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更有甚者,有些教派的教徒更是把《道德經》當教派「魔法書」看待。老子和亞里斯多德各自視野下的自由與公平
1、神秘主義和道德勸誡的消解
結合《道德經》的原文上下文來考察,如何看也不是單純的道德勸誡,更無神秘主義色彩的元素在其中。這兩種解讀都是遮蔽了老子對當時社會思考後,所給出的特殊視點。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在這裡,結合下文關於人之道的語境,損和補是可以置換成懲罰和補償相關意義的。天道對於老子來說,就是超越性的自然,而不是人格化的神。
因此,把老子關於自然的描述,解讀成懲罰和補償的相關涵義,不免顯得和老子的自然理念有悖。以此為軸點,我們就間接消解了《道德經》裡這句話是關於道德勸誡解讀的視點。
2、老子所謀求的社會狀態
從社會哲學角度上看,不管是這句話,還是整段句子。老子要指向的是對階級社會和王權政治現實的批判,以及對無貧富差距和無支配社會關係的重建。
道德勸誡是儒家學派擅長之事,孔子妄圖以「仁」重建已經搖搖欲墜的共同體,所謀求建構的秩序,無非就是「血與土地」。
但對老子來說,孔子所謀求的秩序,充滿了支配與被支配關係,那是違背自然的,自然之下的人類,是那種自由平等無背反的狀態。
老子直接否定了一切「人為」的制度和習慣,連孔子試圖重建的氏族和共同體一併否定掉。可以說,老子的自然哲學同時就是社會倫理哲學。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自然這個「超越之神」並不會從制度和習慣的角度來審視人間。自然是拒絕僱傭勞動和奴隸體系這種支配與被支配關係的,這是非自然的。
老子所謀求的人類社會是那種可以在其中找到公平和自由契機的流動民狀態。當然要產生這種流動性,並不是說要重新回到狩獵採集和遊牧民狀態,而是一種更高維度的「秩序」恢復。
但願以後有人提到老子時,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社會倫理哲學」,而不是什麼太上老君、道教創始人和一些所謂的道德勸誡。問題不是創世神是誰,而是為何會有創世神的位置
對於存在的諸事物來說,它的消滅也會遵循必然,朝向其生成的本源。因為這些事物,也要相互遵從命定,接受犯錯的懲罰,補償過失。
最後,以希臘自然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的這一段話作為文章的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