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2020-11-22 雅風國學

大家好,我是雅風。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

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對老子一書的文本的理解也是歧見分成,那麼老子思想的主旨究竟是什麼?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就鬥膽來聊一下,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理解。

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經和德經。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主要講道論;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主要講德論。

為什麼說是主要講呢,因為81章的分章並不合理,顯得很碎片化,而且道論和德論多有穿插和重複,因此學界基本認定道德經八十一章的分章是後人所添加。當然,關於分章的疑議以及道經和德經的先後順序的爭論,對於做學術研究有一定意義,但對於道的學習意義不大,古人習慣於做總結,而且以實用為先導,那麼德經在前面作為論述,道經在後面作為總結是可以理解的。而後人習慣於寫提綱,那麼道經在前面作為理論,德經在後面作為實踐,也是比較合理的。況且後人經過分章之後,便於學習和記憶,也是有益無害的。總之,道德經81章就是圍繞道和德這兩個字來闡述。

關於道 和德,現在通行的解釋是: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和宇宙運行的規律,而萬事萬物遵道而行,即為德,。我也比較贊同這種解釋。德在道德經第38章 開篇裡講得很清楚,分為上德和下德,也就是有德和無德,而且整部道德經用大部分篇幅來闡述德。而道經,也就是前37章卻把道講得恍恍惚惚讓人捉摸不透,並且用到了無,有,始,母,常,大,一,天,地,水,自然等一系列字詞來試圖說明什麼是道,可見老子行文表意之艱難。讀了無數遍的道德經,我覺得要想真正理解老子所說的道,首先要明白老子這本書是寫給那些人看得?他寫道德經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知道,老子作為周朝守藏室的史官,掌管著周朝所有的檔案和書籍,因此,他不但是史官,還是教官,他不單是一些士大夫的老師,還是天子和國君的諮詢師。那也就是說,道德經這本書是寫給貴族統治者看的,周朝的貴族分4個階層 :天子,諸侯,大夫,士,這些貴族作為權力的擁有者和邦國的統治者,卻往往是背道而失德,雖然周敬王姬匄,在老子的教導下理政40多年,但已經衰微的周王室在各諸侯國稱霸稱雄的爭鬥之中也顯得力不從心了。因此老子寫下道德經,希望更多的貴族子弟能夠看到並學習大道,老子的目的也就是告訴王候和士大夫該怎麼做才能成為聖人?怎麼做才能成為一個好的統治者。

所以用現在的觀點來說道德經是寫給領導者看的書,老子所講的道在當今社會也可以理解為領導者法則。道德經就是要告訴領導者什麼才是聖人之道?對於當今社會的從政和經商的管理者都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那麼老子所說的聖人之道究竟是什麼呢?究竟應該怎麼做,才能成為聖人呢?這可不是隨便說一說的,這是需要理論依據的。

所以老子引出了三個道:即天之道,人之道和聖人之道。道經主要是講天之道。也就是講宇宙觀與自然觀。而德經主要是講人之道,也就是講社會觀與人生觀。老子認為人之道已經背離了天之道,所以天下大亂,生靈塗炭;所以救世之道就是要行聖人之道,所謂聖人之道就是遵循了天之道的人之道,

天之道是聖人之道的理論依據和行為法則,聖人之道是天之道的人文實踐和表現形式。

那麼要成為聖人,就要遵聖人之道而行,也就是要有德,有德就是有道,有道就是有德,從這個意義上講,道和德又是一回事了。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才是有道呢?老子在道德經中給出了我們方法論:道論的核心其實就兩個字,柔弱。柔弱是道的實現方式,在5000字的道德經中,柔弱一共出現了11次之多,老子反覆說柔弱勝剛強,這一點很難為大眾理解並接受,柔靠什麼能勝剛,弱又憑什麼能勝強呢?老子給出的答案就是靠德,人法地,厚德載物。地法天,自強不息。那具體怎麼做才是有德呢?老子同樣給出了兩個字:無為。

「無為」這兩個字聯合起來在道德經裡出現了12次,無為的「無」字,在道德經裡出現了102次,無為該怎麼理解?無為不是無所作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用無的心態去為。無私、無我、無欲,無求,無招,無令,無聲,無形……正所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道本身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那遵道 而行也應該是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到,摸也摸不著,才對。無私方能成其私,無為方能無不為,正是用無的心態去為,才能大有作為。可見老子思境之高深。

