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俗話說「經是良言」,佛教的經晦澀難懂,但是明白其中的意思後,就可以手敲木魚而嘴裡念念不忘。
所以說,無論什麼文學作品,單是文字的排列組合是沒有意義的,要明了其中對生活對生命的借鑑意義,才有了價值。很多人知道《道德經》目錄裡有81個篇章,但是也不曾通篇讀過,今天,就整理十幾句有價值的經典,請笑納!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的性質一直為老子所推崇,滋潤萬物卻不爭。然而對於「不爭」的理解,經常因人而異,有人說是水善於處下的性質,有人說是水以無爭為有爭,是莫大的智慧,這些理解當然都是沒有問題的。利萬物而不爭,一直以來就是大成就者的品質。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任何相反的屬性都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這種辯證的思維應該嵌入到每個人的想法中,有時候我們見到的東西都是片面的真相,只有不斷地變化思維所處的角度,才能得到「全知」的智慧。能將事物的對立統一講的這麼透徹,最古老的應該就是《道德經》了!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這段話的翻譯是:最優秀的統治者,人民根本體會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會表現的親近他並且讚揚他;再次一些的統治者,人民害怕畏懼他;最次的的統治者,人民眼裡都沒有他。最後一句是講誠信的,當然容易理解。
這種關於領導的言論也許不適合所有人,但是你細想,生活中有多少場景是需要我們做出抉擇而改變很多人的行為,這就是狹義的領導者,所以不是不適用,而是你找不找得到運用的場景。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點也是對於事物現象的辯證思考,要求我們從表象中找的即將呈現或一直都存在的真相,例如國家混亂有忠臣,就是說在混亂的國度,才會有忠臣的出現來穩定局面,如果國家安定,忠臣是很少會出現在明面上的。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禮記·大學》中說:靜而後能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從古至今一直就是被不斷論證的。現在的我們為何如此注重在「孤獨中成長」,其實是有依據的。諸葛亮也曾經在《誡子書》說:「才須學,學須靜。」關於「靜」對人的功用,人沒有經歷孤獨的沉澱,就不會有在人群中的光華。這一點是顯然的。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舉的例子十分有趣: 人老了,堅硬的牙齒沒了,而柔軟的舌頭卻完好無損!
這是老子在傳授別人長壽秘訣的時候說的話。不過於強勢的狀態和水好像很接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出一(陰陽未分之氣),一生出二(氣分化為陰陽),二生出三(陰氣、陽氣、陰陽交合之氣,是為三),三產生世間萬物。
有人疑惑這句話對人有什麼借鑑意義?其實對於老子的這份萬物理論,我們存疑而不論,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大道至簡的觀念,這種簡化思維,曾經一度為人所推崇。要從萬事萬物的混亂中,抽象出最根源的東西。
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這段話最具有欺騙性的可能就是「大器晚成」,其他的一般人都能理解,但是大器晚成被說的太多次了,導致後來人在「無成」的時候還在感嘆是否自己還年輕。大器具晚成,是要精細的做工和長久的堅持的。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見微知著的能力不是所有人都具備的,但是是所有人都應該具備的。有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不出門何以知天下事,其實這是不矛盾的,因為總有一個過程,也許你從微小處推知的全局真相,是建立在你經歷了很多之後產生的。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行動起來,是最簡單的真理,有人說沒有一個系統的理論,做事會事倍功半。可是想好在做只是少部分人的穩妥,有時候,大可不必謹慎如斯!
馬雲說:老子在他那個時代就已經對現代人了如指掌。
白巖松說:《道德經》成為了我30歲之後人生的生命之書。
假如你沒有讀過整本道德經,先看看這幾句,或也能得到些許人生啟迪,當然你也可以關注我,一起對各類經典進行研讀。
本文由文化人大/小陳原創,感謝閱讀,期待關注,歡迎留言與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