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怎樣讀《道德經》

2020-11-29 思想的旅途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縱觀歷史,它是被研究和註解最多的著作;橫貫中外,它也是被翻譯成語言最多的著作。從普通讀者到世界名人,各個階層的人都不惜吝嗇的給予很高的評價。

小到修身齊家,大到治國平天下,短短五千言,《道德經》無所不含,如此名著,我們怎能錯過。然而流傳2000多年,如今版本眾多,有些一字之誤,意思竟然完全相反,這讓我們在追溯老子思想真諦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少迷惑。好在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的出土,給我們撥開了一些迷霧。本文準備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20年來研讀各版本《道德經》的心路歷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一.我們為什麼要讀《道德經》?

很多人覺得《道德經》是帝王的治世安民之道,普通人沒有必要去讀。

《道德經》的作者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以禮治國的統治者東周王朝已經失去了對各諸侯國的強有力控制,以至於諸侯爭霸,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時任東周守藏室主管的老子見王朝大勢已去,準備歸隱。途中為人所求,寫下了上下兩篇著作,分言「德」,「道」之意,主要就是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就是現在的《道德經》。

既然《道德經》確實是以治國安民之道為主,那我們普通讀者為什麼要去讀呢?所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道德經》在給出主張之前都會各種舉例講明原因。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思考,從中吸取寶貴的經驗。從而對比現在的時代背景環境,看看我們是否能夠去取糟粕,去取精華,做的更好。

二.應該從什麼角度去讀《道德經》?

前面我們說過,《道德經》是老子寫給帝王的治世安民之道,所以我們平時讀《道德經》的要站在統治者,管理者角度去理解書中的每句話, 這樣我們才能更準確的吃透,理解老子的思想精髓。要不然就會出現南轅北轍的情況。

三.應該什麼時候開始讀《道德經》?

有人說,《道德經》沒有一定的生活閱歷是讀不懂的,不能過早的去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相信這句話很多人在很小的時候都聽過。我也一樣,從讀小學開始,一直到大學畢業。經常會聽到各種順口,優美的句子,當時都以為這些應該是《論語》,《唐詩三百首》裡面的。

直到畢業後的某一天,無意中在地攤上看到一本《圖解道德經》,讀過之後如獲至寶,相見恨晚。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到現在對《道德經的》研讀已經20來年了,包括從網上找來的各種版本。而就是因為版本太多,意思太雜,中間也迷茫過,質疑過。現在回想起來,這些都是寶貴的經歷。所以個人覺得,讀好書要趁早,不求你讀就要懂,而是在你每次讀都有不一樣的收穫。十年,二十年下來,你可能會笑話自己以前的想法幼稚,但你更會驚嘆自己的成長。

四.該怎麼去選擇各版本的《道德經》?

《道德經》版本眾多,比較有名的有馬王堆《帛書老子》,有甲本乙本。河上公的《道德經章句》,王弼《老子道德經注》,傅奕《道德經古本》。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的版本。

如果你有一定的生活閱歷,想深入研究老子思想,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乙本是最好的,有些殘缺的可以參考其他版本來理解。如果你是剛接觸《道德經》的小學生,還是建義以現在的通行本為主,畢竟通行本語言簡練,讀背起來朗朗上口。先不求理解對錯,只求把《道德經》印在腦子裡,以後理解修正的時候,腦子裡可以立刻搜索出來。

