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十五章:大道為什麼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2020-12-05 郭偉勝在線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yuè)與餌,過客止。故道,澹兮其無味,視之不足見(jiàn),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yuè)與餌,過客止。前一句講的是"對於掌握大道的人來說,天下追求大道的人都願意聚集在他的周圍,因為他能加持於每一個求道者,讓主動願意接近他的求道者們都會身心受益,寧靜而平安健康。"樂與餌,過客止"是對前一句的對比和進一步的闡述,意思是"音樂和美食等聲色犬馬的東西也能吸引人的眼球,讓執迷不悟的人駐足流連,沉緬其中。"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裡的"過客"是人生沒有方向的迷途者,他們不知道自已到底想要什麼以及活著的意義所在。追求無形大道(大象)的人都可以自然達到平安健康,覺知生命的意義,那些為了有形的物質誘惑(樂與餌)而不能自己者,則會越活越累,莊子說"失性於俗,喪己於物者,是謂倒置之民",所以"樂與餌,過客止"裡面的"過客"就是"倒置之民"之意。

故道,澹兮其無味,視之不足見(jiàn),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所以"道"與音樂和美食有本質上的區別。音樂和美食都是通過感官的刺激而接收到的信號。大道則不然,品不出味道,看不見形狀,聽不見音聲。也就是眼耳口鼻舌身意都無法感知它的存在。就是這樣虛無縹緲的道啊,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世界上一切有形的東西都可以被計算,都有可能被用完。比如太陽多少億年後會燃燒殆盡,地球的資源在多少年後被開發的空空如也,現代科學似乎都能統計和計算出它們的消亡周期。而道家認為萬物都是有無相生的,即萬物都有它有形的部分和無形的部分,當有形的部分變化到一定的臨界點的時候,無形的部分會源源不斷地生成有形,這就是為什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事實上,我們都在演繹現代版的"杞人憂天",認為太陽會消亡,地球會消亡,地下煤炭、石油會消亡……但萬物生發的根源是永恆存在的,那就是虛空的道。我們存在這樣一個誤區,認為萬物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都會消亡,比如人類歷史上王朝的更替。我們還是著相了,時代雖然在變化,然而歷史的長河卻依然奔騰不息。一個人的肉身消亡了,他無形的部分又會轉化出另一個肉身,有一個始終存在不變的無形的大道以及陰陽之理,這個"道"和"理"始終沒有消亡,它是永恆的存在。

比如我們一致認為有形生有形,怎麼會無形生有形呢?覺得不可思議,不可理解。不理解的東西就認為是錯誤的。這是人類對事物本源認識的局限與盲區。我們說地下煤炭、石油是有機物的屍體幾億年的沉澱而生成的,這是人們的一種幻覺和臆測。就這樣荒誕不經的言論,我們從小卻認為是鐵定的法則,不容置疑。事實上,現在很多被開採過煤炭的地方又有了新的煤炭生成,它們也是生生不息的,也是可以實現從無到有轉化的。這就是老子說的"有無相生"。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執大象,天下往老子的「大象」是怎樣的存在?王弼注釋:「大象,天象之母也。
  •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翻譯:大道已經失去效用了,就會有仁愛和正義這樣的道德規範出現,有了所謂能夠通達本質的思想的出現,就會有人為的造假。解析:這一章就說了四個與我們密切相關的社會示例。第一個,大道廢,有仁義。所謂大道廢,有種意思,第一種就是被廢除了,這隻有統治者才可以去做,因為他們覺得大道對他們沒有用了,無法實現他們的欲望之心了。通過他們進而影響了社會的氛圍了,使得大家都不信道,淡化了道。
  • 為什麼說一百年之前,魚是取之不盡的,用之不竭
    假如說美國人改變飲食習慣,淡水魚成為他們的消費食品,每人每天消費2兩魚肉,每年消費0.2*365*3億人=110億千克,如果不合理保護,對於美國來說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恐怕也是很困難。
  • 道德經第35章:面對各種誘惑我們該怎麼辦?道德經教我們正確選擇
    上一章,老子主要講了道的兩個屬性:小和大,而這一章,老子著重把道的大的屬性展開論述,讓我們明白道的偉大功能。執大象,天下往。大象,就是大道之象,執,就是持守,執大象,意思就是遵道而行,唯道是從。往,是指離開所在的地方到別處,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與「來」相對。天下往,其實就是天下哪裡都可以去的意思。這就是持守大道的第一個功用:天下之大,縱橫馳騁。
  • 海洋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海洋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來源:新華網時間:2020-10-26 11:07:57 有人說,海洋資源取之不盡
  • 宇宙的能量真的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嗎?