在我們學習道德經的過程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天之道和人之道的對立關係,正確理解柔弱和無為的正確含義,才能跟上老子先生的思想主線,領悟道德經的人生智慧。

在老子口中,世間萬物的本源叫做道也叫做母,他用「大」來形容;宇宙運行的規律叫做道也叫做常,他用「一」來形容。當然由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很難用普通的語言來表述的,也很難用普通的文字來命名的,所以老子只能用諸多比喻來給大家講解道,他老人家也希望當權的統治者能夠理解聖人之道,並依照聖人之道來治理天下,實現人民安居樂業,天下再無紛爭的大同世界。我們了解了老子思想的主旨,對我們正確理解道德經81章的文本內容至關重要,從下一期開始,我們正式開始讀解道德經文本的內容。

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大道之中究竟有沒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本章比較簡短,意思也很好理解,同時也可以說很不好理解。為何這樣說?不好理解是指其中的邏輯關係,老子所描述的大道與仁義;智慧與大偽;不和與孝慈,昏亂與忠臣,這四組關係,與我們平常的思維邏輯不吻合,該對立的相應,該相應的卻對立。但我們聯繫【道德經】的全文來看,這章其實與老子所主張的思想內涵是一脈相承的,並不矛盾。如第三章的「不尚賢」,第五章的「天地不仁」、「聖人不仁」。我們來具體解讀下。
  • 《道德經》裡的道究竟是什麼?真相就在這裡
    跨越千年,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自老子留下《道德經》這部經典著作之後,無數人都在想盡一切辦法去解讀《道德經》,都想搞明白老子所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有人說,道就是道理;有人說,道是規律;也有人說,道是程序,等等,不同的人對道有著不盡相同的解讀。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執大象,天下往老子的「大象」是怎樣的存在?王弼注釋:「大象,天象之母也。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大道為什麼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yuè)與餌,過客止。故道,澹兮其無味,視之不足見(jiàn),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yuè)與餌,過客止。
  • 解密《道德經》:哪個版本才是原著?主流版本之間到底有何差異?
    就算郭店楚簡,也因為一部分已經缺失,而且本身就是傳抄本,所以根本談不上老子的原著。但是,版本的不同,文字的差異,對大道本身沒有半點影響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已經說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說,大道,是客觀存在,而非主觀認知,你即便對道再怎麼描述講解,也都只是描繪而已,和客觀存在的道絕不是一回事兒。
  • 道德經第35章:面對各種誘惑我們該怎麼辦?道德經教我們正確選擇
    常見的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功利主義,我要的是結果,過程不重要,我要去的是目的地,沿途的風景再好於我無益,一刻也不能停留;另一種是享樂主義,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人生若朝露,享樂須及時,反正人生的終點都一樣,流連忘返又有何不可呢?當然,不同的價值觀會產生不同的行為,但老子認為,既然是過客,就不應該有佔有和主宰的心態,更不能放縱慾望的發展而忘記初心和責任。
  • 現代人讀不懂《道德經》的根本原因:與老子的物理學世界觀不同
    這種認識障礙就是世界觀的不同。這裡說的世界觀,是物理學意義上的世界觀,也就是真正世界是什麼樣的?現代人的世界觀是由牛頓經典力學所描繪的,是一種「單一結構的世界」。可是,在老子的認知中,「完整的世界」並不是這樣的,而是一種「重疊結構世界」。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究竟是什麼?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並且,道不是唯一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無處不在,存在於天地萬物中。道生天地,又蘊含在天地間。由此可見,被現當代音樂領域所頻頻提及的「大音希聲」,其實並不是在說音樂,或者並不像表面那樣只是在說音樂,而是在說道。那麼,道究竟是什麼,「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又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老子最「水」的《道德經》,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水」的品質