相關焦點

  • 老莊文化:大樹參天——讀《道德經》有感
    老莊文化:大樹參天——讀《道德經》有感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有一位大聖大智者,窮其畢生精力,給後人栽下了一棵參天大樹。這位智者,就是被我國三大教派之一的道教尊奉為教祖的老子。他的《道德經》有如一棵冠頂參天、四季長青的智慧之樹,蔭庇後人、惠及子孫。
  • 《道德經》前言
    同樣的,我們讀道德經也是一樣,所有的版本,所有的文字,都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都是為指引我們大道的方向,我們的心,應該體悟領會道,而非執著於版本文字,至於能否悟道,還是要看個人的修為,能不能知行合一,是不是真真正正的修道,然後證道,就算把道德經領會得融會貫通,如果不能知行合一,沒有切切實實的做到,那麼無異於一場空。
  • 《齊善鴻講道德經》: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讓你有更多啟發和思考
    說起《道德經》,我們最先想到的應該是,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作品。我們很多人都讀過,小時候讀只是看懂皮毛,而長大了在翻開才深知裡面的智慧。對於西方人來說,除了《聖經》之外,《道德經》的發行量也特別大。《道德經》的本質是希望閱讀的人可以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然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以前讀《道德經》覺得裡面的智慧寶貴,但是總是無法全面的應用到生活中。直到我讀了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這本書詳細地為我們講解了《道德經》每一個章節的核心要義,沒有晦澀難懂的原文,而是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把老子的智慧,講給我們聽。
  • 道德經智慧:有本事的人,多看看天道思維,多讀助你一帆風順!
    老子的《道德經》聞名於世,被譽為東方智慧源泉,天下第一奇書。《世界文明史》的作者,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威爾杜蘭特博士曾經說過:假如我們把世界上每一本書都燒掉只留一部,那應該就是《老子道德經》。它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老子道德經》博大精深,通天徹地。
  • 馬王堆中發現《道德經》真跡,我們看到的都是被篡改後的版本!
    這些優秀的思想文化被編寫進書中,如《孟子》、《中庸》、《道德經》等。然而,有一件事卻令人深感意外,流傳了千百年的《道德經》竟然是被篡改過的。也就是說,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道德經》都是篡改後的版本,並不是最初的原始之作。那麼當初的《道德經》為什麼會被篡改呢?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怎樣才能做到呢?老子認為順其自然可以避開死亡,因而善於保護生命的人在大山中行走不避犀牛、老虎,進入敵陣中不不帶鎧甲和兵器。 泰第十一 否第十二 泰卦與否卦,《道德經》主要有關章節為第二、十五、十六、二十六、二十九、三十七、四十、四十二章 「乾」「坤」不可分割,由兩者構成的泰卦與否卦亦不可分開來理解。
  • 愛因斯坦的書架上有本《道德經》
    只要讀一讀歐美那些拜服在老子腳下並受到老子「點撥」的哲學界、科學界、政界大咖們讀了《道德經》之後所發的「讀後感」,你就會知道老子在國外有多火。尼採,這位宣稱「上帝已死」、把基督教批得體無完膚的哲學「狂人」驚嘆說:「《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也是老子的粉絲。
  • 為何那麼多人喜歡《道德經》?深入研究道德經後,看出一身冷汗
    但作者認為最可怕的還是喜歡神化自我,從孔子到道德經,從關羽到武術,明明是一個人,一家學術,幹嘛非要將他們封為神明呢?而道德經裡,到底講了什麼?·對道德經裡嚇人的解釋任何一門學說,都有對有錯,有積極的一面,也有狹隘的一面,比如道德經、比如孔子、比如朱元璋等,他們說的話,做的事,難道都是對的嗎?
  • 解密《道德經》:哪個版本才是原著?主流版本之間到底有何差異?
    讀道德經,是為了修道悟道,而不必執著於語言文字,道德經的版本眾多,但是都是大同小異,在道和德這兩個核心概念上,是一致的,無論有沒有道德經,無論道德經是怎樣的,都不影響大道運行日月,長養萬物,所以說,道德經的意義,在於指引我們彼岸的方向,但它本身並不是彼岸。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少兒讀《道德經》,也許背誦如流,不見得能領悟其中規律。有一定社會閱歷的人,回頭讀《道德經》,常常能恍然大悟。《道德經》開篇:道可道,可道對應無數的變化現象,萬變不離其宗,根本規律卻只有一條,即是:人們終其一生,都在不確定的(變化)狀態中,尋求確定,以此為安全感。在變化和確定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是每一個人一生的課題,領悟規律的人,生活就越來越順。
