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縱觀歷史,它是被研究和註解最多的著作;橫貫中外,它也是被翻譯成語言最多的著作。從普通讀者到世界名人,各個階層的人都不惜吝嗇的給予很高的評價。
小到修身齊家,大到治國平天下,短短五千言,《道德經》無所不含,如此名著,我們怎能錯過。然而流傳2000多年,如今版本眾多,有些一字之誤,意思竟然完全相反,這讓我們在追溯老子思想真諦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少迷惑。好在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的出土,給我們撥開了一些迷霧。本文準備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20年來研讀各版本《道德經》的心路歷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一.我們為什麼要讀《道德經》?
很多人覺得《道德經》是帝王的治世安民之道,普通人沒有必要去讀。
《道德經》的作者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以禮治國的統治者東周王朝已經失去了對各諸侯國的強有力控制,以至於諸侯爭霸,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時任東周守藏室主管的老子見王朝大勢已去,準備歸隱。途中為人所求,寫下了上下兩篇著作,分言「德」,「道」之意,主要就是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就是現在的《道德經》。
既然《道德經》確實是以治國安民之道為主,那我們普通讀者為什麼要去讀呢?所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道德經》在給出主張之前都會各種舉例講明原因。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思考,從中吸取寶貴的經驗。從而對比現在的時代背景環境,看看我們是否能夠去取糟粕,去取精華,做的更好。
二.應該從什麼角度去讀《道德經》?
前面我們說過,《道德經》是老子寫給帝王的治世安民之道,所以我們平時讀《道德經》的要站在統治者,管理者角度去理解書中的每句話, 這樣我們才能更準確的吃透,理解老子的思想精髓。要不然就會出現南轅北轍的情況。
三.應該什麼時候開始讀《道德經》?
有人說,《道德經》沒有一定的生活閱歷是讀不懂的,不能過早的去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相信這句話很多人在很小的時候都聽過。我也一樣,從讀小學開始,一直到大學畢業。經常會聽到各種順口,優美的句子,當時都以為這些應該是《論語》,《唐詩三百首》裡面的。
直到畢業後的某一天,無意中在地攤上看到一本《圖解道德經》,讀過之後如獲至寶,相見恨晚。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到現在對《道德經的》研讀已經20來年了,包括從網上找來的各種版本。而就是因為版本太多,意思太雜,中間也迷茫過,質疑過。現在回想起來,這些都是寶貴的經歷。所以個人覺得,讀好書要趁早,不求你讀就要懂,而是在你每次讀都有不一樣的收穫。十年,二十年下來,你可能會笑話自己以前的想法幼稚,但你更會驚嘆自己的成長。
四.該怎麼去選擇各版本的《道德經》?
《道德經》版本眾多,比較有名的有馬王堆《帛書老子》,有甲本乙本。河上公的《道德經章句》,王弼《老子道德經注》,傅奕《道德經古本》。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的版本。
如果你有一定的生活閱歷,想深入研究老子思想,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乙本是最好的,有些殘缺的可以參考其他版本來理解。如果你是剛接觸《道德經》的小學生,還是建義以現在的通行本為主,畢竟通行本語言簡練,讀背起來朗朗上口。先不求理解對錯,只求把《道德經》印在腦子裡,以後理解修正的時候,腦子裡可以立刻搜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