    老子的《道德經》中特別推崇「水」的精神,在《道德經》中,老子多次提到水,那麼水到底有什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呢?一、甘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在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老子:世界不是「無主之城」,《道德經》告訴你誰才是宇宙的主宰
    老子的《道德經》中,將宇宙稱為天地,將宇宙萬物稱為天地萬物。道就是萬物之母,它優先在天地存在,並且還生出了天地萬物。因此,老子會在道德經的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讀懂老子的智慧,開啟人生進階新模式
    讀過的人往往覺得它艱澀難懂,感到望而卻步,偶爾聽到一些人的碎片式解讀,又聽得似懂非懂,反而更糊塗了,以至於這樣一部中華文化寶典,被戴上「高冷」的「帽子」,難以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如何輕鬆學到《道德經》的精髓?如何打破艱難晦澀的語句直達道學根本?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運用《道德經》的智慧解決難題?《齊善鴻講道德經》為讀者提供了一把開悟的鑰匙。
  • 《道德經》前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不分章,後改為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從第三十八章開始為《德經》,總共81章。同樣的,我們讀道德經也是一樣,所有的版本,所有的文字,都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都是為指引我們大道的方向,我們的心,應該體悟領會道,而非執著於版本文字,至於能否悟道,還是要看個人的修為,能不能知行合一,是不是真真正正的修道,然後證道,就算把道德經領會得融會貫通,如果不能知行合一,沒有切切實實的做到,那麼無異於一場空。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意思?聽王蒙講孔孟老莊,也講人生哲學
    話雖如此,但文言文的生疏和生僻,跨越時代產生的溝通代溝,還有關注點之間的落差等因素,讓我們在啃《論語》、《道德經》等原著的時候,難免有些許的距離感。特別是人生經歷尚少,未曾體驗過生活不易的少年時代,直接讀和記,體驗感其實非常差。
  • 易說道德經之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的道理
    域中有四大,人大地大天大道亦大。這是大道一個意思。這裡還有和儒家相比較而言大之義。大道就是無為之道。上面一章說了,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這個親而譽之,就是儒家的仁義之道。也是王道。但老子的無為之道卻比王道,仁義之道還厲害。其實,社會除了上古時代,或者說先天易時代。何曾有過大道不廢的時候。關於先天易時代,我也有專門的篇章,在此就不多說了。
  • 在中華文化中,「道」究竟是什麼?
    我們知道《道德經》我們知道《道德經》分為道論篇和德論篇,在道論篇中,老子重點闡述了道,他甚至把道上升為是世界誕生的本源這麼一個高度《道德經》裡開篇語: 道可道,非常道。這第二個道就是說的意思。重點是第三種對道的解釋。第三種道最廣泛,如子思在《中庸》中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孫子兵法》中所說:兵者,詭道也。
  • 道德經,最容易忽視的兩句話,藏著老子對這個世界的真實看法
    《道德經》的核心是道,但是什麼才是道,自古以來卻有著各種各樣的理解和解讀,進取者從道中看到因勢利導、佔據先機;軟弱者從道中看到順從命運、消極退讓;正直的人從道中學到放低名利、秉持初心;奸詐的人從道中學到多心善變、隨心所欲……歪果仁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對於咱們土生土長的《道德經
  •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翻譯:大道已經失去效用了,就會有仁愛和正義這樣的道德規範出現,有了所謂能夠通達本質的思想的出現,就會有人為的造假。解析:這一章就說了四個與我們密切相關的社會示例。第一個,大道廢,有仁義。所謂大道廢,有種意思,第一種就是被廢除了,這隻有統治者才可以去做,因為他們覺得大道對他們沒有用了,無法實現他們的欲望之心了。通過他們進而影響了社會的氛圍了,使得大家都不信道,淡化了道。
  • 道德經;浴火涅槃的人生哲學
    各位道友,大家好!我們書接上回,接著聊道德經,如果說上一章展現了,老子的家國情懷,那麼這一章,就是老子的治國之道,如果上一章,老子要顛倒乾坤,顛鸞倒鳳,那麼這一章,就是毀滅三觀,從塑金身。如飛蛾撲火般壯烈,如鳳凰涅槃般灑脫。呵呵,說的如此神乎其神,那麼究竟老子在本章中,講了些什麼呢!
  • 《日落大道》,默片時代的一曲輓歌,認識自我才能避免癲狂的人生
    與此同時,那些默片時代的英雄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與焦慮,究竟有聲電影的降臨應該迎合還是摒棄,成為人生一道必須逾越的分水嶺。1950年比利·懷爾德導演的《日落大道》描述的便是默片時代轉型有聲時代對於昔日巨星的強大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