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馬王堆漢帛書《老子》
說文
□林一杕
9月7日《羊城晚報》B4版,錢國宏發表《「大器晚成」的「大器」是什麼》 一文。
其實,「大器晚成」原為「大器免成」。
《老子》通行本四十一章中的「大器晚成」,經千百年的傳抄、約定俗成的流傳,已經成為充滿人生哲理的成語。20世紀以來,《老子》的今譯本就有十餘種,均作通行解釋。
任繼愈先生從1956年出版《老子今譯》,到《老子新譯》、《老子全譯》,也作「大器晚成」。到2006年《老子繹讀》,吸收了近年《老子》研究的一些新成果,有了新的注釋:
馬王堆甲本,作大器「免成」。與「希聲」、「無形」為並列,名詞之前都是否定詞。「大器免成」,是說大器不需要加工。於義為順。但通行各本均作「晚成」,千百年來已被作成語,故譯文從通行本。
楚簡乙本作「曼成」,於音,通「免」,韻通「晚」,可並存。《老子》原本疑為「免成」。
1973年長沙馬王堆墓出土的《老子》漢帛書甲乙本,1993年郭店楚墓竹簡出土的《老子》甲乙丙本等新材料,無疑是促使任繼愈先生四譯《老子》的一個原因。
但新材料的些許變化,並不是他關注的全部。四譯《老子》,吸納新成果,以及對「大器晚成」約定俗成的意義的態度,其中的真義,在於他做學問求真精神。
長沙馬王堆《老子》漢帛書和郭店楚墓竹簡《老子》出土後,尤其是進入21世紀後,一些學者關注到「大器晚成」、「大器免成」、「大器曼成」三者與前句「大方無隅」、後句「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義訓,希望通過詞義來探討這三種說法,哪種更符合《老子》的原意。
按照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大器晚成」顯然有所違背,因為「大器晚成」的「晚」,與「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無」和「希」是相悖的。「晚成」畢竟還是「成」;「有形」的成,畢竟還是有所為。
而「大器免成」的「免」,有免除的意思,與前後句的「無」和「希」相通。郭店楚墓竹簡《老子》還有「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句子,強調有為產生於無為,成事產生於無事,有味產生於無味。
《老子》中的「大成若缺」、「大盈若衝」,也說明「大器免成」與「無為而無不為」,與「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與「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新思想內涵更為一致,更為接近《老子》的原貌。
這也許這就是任繼愈先生充分肯定「大器免成」「於義為順」的原因。
鑑於郭店楚墓竹簡《老子》比長沙馬王堆《老子》漢帛書早了好些年代,也有論者認為,「大器晚成」應為「大器曼成」。對此,任繼愈先生以音訓進行了解釋:「楚簡乙本作『曼成』,於音,通『免』,韻通『晚』,可並存。」
即使確定了「大器晚成」原為「大器免成」,但任繼愈先生還是尊重「大器晚成」「千百年來已被作為成語」的事實的。
林一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