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的經商聖經,白巖松的生命之書,《道德經》你總要讀幾句!

2020-12-08 騰訊網

為什麼《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俗話說「經是良言」,佛教的經晦澀難懂,但是明白其中的意思後,就可以手敲木魚而嘴裡念念不忘。

所以說,無論什麼文學作品,單是文字的排列組合是沒有意義的,要明了其中對生活對生命的借鑑意義,才有了價值。很多人知道《道德經》目錄裡有81個篇章,但是也不曾通篇讀過,今天,就整理十幾句有價值的經典,請笑納!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的性質一直為老子所推崇,滋潤萬物卻不爭。然而對於「不爭」的理解,經常因人而異,有人說是水善於處下的性質,有人說是水以無爭為有爭,是莫大的智慧,這些理解當然都是沒有問題的。利萬物而不爭,一直以來就是大成就者的品質。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任何相反的屬性都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這種辯證的思維應該嵌入到每個人的想法中,有時候我們見到的東西都是片面的真相,只有不斷地變化思維所處的角度,才能得到「全知」的智慧。能將事物的對立統一講的這麼透徹,最古老的應該就是《道德經》了!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這段話的翻譯是:最優秀的統治者,人民根本體會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會表現的親近他並且讚揚他;再次一些的統治者,人民害怕畏懼他;最次的的統治者,人民眼裡都沒有他。最後一句是講誠信的,當然容易理解。

這種關於領導的言論也許不適合所有人,但是你細想,生活中有多少場景是需要我們做出抉擇而改變很多人的行為,這就是狹義的領導者,所以不是不適用,而是你找不找得到運用的場景。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點也是對於事物現象的辯證思考,要求我們從表象中找的即將呈現或一直都存在的真相,例如國家混亂有忠臣,就是說在混亂的國度,才會有忠臣的出現來穩定局面,如果國家安定,忠臣是很少會出現在明面上的。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禮記·大學》中說:靜而後能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從古至今一直就是被不斷論證的。現在的我們為何如此注重在「孤獨中成長」,其實是有依據的。諸葛亮也曾經在《誡子書》說:「才須學,學須靜。」關於「靜」對人的功用,人沒有經歷孤獨的沉澱,就不會有在人群中的光華。這一點是顯然的。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舉的例子十分有趣: 人老了,堅硬的牙齒沒了,而柔軟的舌頭卻完好無損!

這是老子在傳授別人長壽秘訣的時候說的話。不過於強勢的狀態和水好像很接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出一(陰陽未分之氣),一生出二(氣分化為陰陽),二生出三(陰氣、陽氣、陰陽交合之氣,是為三),三產生世間萬物。

有人疑惑這句話對人有什麼借鑑意義?其實對於老子的這份萬物理論,我們存疑而不論,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大道至簡的觀念,這種簡化思維,曾經一度為人所推崇。要從萬事萬物的混亂中,抽象出最根源的東西。

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這段話最具有欺騙性的可能就是「大器晚成」,其他的一般人都能理解,但是大器晚成被說的太多次了,導致後來人在「無成」的時候還在感嘆是否自己還年輕。大器具晚成,是要精細的做工和長久的堅持的。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見微知著的能力不是所有人都具備的,但是是所有人都應該具備的。有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不出門何以知天下事,其實這是不矛盾的,因為總有一個過程,也許你從微小處推知的全局真相,是建立在你經歷了很多之後產生的。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行動起來,是最簡單的真理,有人說沒有一個系統的理論,做事會事倍功半。可是想好在做只是少部分人的穩妥,有時候,大可不必謹慎如斯!

