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東方信仰:賈伯斯找尋自我,矽谷科技大佬沉迷《道德經》

2020-12-05 創業邦傳媒

矽谷是當代西方物質文明的象徵,但有一點很有趣,矽谷的很多企業家都非常痴迷東方的信仰和哲學。

最著名的例子是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他曾在印度流浪,試圖找到精神導師和「自我」。

本期推介medium網站的文章《科技大佬對道家思想的熱愛是怎麼回事?》(What’s up with Tech’s Love of Daoism?),作者Jacob Kozhipatt為我們解釋了這一現象。

佛教是一種反對世俗和財產的宗教,在矽谷這個為現代資本主義提供動力的地方,信奉佛教是有些諷刺意味的。

因此,更吸引人的是科技從業者對道教的熱愛。

推特的CEO傑克多爾西(Jack Dorsey) 稱《道德經》是他最珍貴的財產,而把《道德經》運用得最多的矽谷人物是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ek Buterin)。

布特林是以太坊的創始人,可能是目前加密貨幣領域最有成就的。

布特林將東方信仰作為他的主要宗教信仰,並在推特上積極引用《道德經》作者老子的詩句,用來回答各種各樣的問題。

事實上,以太坊創始人最大的失敗是一個名為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的項目,布特林早期採用的眾籌策略曾被黑客入侵。

這是加密貨幣歷史上最大的危機之一,而該項目的縮寫就是「DAO」。

所以問題就來了,為什麼他們信仰道教比其他信仰更令人困惑呢?這與信仰自由派對東方靈性的興趣有何不同?

作者認為,《道德經》的哲學思想其實和這些從事技術行業的億萬富翁之間有著不小的分歧。

道家思想是中國最重要的信仰體系之一,與儒家思想一樣是對中國起到深遠影響的信仰體系。

雖然《道德經》是多爾西「最喜愛的書」,但對大多數美國人而言這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神秘的文本之一。

與佛教很像,道教也不高度讚揚世俗的成功,對財富、名望、地位等事物持有懷疑態度。

作者表示自己讀過許多不同的哲學書籍,但沒有一本像《道德經》一樣打動他。

而當這本書與科技創新聯繫在一起,《道德經》為這些熱愛它的技術夢想家們提供了一個有趣的難題。

比如,《道德經》提到回歸本源即是靜止,不能夠只知創新而不識恆久的力量等等,這與商業上的很多信條都很矛盾,尤其是像在矽谷這樣強調科技創新的地方。

對於這個現象,作者有一些猜測。

一種猜測是,這些科技大佬們完全同意《道德經》的說法,也認為創新不好,但他們卻一直在做創新——當然這是不太可能的。

另一種猜測是,他們不同意這一特定的說法,但在《道德經》的其餘部分找到了美。甚至他們都無法真正理解這些文字,只是專注於他們喜歡的部分。

當然第二種猜測比較有可能,就像幾乎所有有宗教信仰的人一樣,人們選擇過濾掉個人不同意的地方,只看到自己喜歡的部分。

可是,當你完整讀完《道德經》時,你會對人所造就的一切感受到一種巨大的恐懼。

比如「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就暗示語言本身有內在的局限,人在用語言表達的時候總是會加上自己的主觀思想,從而不能傳達真正的意義。

推特CEO多爾西顯然並不在意老子對推特和它的字符限制會怎麼說。

另外,《道德經》對人類發明的價值提出了質疑。

實際上,它把促進社會進步的觀念看作是聖經中的巴通塔——人類傲慢的標誌。

而這些科技巨頭的精神就是創造更多的技術、打造一個更複雜的世界,與這種哲學思想格格不入。

作者的核心結論是,不能割裂地去尋找矽谷大佬和哲學思想的相似之處。

事實上,當我們大多數人還在試圖「弄清楚自己」或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個人財務時,對於傑克·多爾西或維塔利克·布特林這樣的人,在相對年輕的年齡,他們的任務已經是與數以百萬計的利益相關者一起運營數十億美元的業務。

想像一下,在你25歲的時候,憑藉著一個個全新的想法,就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被成千上萬的員工依賴著,這感覺有多奇怪。

也許當你處在那種情況下,任何指向人類歷史的廣博和深遠的哲學,都會更向內地吸引到你。

就像中國首富、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一樣,眾所周知,馬雲一直認可著道家思想,甚至會隨身攜帶《道德經》。

