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可以總結為老子,又作老萊子,姓李氏,名耳,做過「周朝國家圖書館館長」,傳說活了200歲並被尊稱為「太上老君」,後因其看到周氏王朝衰微,歸隱西去不見蹤影。
漢磚石像中老子形象
就在老子牽著青牛正要從函谷關西去歸隱,等待鎮守關卡的守衛盤查之時,老子與守衛之間的一段對話將註定對後世思想產生深遠的影響。那一天,官員尹喜正例行公事把守函谷關,卻見紫氣東來很是蹊蹺,他見一老者騎青牛飄飄而來,心想:莫不是天將降貴人於此?得知是老子將要歸隱西去之後,便說: 「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尹喜好說歹說之後,老子留下五千字便揚長而去。
至此,其同名長篇著作《老子》,就在此時此地問世了。《老子》又被稱作《道德經》《道德真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老子》全篇通透貫穿,大道無處不在,微言大義光照千秋,短短五千字窮盡天理變化。現在流行於世的《道德經》通行本,是王弼對《老子》的注釋本,字數為5162字。
唐伯虎畫老子騎牛
《老子》的傳世故事與老子其人一樣,充滿了傳奇色彩。根據史料記載,《老子》一書始傳於西漢,至今傳世版本繁多。從源頭上看,主要有以下五種:
西漢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傳世的最早版本;
東漢初嚴遵《道德真經指歸》;
東漢張魯《老子想爾注》;
三國時期王弼注釋本《道德經注本》;
初唐傅奕《道德經古本》。
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先後出土了四個新的《老子》古本,分別為: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抄寫在絲帛上,墨跡,古隸書寫,共存3900字,抄寫年代應在公元前高帝立漢之前;
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抄在絹帛上,墨跡,更接近於漢隸的字體,存約4700字,抄寫時代應在公元前206—公元前195之間;
郭店楚墓的楚簡《老子》甲組、乙組、丙組,是已知年代最早的《老子》古本,三組竹簡,是否同為一本,尚待確認;
北京大學接受捐贈的漢簡《老子》,保存最為完整的《老子》古本,晚於帛書乙本約60年。
帛書《老子》甲本(湖南省博物館館藏)
帛書《老子》乙本(湖南省博物館館藏)
《老子》新說——
馬王堆帛書老子賞讀
《新說——馬王堆帛書老子賞讀》作者唐曉泉先生花費二十餘載,致力於帛書《老子》的解讀和帛書體書法的研究。在研究內容的同時,以帛書體書寫再現了馬王堆出土《老子》原貌,作為學術與藝術相結合的一種探索,最後完成此書。
唐曉泉先生手寫帛書《老子》
作者將《老子》的思想內容主要概括為兩個部分:一是哲學,二是政治學:哲學部分老子從對世界本源的考察提出了道的概念,認為道產生和蓄養了天地自然和人類,道的特性是德,天地特性完全同於道,就是有德。人也應效法天地自然,效法道,人應該有德。以此為理論基礎,老子闡述了他的政治見解及主張,提出了治國理念以及實現這些理念的方法。
在論述政治主張的同時,老子把他的哲學思想應用於分析論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並提出了正確處理三者關係以及個人心靈修養升華的思想方法。作者因此稱《老子》是一部關於宇宙人生根本問題的學術著作,是領導者追求自我完善, 實現長治久安的智慧經典,是達到幸福快樂和安康的人生指南。
作為具有深厚功力的書法家,作者以帛書完整書寫了《老子》全文,把一個西漢初年風格的手寫卷《老子》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為老子研究者、書法愛好者提供了更為直觀的參考資料。同時,作者認為《老子》也是具有極高審美價值的文學藝術品,並對其中精彩的句讀與詩化的哲學語言進行基於審美的點評。作者總結道:《老子》以韻文為主,採用了韻散結合的形式,用詩化的語言表達抽象的哲理;修辭上,體現了矯枉過正、誇張的語言特點。在領略老子思想價值的同時享受文學審美,又能夠鑑賞獨樹一幟的書法,達到了「讀」與「賞」的完美結合。
唐曉泉先生手寫帛書《老子》
圖書簡介
《老子》新說:馬王堆帛書老子賞讀
唐曉泉 編著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9年06月
本書根據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精讀《老子》,研習帛書體,取法帛書的章法和意蘊,完整真實地再現漢初老子《道德經》的面貌,並配以個人的新解讀。本書不僅為研究老子思想提供了較為有益的新見解,對某些重要節點糾編補正,同時,也為書法界做出了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