從帛書《老子》開始(四)

2020-11-29 靜以為史

引言: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合稱帛本《老子》),距今2000多年的歷史;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個更早的竹簡本《老子》,通過比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本《老子》,也就是後人常說的《道德經》或者《老子五千言》,是至今世人篡改最少的版本。

中國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高明先生,通過對上百種世傳版本《道德經》研究,以及結合上百位學者對《道德經》的注釋,採用歷史文獻學得出一個結論:王弼本《道德經》(簡稱王本或王弼本)最接近帛書《老子》的原貌,世傳版本《道德經》經後人篡改,流傳至今已經嚴重失真。

本文接前篇繼續整理注釋,《道德經》今本第四十章(註:今本第四十章與第四十一章順序顛倒,經研究,帛書《老子》順序正確),帛書《老子》第四章如下:

甲本:【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乙本: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王本: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心得體會:

1、「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這句話理解起來很困難,但這是老子思想的精髓,老子用很多語句形容其中的道理,按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宇宙萬物都是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產生的,這個規律如同真理般存在。

比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接、高下相傾、音聲相和」等現象,老子說這是「道」運動和作用的結果,我們可以假設下,如果沒有善,那麼就沒有惡,沒有對,那麼就沒有錯,所謂善、惡、對、錯都是人命名的,如果全部是善,那麼就沒有惡,善也就不存在,那善去哪了?歸一了,這時候的「善」不能稱為「善」,是一種單獨存在的東西,無法命名和形容,與「道」相同。

「反也者,道之動也」含義是:在道的運動下,萬物發展到極致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比如月圓則虧、樂極生悲、福極生禍等。

「弱也者,道之用也」含義是:柔弱是道的作用。老子通過觀察自然,得出「柔弱」是道最原始的狀態,比如水能滅火,水潤萬物而不爭,水的特性幾乎與道一樣。

2、「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中的「有」和「無」同樣是老子思想的精髓,老子反覆論證「有」與「無」的關係,反覆強調「無」是什麼,「有」是什麼,「無」如何能生「有」,「有」怎麼會生「萬物」。

道的形狀是無形的,道也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可是道卻是普遍存在的,天下之物都是在道的運行和作用下產生的。道無形無名,卻能產生天下之物,因此是「無生有,有生天下之物」

設想下,假如人不存在,天下之物都是在道的作用下正常運行,從無到有,從有到天下之物,如果人也想像"道"一樣,在人的作用下主宰天下萬物,那麼該怎麼辦?

老子認為:如果想像「道」一樣主宰天下之物,那麼就要「無為」。「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像「無」一樣的狀態,道無形、無思、無名,天下萬物的產生和運行卻都由道主宰。人要想和「道」一樣成為天下之物的主宰,那麼只能得道。

如何得道?首先要無為,無為之後才能接近道,看清道的真實面目。本人認為這就是老子思想中「無為」產生的原因所在,君王無為而治,便是得道,便能成為天下之物的主宰。可見「無為而治」的出發點之一是老子為君王獻上的治國之策,「無為之治」的政治內涵之深厚,令人讚嘆。

依據高明先生《帛書老子校注》分析論證(詳見原著),結合本人心得體會,整理《心本》第四章如下:

心本: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心本》第四章白話文翻譯如下:

天下萬物到一定程度就向相反方向發展的狀態,是「道」運動的原因。萬物柔弱時的狀態,是「道"最原始的狀態下作用產生的。天下萬物是因為「有」產生的,「有」是「無」作用產生的。