但他們從來沒有停下創新和推動社會變革的腳步。

相關焦點

  • 領悟道家精髓——道教協會會長解讀《道德經》
    東方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中國文化巨匠魯迅先生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然而,道教的基本經典是老子的《道德經》,道教的最高信仰是老子的「道」。這說明,道教的根柢是闡道論德的《道德經》。據史書記載,《道德經》一書為老子在陝西周至樓觀臺所著。秦始皇因篤信老子養生之道,在樓觀建老子祠,供奉老子像。樓觀遂被道教尊奉為祖庭。秦漢以降,不少道家隱士在此修煉學道,代不乏人。以「黃老之學」而言,老子與黃帝齊名,黃帝為政治代表,老子則為學術代表。以儒道兩家而論,孔子問禮、訪道於老子,喻老子為「猶龍」,發出了「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嘆。
  • 道德經中的道家絕學
    在這片神州大地上曾經誕生過很多學派,很多宗教,但是能被世人接受且真心信仰的卻不多,道教就是其中之一。《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但是如今的人們卻早已看不懂《道德經》所寫的內容,以及書中所傳達的智慧,這就需要一位學識淵博的先生為我們詳細解讀《道德經》,《齊善鴻將道德經》就是一本刪繁就簡,幫助我們領會道教精髓的書籍。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蘋果在史丹佛大學辦追思會 矽谷要員追悼賈伯斯
    《法新社》周日 (16日) 報導指出,蘋果公司在史丹佛大學舉辦聚會,邀請矽谷重要人士共同參與,悼念創辦人賈伯斯 (Steve Jobs)。 蘋果表示,本次對賈伯斯的追思會屬於私人性質,若不在邀請清單上,即使新聞媒體也無法進入採訪。 賈伯斯之妻 Laurene Powell Jobs 創辦的慈善組織 Emerson Collective,負責處理本次邀請函整理工作。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更有甚者,有些教派的教徒更是把《道德經》當教派「魔法書」看待。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在認識道德經之前,我們先對道德經的內容做一個了解。首先我們看看他的本書的底層思維邏輯。道德經到底講什麼首先老子提出空無的宇宙觀,告知人們世界是因人的感知而存在,而不是世界和人本來就存在的,而整個世界包括人所謂的存在都是源於人的自我感知和對比。其實此和佛學以及現代的量子力學其實是殊路同歸。然後筆鋒一轉告訴大家,因為世界是空無的,於是提出他的無為思想。
  • 下一個「矽谷」在哪裡?可能還在矽谷
    矽谷的進化歷程第一波浪潮的技術推動力始於國防。五六十年代,美國東部馬塞諸塞的麻省理工(MIT)黑客文化興起,當時麻薩諸塞128號公路地區科技遠遠領先於西部的矽谷。而就在賈伯斯,蓋茨出生那年1955年,知名物理學家 William Shockley 帶著他的電晶體發明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並在同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被譽為「電晶體之父」。很多東部的人才紛紛前往矽谷,投奔到Shockley的實驗室。但這位偉大的發明家對管理一竅不通,不久,他的八名核心骨幹離職並聯合創辦了一家名為「仙童」的半導體公司。
  • 賈伯斯:我人生中,最有智慧的一句話,它幫我找到人生的意義
    今天我將講一個我認為對人生來說,最重要的思維工具,這個工具來自賈伯斯的啟發。賈伯斯說,他在17歲的時候,讀到了這樣一句話:「假如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還會做你今天即將要做的事情嗎?稻盛和夫說:「人一定要時時刻刻保持自我反省,否則人這個物種一定會墮落」。孔子說,人要慎獨,意思是真正對人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自我的約束,自我控制,也就是意志力。而如果你通讀並且深入的理解了道德經,那麼你就能感覺到,老子通篇都在批評人性,並且最終給出了三寶的解決方案。
  •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中的科學