  • 馬雲的經商聖經,白巖松的生命之書,《道德經》你總要讀幾句!
    為什麼《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俗話說「經是良言」,佛教的經晦澀難懂,但是明白其中的意思後,就可以手敲木魚而嘴裡念念不忘。很多人知道《道德經》目錄裡有81個篇章,但是也不曾通篇讀過,今天,就整理十幾句有價值的經典,請笑納!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的性質一直為老子所推崇,滋潤萬物卻不爭。然而對於「不爭」的理解,經常因人而異,有人說是水善於處下的性質,有人說是水以無爭為有爭,是莫大的智慧,這些理解當然都是沒有問題的。
  • 極簡史:《道德經》的來龍去脈
    筆者結合馬王堆漢墓、郭店楚墓的考古成果以及歷史中的記載,對《道德經》的來龍去脈做個簡單梳理。一、戰國時期的傳承按照先秦命名的習慣,老子所著之書,應該叫做《老子》,如同《關尹子》、《莊子》一般,以作者之尊稱為書名。但事實上根據《戰國策》、《莊子》、《韓非子》等著作對《老子》的引用都是直呼其名的。
  • 一位德國哲學家眼中的老子:《道德經》可以用網際網路思維解讀
    中國讀者對《道德經》中的話語如數家珍,「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上善若水」等無不融入了我們的彝倫日用。義大利語版《道德經》21世紀以來,隨著中華民族復興於東方,這部影響中國幾千年的道家哲學經典,在世界的另一端也引起了更多的重視和追捧。
  • 道德經第35章:面對各種誘惑我們該怎麼辦?道德經教我們正確選擇
    老子在這裡是要告誡人們,不要沉湎與聲色美食之中,應該適可而止,及時歸附於自然質樸的大道,才能實現安定團結,太平和諧。大家知道我在講道德經中講的故事不多,有時候引入故事也是一帶而過,一方面是視頻時間的限制,另一方面是我認為很多故事大家都己耳熟能詳,沒有必要長篇大論地在這裡贅述,浪費時間;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無論我們是研究別人的失敗,還是探索別人的成功,那都是別人的故事,雖然聽過之後印象深刻,但對於我們自己的實踐卻意義不大。
  • 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出土,雖只改了寥寥數字,意境卻完全不同
    1973年,中國考古界出了一件大事——被篡改前的《道德經》出土了。當年,在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挖出了三座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文物數不勝數,其中有幾篇薄薄的帛書,就是我們盛行四海的經典國學《道德經》2000多年前的版本,一時震驚世界!然而經過學者們的對比研究發現,帛書中的很多內容,與流傳至今的版本頗有差異。
  • 老子:世界不是「無主之城」,《道德經》告訴你誰才是宇宙的主宰
    在《道德經》裡,其不為大這一章中,老子又強調了道的準確含義。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老子開篇就說這一句話,他告訴我們,道是廣博無際的,他可以左右宇宙。為什麼說,每天讀《道德經》的人,人生格局會更高?5000字,81條,老子就把《道德經》就弄成了除《聖經》外翻譯語種最多、發行量最大的書籍。司馬遷就曾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第三階段是精神階段,絕對精神又否定自然界,先後表現為主觀精神(個人意識)、客觀精神(法、道德、倫理等社會意識)和絕對精神,又返回到自身。老---道生一(無),一生二(有,可以被感知),二生三(被感知出的識--精神),三生萬物(識-精神---對世界的重新認識)。黑---黑格爾回答說,這就需要精神通過正———反———合的辯證法運動,從而分階段地把種種事物實現出來。
  • 《道德經》第七十章:為什麼我們做不到老子講的道理?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道德經》第七十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思想: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每次我們讀《道德經》的時候,都感覺很容易理解,也都願意學習,可是回到生活中,馬上就忘記了很多。為什麼會如此呢?實際上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老子,放低身段、謙遜待人、順其自然……看似簡單的道理,如果內心不放下高傲,不丟棄錯誤的思維方式,其實是很難做到的。
  • 齊善鴻講《道德經》,看點在哪裡?
    書作者齊善鴻是南開大學教授、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學習《道德經》已經30多年。他的初衷是運用老子的思想智慧以利生活,而非純粹的知識學習,因此他格外關注經文所包藏的「落地的人生智慧」。結合30年來的修行與探索,以及向社會各界人士請教時吸納的精華,他寫下了這本解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