馬雲說:老子在他那個時代就已經對現代人了如指掌。

白巖松說:《道德經》成為了我30歲之後人生的生命之書。

假如你沒有讀過整本道德經,先看看這幾句,或也能得到些許人生啟迪,當然你也可以關注我,一起對各類經典進行研讀。

本文由文化人大/小陳原創,感謝閱讀,期待關注,歡迎留言與轉發。

相關焦點

  • 白巖松:我可以一個月賺2000萬,但《道德經》中這句話讓我放棄了
    他後來取得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功勞也源自他讀的書。我們先來看看白巖松在各個年齡段對他影響最大的書。》每個人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有一本不同的書影響到你,我們讀書,不只是需要知道一些資訊,一些基本信息,更重要的是從書中讀懂人性,知道人性之複雜。
  • 《齊善鴻講道德經》: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讓你有更多啟發和思考
    說起《道德經》,我們最先想到的應該是,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作品。我們很多人都讀過,小時候讀只是看懂皮毛,而長大了在翻開才深知裡面的智慧。對於西方人來說,除了《聖經》之外,《道德經》的發行量也特別大。本書的作者是南開大學的教授,也是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的副會長,他用了30多年去「尋道」,把《道德經》中的精髓都毫無保留地呈現在這本書中。《道德經》的偉大之處在於重塑了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重「有」,老子重「無」。在《道德經》的每章中都在教導我們如何突破自己的局限,讓生命更好地親近大自然。
  • 老子:世界不是「無主之城」,《道德經》告訴你誰才是宇宙的主宰
    老子的《道德經》中,將宇宙稱為天地,將宇宙萬物稱為天地萬物。道就是萬物之母,它優先在天地存在,並且還生出了天地萬物。因此,老子會在道德經的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馬雲數學1分,白巖松成績倒數……高考不可怕,這些故事給娃力量
    「穩」是當時白巖松的一大特點,不盲目,第一件事是制定計劃:我把語文書、歷史書、地理書等所有需要複習的書全都釘在一起,然後計算著日子,在高考前,每天需要看多少頁。一旦定下計劃,無條件,無理由,無藉口必須執行。真正做到了今日事今日畢,不完成那是絕對不睡覺的,當然我有熬夜的能力,這是看球賽培養的超級能力哦。
  • 中國人最缺的5個大智慧,《道德經》早就講透了
    也難怪,作為「萬經之王」,中國最高智慧之一的它,一流行,就是2000年。作為「央視名嘴」白巖鬆口中的「生命之書」,它只短短5126個字,就講透了在中國社會生存,受用一輩子的處事智慧。讓你讀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 《道德經》8字道破真相,善人長嘆:知道得太晚
    那究竟上天對待善惡之人的態度是怎樣的呢?《道德經》給我們提供了解答。《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一句既體現了天道的態度,也很好地詮釋了「好人未必有好報」的深層原因。其實不必理解太過複雜,我們的社會在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後,由領導者和全體社會成員共同規定出了很多規則,有道德,有法律。既然存在,就說明有其可行之處,天道也是默許的。故,我們實在摸不著頭腦,就可以做好這些簡單的小事,遵守最基本的法律、道德,做到問心無愧。
  • 基督徒為什麼要讀聖經?
    在悲痛自責之餘,他奔向花園中去,將手上的保祿書信放在旁邊,伏在樹下痛哭。這時他仿佛聽到一個孩子唱著童謠:「拿起來讀!拿起來讀!」他跳起來拿起保祿書信。讀到羅馬書13:13-14:「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這一刻成了奧古斯丁一生的轉折點,他悔改了,從此以後成了一個新造的人,公元386年他受洗加入教會。
  • 值得借鑑:基督徒當以什麼態度來讀經呢?讀經的方法有哪些?
    讀經的實行一.原則每日除晨更(生命讀經)外,花半小時來專讀聖經。讀經的見證一、戴德生的讀經法戴德生牧師從年少的時候,就按次序有系統的讀聖經。他在六十八歲作見證說:他四十 年之久,讀過聖經從創世記到啟示錄四十遍,大約每天讀舊約三章,新約一章,詩篇一篇。
  • 《道德經》前言
    後來,老子料知將要幹戈四起,於是辭去朝官,騎了頭青牛,西出函谷關,去崑崙山隱德修行,在經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喜知道他將隱去,請老師著書,於是老子寫下了五千字,這就是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經》。道德經是當今世界除聖經外,全世界發行數量最多的一本書,也是被翻譯語言種類最多的中國書籍。
  • 我們應該怎樣讀《道德經》
    一.我們為什麼要讀《道德經》?很多人覺得《道德經》是帝王的治世安民之道,普通人沒有必要去讀。《道德經》的作者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以禮治國的統治者東周王朝已經失去了對各諸侯國的強有力控制,以至於諸侯爭霸,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
  • 《道德經》:人有沒有貴氣,要看這三點