    那麼地球上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答案是否定的。終有一天,地球上的某些資源會用盡殆絕。那麼宇宙中的能量會不會跟地球的資源有著相似的性質呢?是否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地球上的能量看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實際上很多諸如煤炭資源、石油資源、化石資源等不可再生資源是在漸漸地減少,人類用一點就少一點。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就鬥膽來聊一下,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理解。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經和德經。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主要講道論;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主要講德論。
  • 「每日一習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紮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源自北宋蘇軾的《前赤壁賦》,意指可無限獲取和使用,形容資源十分豐富。
  • 孫悟空的毫毛,怎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呢?
    觀音為什麼要送給孫悟空三根毫毛呢?觀音送給孫悟空三根毫毛的片段出現在孫悟空與唐僧一起收服白龍馬這一回中。觀音送給孫悟空三根毫毛的原因是,有背景的妖怪又不能打,孫悟空還會被唐僧誤解,而這些妖怪呢,還給他使了絆子,所以孫悟空就起了退心,不願意再去西天取經了。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大道之中究竟有沒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本章比較簡短,意思也很好理解,同時也可以說很不好理解。為何這樣說?不好理解是指其中的邏輯關係,老子所描述的大道與仁義;智慧與大偽;不和與孝慈,昏亂與忠臣,這四組關係,與我們平常的思維邏輯不吻合,該對立的相應,該相應的卻對立。但我們聯繫【道德經】的全文來看,這章其實與老子所主張的思想內涵是一脈相承的,並不矛盾。如第三章的「不尚賢」,第五章的「天地不仁」、「聖人不仁」。我們來具體解讀下。
  • 誠信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
    誠信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源源不斷的財富,誠信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誠信如此珍貴,我們應該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讓誠信的種子在我們的心目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星期六中午,好朋友小強叫騎車去公園玩。天氣晴朗,鳥語花香,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高興極了。我和小強騎車剛來到公園門口,只聽「咣鐺」的一聲,我的輪胎破了,心裡著急,怎麼辦?
  • 《道德經》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18章 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老子最「水」的《道德經》,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水」的品質
    老子的《道德經》中特別推崇「水」的精神,在《道德經》中,老子多次提到水,那麼水到底有什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呢?一、甘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在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第三十九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嚘,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炁)曰強。勿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大道為宇宙萬物之母,萬物依歸的奧主,德者的保護者,亡德者的所有者。道德涵養深厚者,如同大道保佑的元嬰,毒蟲不蟄他,猛獸不傷害他,兇禽不搏擊他。他筋骨柔弱,而拳頭攥得緊固。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乾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一章 坤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二十五章 《道德經》總結兩卦的章節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經》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釋為「乾」、「坤」和「無」、「有」,但不能等同。
  • 腦筋急轉彎:什麼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腦洞大開一下哦!
    現在正式開始答題(一共有10道題,每題10分,共100分)——答案在最後哦1、什麼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2、說它是牛不是牛,力小能背房子走。 3、狐狸精最擅長迷惑男人,那麼什麼精男女一起迷 4、在船上見得最多的是什麼? 5、男人在一起喝酒,為什麼非划拳不可?
  • 《道德經》全文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yuè)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jiàn),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 齊善鴻講《道德經》,看點在哪裡?
    這本書有三大看點:1.通俗地回答了《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的問題;2.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解讀,降低了經典的學習門檻,滿足了多元的學習需求;3.緊貼實際生活闡釋核心要義,將老子的智慧與生活中的痛點和盲點結合。
  • 《道德經》:自是者不彰,何解?
    「自是者不彰」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四章。《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從這樣一件事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來:我們做事要符合大道,這樣才能水到渠成;相反,違反大道做事,最終註定失敗。大跨步地走路,是走不到的。我們大跨步地走路,說明心裡很急躁,想早點到達目標。可是正是帶著這種焦急煩躁和急於求成的情緒去做事,反而會離目標越來越遠。因為身體容易疲憊,思路比較急促混亂而導致錯過最優的方法,這樣就不容易達到目標。
  • 《道德經》前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不分章,後改為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從第三十八章開始為《德經》,總共81章。但是,版本的不同,文字的差異,對大道本身沒有半點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