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合稱帛本《老子》),距今2000多年的歷史;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個更早的竹簡本《老子》,通過比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本《老子》,也就是後人常說的《道德經》或者《老子五千言》,是至今世人篡改最少的版本。
中國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高明先生,通過對上百種世傳版本《道德經》研究,以及結合上百位學者對《道德經》的注釋,採用歷史文獻學得出一個結論:王弼本《道德經》(簡稱王本或王弼本)最接近帛書《老子》的原貌,世傳版本《道德經》經後人篡改,流傳至今已經嚴重失真。
本文接前篇繼續整理注釋,《道德經》今本第四十章(註:今本第四十章與第四十一章順序顛倒,經研究,帛書《老子》順序正確),帛書《老子》第四章如下:
甲本:【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乙本: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王本: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心得體會:
1、「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這句話理解起來很困難,但這是老子思想的精髓,老子用很多語句形容其中的道理,按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宇宙萬物都是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產生的,這個規律如同真理般存在。
比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接、高下相傾、音聲相和」等現象,老子說這是「道」運動和作用的結果,我們可以假設下,如果沒有善,那麼就沒有惡,沒有對,那麼就沒有錯,所謂善、惡、對、錯都是人命名的,如果全部是善,那麼就沒有惡,善也就不存在,那善去哪了?歸一了,這時候的「善」不能稱為「善」,是一種單獨存在的東西,無法命名和形容,與「道」相同。
「反也者,道之動也」含義是:在道的運動下,萬物發展到極致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比如月圓則虧、樂極生悲、福極生禍等。
「弱也者,道之用也」含義是:柔弱是道的作用。老子通過觀察自然,得出「柔弱」是道最原始的狀態,比如水能滅火,水潤萬物而不爭,水的特性幾乎與道一樣。
2、「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中的「有」和「無」同樣是老子思想的精髓,老子反覆論證「有」與「無」的關係,反覆強調「無」是什麼,「有」是什麼,「無」如何能生「有」,「有」怎麼會生「萬物」。
道的形狀是無形的,道也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可是道卻是普遍存在的,天下之物都是在道的運行和作用下產生的。道無形無名,卻能產生天下之物,因此是「無生有,有生天下之物」
設想下,假如人不存在,天下之物都是在道的作用下正常運行,從無到有,從有到天下之物,如果人也想像"道"一樣,在人的作用下主宰天下萬物,那麼該怎麼辦?
老子認為:如果想像「道」一樣主宰天下之物,那麼就要「無為」。「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像「無」一樣的狀態,道無形、無思、無名,天下萬物的產生和運行卻都由道主宰。人要想和「道」一樣成為天下之物的主宰,那麼只能得道。
如何得道?首先要無為,無為之後才能接近道,看清道的真實面目。本人認為這就是老子思想中「無為」產生的原因所在,君王無為而治,便是得道,便能成為天下之物的主宰。可見「無為而治」的出發點之一是老子為君王獻上的治國之策,「無為之治」的政治內涵之深厚,令人讚嘆。
依據高明先生《帛書老子校注》分析論證(詳見原著),結合本人心得體會,整理《心本》第四章如下:
心本: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心本》第四章白話文翻譯如下:
天下萬物到一定程度就向相反方向發展的狀態,是「道」運動的原因。萬物柔弱時的狀態,是「道"最原始的狀態下作用產生的。天下萬物是因為「有」產生的,「有」是「無」作用產生的。
《心本》第四章翻譯完,此章中心思想:無名無形,有無相生。
《心本》第五章待續,如有不同想法,請留言交流,共同悟道,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