    《道德經》是中國智慧第一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品,書中思想內容深邃,內容豐富。本書不僅僅對原著進行了翻譯與注釋,還結合現實從為人之道、從政之道、經商之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解讀。與人為善,世界也會善待你。培養貴氣,先做一個善良的人。2.守信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一個重視信用的民族。一個沒有信用的人,是沒有辦法立足的。《道德經》裡講: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缺乏了誠信,就不可能取得別人的信任。
  • 道德經揭開宇宙和生命的真相(慎入!)
    《道德經》亦稱《老子》,約5000字,分上下兩篇, 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思想內容微言大義,一語萬端。被譽為萬經之王。
  • 愛因斯坦的書架上有本《道德經》
    有報導說,在歐美,《道德經》各種譯本的銷售數量已經超過《聖經》,榮登世界圖書銷售排行榜的首位。當真是《老子》天下 第一了!不管這個報導的數據是否屬實,老子的思想在西方世界得到高度重視,並產生了重大影響,是確鑿無疑的。
  • 神秘的東方信仰:賈伯斯找尋自我,矽谷科技大佬沉迷《道德經》
    作者認為,《道德經》的哲學思想其實和這些從事技術行業的億萬富翁之間有著不小的分歧。道家思想是中國最重要的信仰體系之一,與儒家思想一樣是對中國起到深遠影響的信仰體系。雖然《道德經》是多爾西「最喜愛的書」,但對大多數美國人而言這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神秘的文本之一。
  • 老子名句起名:用道德經取名別具一格,個個充滿國學底蘊!
    用老子的《道德經》取名是很能彰顯父母文化底蘊。而這篇文章主要分享從《道德經》裡如何為哈子取一個別具一格,國學底蘊的好名字呢?首先,《道德經》的影響不必多說,它是一本智慧之書。對許多人有著深遠的影響。每個人生命中一定會遇見一本生命之書,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你,就像史玉柱讀《論語》、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白巖松讀《老子》等等。遇見一本經典之作,就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那麼一起來看看這本智慧之書如何為孩子取名字吧?
  • 看《道德經》,才知道老子說的真對
    封建王朝時期,諸多帝王都對這部書有濃厚的興趣,像唐玄宗、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順治這些皇帝都是曾給《道德經》做過注釋的,這也更加增大了這部書的知名度。不僅是中國人,外國的很多領袖也都喜愛《道德經》,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經說過「可能可以促銷《道德經》是人類的福音」,除此以外,林肯、邱吉爾都是《道德經》的老書迷了。這部書魔力之大,不僅吸引了一眾領導人,像馬雲這樣的企業領導者也對它愛不釋手。馬雲行走江湖十幾年,包裡一直都在的書就是《道德經》,他自己也說:「哪是我在讀老子,分明是老子在讀我」。
  • 《道德經》:人有沒有貴氣,主要看這三點,看你佔了幾點
    《道德經》是中國智慧第一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品,書中思想內容深邃,內容豐富。本書不僅僅對原著進行了翻譯與注釋,還結合現實從為人之道、從政之道、經商之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解讀。與人為善,世界也會善待你。培養貴氣,先做一個善良的人。2. 守信誠實守信是人之根,業之本,而一個缺少誠信的人,是沒有辦法在這個社會立足的,《道德經》裡講: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缺乏了誠信,就不可能取得別人的信任。
  • 反思:我是在為誰閱讀《聖經》?
    閱讀《聖經》文本,是基督徒信仰生活中最基本的一個元素,與禱告一樣,是每天都要做的。否則,無論是否受過洗禮、吃過聖餐,都會被人疑作是信仰上的一個「贗品」。經上說:「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4:24)能夠彰顯我們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神的外在形式,就是讀經和禱告。
  • 讀經筆記:聖經中對耶穌的預言,他的身世又是怎樣的?
    一,聖經的舊約卷中,針對耶穌的預言:《撒迦利亞書》預言耶路撒冷的復興,預言了新約主耶穌要來,所施行的偉大拯救,陳明了神對於以色列子民的心意,要對待他們,如同未曾棄絕時一樣。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撒迦利亞書 9:9 和合本)我對他們說:「你們若以為美,就給我工價。不然,就罷了!」於是他們給了三十塊錢作為我的工價。耶和華吩咐我說:「要把眾人所估定美好的價值丟給窯戶。」我便將這三十塊錢,在耶和華的殿中丟給窯戶了。
  • 看了才知道,這些常用古典名句出自《道德經》,你知道願意嗎?
    《道德經》一部僅五千多言即讓後人感慨到言語不能盡詮釋,成為每每讀起意猶未盡的傳世經典。它在國外的翻譯次數和版本也只有《聖經》可以一較高低,各種名人注釋及評價不可細數。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本晦澀難讀的古籍,但其實很多經常被我們用到的,並且熟知的古典名句,可能就是出自《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