    道德經第一章《道德經》為春秋時期老子所作,博大精深,是東方神秘主義的經典著作,被稱作萬經之王。這意味著「信息」就是事物從無序變為有序的原因,與《道德經》中「道」的概念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道德經》中的「天地」與「萬物」應當不是同一個概念。在傳統文化中,「天地」並非物質實體,而是與精神、意識、信仰相聯繫的特殊世界。比如,古代帝王每年都要祭天、祭地,他們祭祀的不是頭頂的天空和腳下的堅土,而是要祭祀傳說中的「天界」與「地府」。在宗教的解讀裡,「天地」經常與天堂、靈界、陰界這些所謂精神世界相聯繫。
  • 賈伯斯:每一個改變世界的人,從他出生起,身上就被印上了烙印
    即自我驅動的五種主要因素。除了這五大因素,還有最後一種極其稀有的頂級人才,他們屬於第六種,靠獨有的精神力量支撐自我,完成自己與生俱來的使命和肩上背負的責任,帶領全世界一起成長,無疑賈伯斯就屬於這種頂級人才。史蒂夫·賈伯斯,這個用自己獨有的美學、科技和執著精神,影響行業走向、改變世界的人。
  • 童年的馬化騰、馬斯克和賈伯斯,居然有這樣一個共同的愛好
    對於多數孩子來講,科學家偉大而神秘。但「科學」到底是什麼?,小時候生活在美國矽谷附近,鄰居都是惠普公司的職員。童年時代的科學啟蒙,一直影響著賈伯斯的成長,直到他成立蘋果公司並AppleⅡ。設想,如果賈伯斯小時候沒有在家附近的NASA研究中心見到計算機,他的人生或許會完全不同。
  • 花言花語 陳春花 : 如何理解共生信仰和它的三要素?
    「自我約束」是共生信仰的重要維度,它代表的是組織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以及有原則地對待外界,由於它直接表達了組織對待各類問題的原則,因此也是組織運作的基本理念所在。賈伯斯對細節的幾乎不近情理的追求,是蘋果公司領導團隊「自我約束」的風格體現。賈伯斯認為,「這輩子沒法做太多事情,所以每件事情都要做到精妙絕倫。」為了把事情做得精妙絕倫,賈伯斯對細節甚至到達了「近乎變態」的境界。
  • 這兩位矽谷大佬有個果斷選擇!
    話說,矽谷的科技富豪們,如今正思慮重重地操心著一件頭等大事——擔心「世界」或「社會」即將崩潰!
  • 賈伯斯與佛教禪學的因緣 靈感都來自佛法?
    賈伯斯常常跑去伯克利找沃茲,這無疑影響了他後來的選擇。伯克利可是嬉皮士的世界。50年代,垮掉一代運動興起於美國西海岸。金斯堡、凱魯亞克以詩歌和小說,描寫戰後社會的疲憊不堪,以及吸毒、東方神秘主義等各種新的體驗。那是美國風起雲湧的年代,青年人們內心長滿了野草,醉心於東方文明。他們遊歷高山深谷,既參禪悟道,又吸食毒品。他們期望打開感官之門,從中尋覓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答案。
  • 老子《道德經》:德語世界最熱的中國典籍
    這一階段正是德國乃至整個歐洲飽受戰亂折磨的動蕩時期,知識分子們轉而在東方思想中尋找精神的慰藉,探求解決社會問題的答案,東方文化研究成為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學術界的新熱潮。然而,來自遙遠國度的東方思想要在基督教思想佔主流的西方社會土壤上生根發芽並不容易。
  • 白巖松:我可以一個月賺2000萬,但《道德經》中這句話讓我放棄了
    拒絕的理由也是很簡單,白巖松聲稱自己想起了以前讀書的時候,道德經裡說過的一句話。而這一句話讓他找尋回來了真正的自己,讓自己足夠的踏實了起來,不再飄了!這一句話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白巖松還曾說:「我很慶幸在36、7歲走進了《道德經》的世界。」他甚至稱《道德經》是他的"生命之書」。剛開始看《道德經》的時候覺得很簡單,看得越多,越覺得不簡單。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矽谷大佬們已紛紛尋找避難所
    但是,馬丁說,如今矽谷科技圈的很多人都這麼幹:「人們都有自己的方法,在別的地方買地,囤槍和物品,做剩下的所有事。」「大家可能沒我這麼誇張,但都在做同樣的事。我不是唯一一個為未來做準備的人,一點都不特別。」
  • 科技公司「出矽谷記」
    來源:創事記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光譜 杜晨來源:矽星人(ID:guixingren123)分裂的矽谷,只是分裂的美國的一個縮影從史丹福大學,到惠普和仙童半導體,再到今天遍布舊金山市、半島,乃至一整個灣區的大小科技公司——自打上世紀50年代,矽谷已然成為了美國乃至世界的科技首都
  • 矽谷大佬們反覆推薦的10本書,看到第一本就忍不住了動心了
    這裡阿信總結了一些矽谷大佬在採訪和社交媒體中被反覆提及、引用和推薦的書。這些書往往意在揭示關於人性中的隱性思考模式和深層狀況。這份書單裡的大部分書都是非虛構類的,當然這些著名的創始人和投資人也讀小說,但大部分小說也是關於科學主題的。到底什麼書是他們反覆力薦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