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2021-01-08 芝麻任逍遙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

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

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

執大象,天下往

老子的「大象」是怎樣的存在?

王弼注釋:「大象,天象之母也。不炎不寒,不溫不涼,故能包統萬物,無所犯傷。主若執之,則天下往也。」

王弼是這樣解釋的,「大象」就是天象的本源。大象的性質不炎熱也不寒冷,不是很溫暖也不是很清涼,也就是說「大象」性質恆定,「大象」能夠包容統領萬物,既不會侵犯也不會損傷萬物,是一種順其自然的包容與統領。如果諸侯君王能夠掌握「大象」,那麼天下蒼生就會自然歸附。

我們都知道,冬天冷,夏天熱,春天溫暖,秋天清涼。而「大象」不會隨著四時氣候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性質穩定。由此讓筆者想到黃河源頭的泉眼,冬天再冷不結冰,夏天再熱不斷流,春天不會隨著天氣漸暖而變暖,秋天不會隨著天氣變涼而變涼,雖然黃河的景象雄偉壯觀,但是黃河源頭的泉眼的特徵,像極了老子對「大象」的描述,那我們今天就以黃河源頭中的「大象」來理解老子哲學思想中的」大象「。

往而不害,安平太王弼注釋:無形無識,不偏不彰,故萬物得往而不害妨也。

王弼解釋說,「大象」沒有固定形狀,也沒有固定的狀態,不偏袒誰也不彰顯誰,所以萬物歸附又不會互相妨害。

由此可見,王弼認為萬物之所以歸附」執大象「之人,是因為不互相妨害,沒有固定形態的「大象」不偏不彰,不左不右,居中而行。

而老子曾說「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也就是說社會中的人們無論如何都是有形有識的,既有規則又有意識形態,別人對我恭敬,我待別人如貴賓,他人對我用兵,我也會對他人用兵,但「大象」既不貴左,又不貴右,無形無識,所以就不會有傷害的事情發生,如果「往而不害」,那麼就會「安平太」,這是一種看似不動,實則在動的運動狀態。

所以老子「往而不害,安平太」的哲學道理就像黃河源頭的泉眼流出的水一樣,自然的聚集在一起根本分不出哪些水是以前流出來的,哪些水是剛剛才出現的,既然不分彼此,那麼就沒有什麼不同,水面如鏡子一般平靜。

大部分人是這樣來解釋這句話的,「嚮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於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寧靜。」

而筆者認為,如果用現在漢語的意思如此解釋,也未嘗不可,但是這樣按照字面意思去解釋的話,就會離老子的本意越來越遠。筆者認為「往而不害」是「大象」的一種安靜的狀態,看似不動,其實一直在動,但又沒有波瀾起伏的運動象徵,這種運動又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動態,只要去過黃河源頭的人都會驚訝自然的神奇,中華的母親河養育了萬物,源頭竟然是如此的「安平太」,源頭之水如此的清澈,甚者連水流動的樣子都難以看到。

樂與餌,過客止

老子說,禮樂和美味讓賓客停留下來盡情享受,這也是一種「安平太」的狀態,似乎和「大象」無異,天下歸附,一片祥和。

無論是禮樂還是美味佳餚,既能夠有耳朵聽到,又能夠用口嘗到,更能用身心體會得到其中的美妙,但實際上正是因為禮樂的等級制度,讓人們不斷產生了更大的欲望追求,人們表面上一團和氣,但就像黃河源頭之水一樣暗流湧動,這才是老子想表達的「大象」之意,其中內涵只有靜下心來才能體會出來,只有品嘗、觀察、細聽才能明白「大象」的表面世界和隱形世界的真正象徵。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老子說完當時的社會環境,接著說自然「大象」,這種「大象」的出口,就如黃河源頭的泉眼出口流出的水一樣,淡淡的沒有味道,不能滿足人們對美味的追求,用眼看,也看不到泉水流動的樣子,也就是用眼睛看不到「大象」的運動,耳朵也聽不到水流動的聲音,當然就無法滿足人們對美妙音樂的追求,但是用起來卻從來不吝嗇,因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可以人們又可以像享受音樂和美味一樣肆無忌憚,爭先恐後。

現實中,很多人對於沒有興趣、沒有動力、沒有感覺的事物絲毫提不起興趣,但是如果是免費的贈送,即使沒有用也不會拒絕,這和老子描述的「大象」是一樣的道理,只不過「大象」居中,不偏不倚,而人類偏向欲望而已,老子認為人們只有回歸初始狀態才能發現「大象」,才能回歸自然的樸實。

黃河的源頭

黃河的源頭是中華民族的根源,老子的「大象」正如黃河的源頭一樣,是自然萬物的本源。

上善任逍遙發布的每一篇文章,皆是筆者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個人理解,認可的朋友,可以加個關注,以便為您分享更多的優質內容,共同成長;不認可的朋友,懇請您的批評指正,以便拋磚引玉,在交流中把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知識理解得更有深度,為能創作出更有深度的內容指明方向。