《心本》第四章翻譯完,此章中心思想:無名無形,有無相生。

《心本》第五章待續,如有不同想法,請留言交流,共同悟道,道法自然。

相關焦點

  • 帛書《老子》被破譯:還原一個科學有為的老子
    《帛書<老子>破譯報告·上部·道論》首講嘉賓、《帛書<老子>破譯報告·上部·道論》一書作者肖鋼做出上述表示。  《道德經》對《老子》更改了幾百處  肖鋼介紹說,1973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了50多部失傳了兩千多年的帛書,其中在兩張不同形制、不同年代的帛上,用不同的字體抄有《道》和《德》這兩篇文章,學者們根據這兩部帛書成書的先後,將它們分別稱為帛書《老子》甲本和帛書《老子》乙本,統稱為帛書《老子》。
  • 通行版《道德經》與帛書老子及竹簡老子哪個更貼近與原著?
    縱觀人類歷史,2500年前從老子著道德經,印度小乘佛教創始人釋迦摩尼出世,西方三聖亞里斯多德柏拉圖蘇格拉底,明教即拜火教襖教在中東伊朗也出世。這在世界歷史中成為「軸心時代」,東西方聖人幾乎同時出現,這是人類學之謎。是什麼造就了這些聖人同時出現的呢?這就是天地造化,聖人出世教化人間道德。
  • 《<老子>新說——馬王堆帛書老子賞讀》
    得知是老子將要歸隱西去之後,便說: 「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尹喜好說歹說之後,老子留下五千字便揚長而去。 至此,其同名長篇著作《老子》,就在此時此地問世了。《老子》又被稱作《道德經》《道德真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老子《道德經》:德語世界最熱的中國典籍
    直至1870年波萊恩克那教士和神學家史陶斯先後以「TAOTA KING——der Weg zur Tugend」和「LAO TSE』S TAO TA KING」為名出版了最初的兩個《道德經》德語全譯本後,老子學說才開始在德語世界迅速傳播,在百餘年曆程中出現了數次「老子熱」,《道德經》成為德語世界譯本數量最多的中國典籍。
  • 極簡史:《道德經》的來龍去脈
    我們可以根據郭店楚簡《老子》研究的一些成果推斷,早期的《道德經》並沒有形成五千字的篇幅,老聃寫完一千多字的祖本之後,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廣泛流傳,因為主要流傳方式是抄寫、背誦、講解,所以《道德經》在這一時期主要體現在不同作品對隻言片語的引用,韓非子是第一個系統解讀老子的人,但他並不是作全文的注釋,而是依老子之道理闡述自己的法治思想。
  • 我們應該怎樣讀《道德經》
    小到修身齊家,大到治國平天下,短短五千言,《道德經》無所不含,如此名著,我們怎能錯過。然而流傳2000多年,如今版本眾多,有些一字之誤,意思竟然完全相反,這讓我們在追溯老子思想真諦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少迷惑。好在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的出土,給我們撥開了一些迷霧。本文準備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20年來研讀各版本《道德經》的心路歷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 最接近老子思想真相的《道德經》是《郭店楚簡·老子》甲骨文版
    【按:部分新讀者對老子《道德經》的幾個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還有疑惑,還不是很了解。老子《道德經》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此甲骨文版本最為原始、古樸,也是最接近老子思想的,在內容、章節順序上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等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與現在的通行本差別更大,可以斷定現在的通行本是經過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刪修改之後形成的版本,已經失去了原本含義,其實與老子已經沒有多大關係了
  • 一位德國哲學家眼中的老子:《道德經》可以用網際網路思維解讀
    兩千多年來,《道德經》(或稱《老子》),對於古今中外的讀者而言是一部既迷人又令人困惑的書,它的「玄」,吸引和啟發了許多的人,並為無數的哲學家、流派提供了豐富的哲學靈感。作者 漢斯-格奧爾格·梅勒漢斯-格奧爾格·梅勒1964年生於德國,師從波恩學派大師陶德文(Rolf Trauzettel),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和比較哲學,曾任教於加拿大克魯克大學哲學系,後任愛爾蘭國立科克大學哲學系教授,著有《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道德之愚》等。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被故意篡改的道德經與馬王堆出土帛書老子對比
    現在通行本的老子《道德經》是假的!1973年的馬王堆漢墓考古震驚世界,原本《老子》重現人間,證明兩千年來道教核心經典《道德經》是假經!包括《道德經》《莊子》《列子》……在內的幾乎所有道教經典已經被完全篡改了!跟原來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道德經,最容易忽視的兩句話,藏著老子對這個世界的真實看法
    《道德經》的核心是道,但是什麼才是道,自古以來卻有著各種各樣的理解和解讀,進取者從道中看到因勢利導、佔據先機;軟弱者從道中看到順從命運、消極退讓;正直的人從道中學到放低名利、秉持初心;奸詐的人從道中學到多心善變、隨心所欲……歪果仁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對於咱們土生土長的《道德經
  • 45帛書《老子》第一章 老子不玩「捉迷藏」
    (第25章)】老子後來留下了一本書(對於這本書 是否是出自老子 還是後人的整理,我們一時間難以定論,我們只是從常規意義上 說這是老子的),裡面記述了他的思想,這本書的名字就被後人稱之為《老子》,也叫《道德經》。在中華民族眾多的的經典中,《老子》被譽為萬經之王,可見其備受推崇的程度。
  • 老子《道德經》中的自然界五大規律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規律的總結。人們認識自然界和社會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掌握它們變化的規律。如果自己把自然界和社會的規律瞭然於胸,就可以面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變化時從容應對,而不會慌亂。
  • 解密《道德經》:哪個版本才是原著?主流版本之間到底有何差異?
    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是寫於2000多年之前,由手寫傳抄得以流傳,難免有被改動,或者錯寫,漏寫的地方,這也就導致今天流傳於世的道德經有很多版本,其中的差別還是挺大的。比較有影響力的,就是三個版本:王弼通行本,馬王堆帛書甲乙本,以及郭店出土的楚簡本。一、哪個版本才是原著?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霍金看了《道德經》才寫的《時間簡史》
    這幾句家喻戶曉的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道經的開篇。也是整部道德經的開篇。大多數人知道這幾句話,但是卻不知道,這幾句話實際上講的是關於宇宙起源的問題。看完本期視頻,你也許會感到驚訝,2500年前的老子,對於宇宙起源萬物的規律,描述的和如今天文研究的結果如出一轍。也就是說,西方近百年來的天文研究,其實只是用自認為科學的方法,證實了幾千年前我們祖先智慧的真實性。
  • 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出土,雖只改了寥寥數字,意境卻完全不同
    1973年,中國考古界出了一件大事——被篡改前的《道德經》出土了。當年,在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挖出了三座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文物數不勝數,其中有幾篇薄薄的帛書,就是我們盛行四海的經典國學《道德經》2000多年前的版本,一時震驚世界!然而經過學者們的對比研究發現,帛書中的很多內容,與流傳至今的版本頗有差異。
  • 六種版本《道德經》學習筆記:第二十一章
    與帛書、傅奕版顛倒。以閱眾甫:帛書甲乙本皆「以順眾父」。然哉:王弼本作「狀哉」。【釋義】大德的形態,完全遵從於道。而「道」這個東西,恍恍惚惚沒有具體的形態。道恍恍惚惚但是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這種「精」是真實不虛的,是可以經歷檢驗的。從古到今,它都是一個樣子,萬事萬物都遵循一道理,這便是「我」之所以能知道的原因。【討論】一、如何理解「以閱眾甫」?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