相關焦點

  • 走進老子故裡,聽老子講《道德經》(一)
    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個太清宮鎮,這裡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道教鼻祖老子的誕生地。歷史上有名的《道德經》就是老子在此悟道撰寫而成的。踏著歷史的古蹟,尋找老子思想的真諦。三清大殿裡的三尊塑像玉清原始大尊、上清雲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他們分別代表了老子在天地形成不同的時期的三個化身。告誡人們「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聖母殿。公元666年,李淵認老子之母為祖宗;公元684年,武則天尊李母為先天太后。遊人焚香膜拜,以表孝道。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
  • 還原真實《道德經》,從帛書《老子》開始(四)
    引言: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合稱帛本《老子》),距今2000多年的歷史;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個更早的竹簡本《老子》,通過比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本《老子》,也就是後人常說的《道德經》或者《老子五千言》,是至今世人篡改最少的版本。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但是這玄而又玄的《道德經》,又讓很多人對道德經摸不著頭腦,不明白老子在書裡面說了什麼。今天給大家分享10句話,看完你就大概明白,道德經在講什麼內容了。第一句話:《道德經》的來龍去脈《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分上下兩篇。《道經》在前,計三十七章,《德經》在後,計四十四章。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究竟是什麼?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由此可見,被現當代音樂領域所頻頻提及的「大音希聲」,其實並不是在說音樂,或者並不像表面那樣只是在說音樂,而是在說道。那麼,道究竟是什麼,「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又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道德經》第二章從這段話可以得知,老子有種相反相成的哲學觀,莊子思想中的相對觀,應當也是來源於此。世間萬物都是相對的,這是更古不變的道理,老子發現了這個真理,並加以思考,保留在《道德經》中,實在是莫大之功。
  • 你知道世界各國名人是怎麼評價老子《道德經》的嗎?
    你知道世界各國名人是怎麼評價老子《道德經》的嗎?下面將各國名人對老子《道德經》評價展現出來,這只是部分,更多世界各國名人對老子《道德經》的評價大家在以後的學習中會看到。美國政壇給予老子的評價為「總統之師!」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老子公元前5世紀黑格爾---19世紀黑格爾----「絕對精神」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先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存在。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黑---絕對精神不是消極被動或僵死不動的東西,而是一個具有創造性地、處於運動發展過程中的主體。老---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 看《道德經》,才知道老子說的真對
    也就是說,老子出身史官,做的就是記錄興亡禍福的工作,從中就能夠知道作為君王應該抓住重點、寡慾淡泊、謙卑自重,這些就是君王統治天下的權術法則啊。不僅如此,連後來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也十分重視對《道德經》的學習,他專門寫過《解老》和《喻老》來記錄自己對《道德經》的理解。他在《韓非子》中提到的眾多君王的權謀都與《道德經》中的說法十分相近,甚至有人認為,《韓非子》就是《道德經》的實踐操作版。
  • 老子《道德經》中的自然界五大規律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規律的總結。人們認識自然界和社會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掌握它們變化的規律。如果自己把自然界和社會的規律瞭然於胸,就可以面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變化時從容應對,而不會慌亂。
  • 老子《道德經》:德語世界最熱的中國典籍
    因此,該階段的許多譯者將《道德經》看作一部宗教思想作品,他們的翻譯或滲入過多宗教因素,或因為語言不通而謬誤百出,或僅是曇花一現之作,但這些水準參差不齊的譯本卻奠定了《道德經》和老子學說在德語世界傳播的重要基礎。1888年在柏林出版的由弗裡德裡希·威廉·諾阿克翻譯的《老子的道德經》便是早期質量欠佳的譯本之一。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什麼是道?尹喜攔住老子留下《道德經》參透出其中奧妙
    《史記》記載當年函谷關關令尹喜攔住,強行留下《道德經》一書。之後老子西去,尹喜也辭官歸隱,有一種說法是尹喜後來跟隨老子西去,成了老子的弟子。另外一種說法是尹喜歸隱山林,潛心研究《道德經》,還寫下了心得體會九篇,收錄在《漢書藝文志》中,被後文稱為《文始真經》。《文始真經》共分為九篇,基本上以《道德經》為總綱寫成,如果看不懂《道德經》的人可以先讀一讀《文始真經》,對理解《道德經》會有一些幫助,《文始真經》第一篇名字叫《宇》。
  • 道德經賞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善始善成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下面就談談大音希聲和大象無形,所謂大音希聲是指耳不能聽,因為五音亂耳,使人失去了大道的聲音。大道的聲音才是最真實、最動聽、最感人的。
  • 通行版《道德經》與帛書老子及竹簡老子哪個更貼近與原著?
    縱觀人類歷史,2500年前從老子著道德經,印度小乘佛教創始人釋迦摩尼出世,西方三聖亞里斯多德柏拉圖蘇格拉底,明教即拜火教襖教在中東伊朗也出世。這在世界歷史中成為「軸心時代」,東西方聖人幾乎同時出現,這是人類學之謎。是什麼造就了這些聖人同時出現的呢?這就是天地造化,聖人出世教化人間道德。
  • 原汁原味的老子《道德經》原著,和通行本有什麼不同,一目了然
    老子的《道德經》我就不介紹了,很多人在接觸道德經的時候,難免心生困惑,到底哪個版本好呢?我的建議是,初學者還是以通行本為主,你如果能靜下心來,把通行本領悟透徹,對你的人生而言,意義是非凡的如果對道德經有了一定的心得體會,有了一些根基的,可以適當參考一下帛書版,其實帛書版也不是老子原著,如果你糾結於改動,非要看看老子原著,我給大家推薦郭店楚簡本,這才是老子原著,原汁原味。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