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最「水」的《道德經》,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水」的品質

2020-12-05 道訊

老子的《道德經》中特別推崇「水」的精神,在《道德經》中,老子多次提到水,那麼水到底有什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呢?

一、甘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

在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也就是說水之所以善,是因為其有利萬物生長但並不爭功,它處於眾人都不願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

為什麼處在眾人都不願去的地方還是接近大道呢?自然的水是乾淨純潔的,但是水具有淨化功能,可以洗滌時間的汙穢,但是為了淨化它物卻把自身弄得全是汙濁,最後還要流到最低的地方。所以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最後還落到人人都不願去、最受輕視的地方,這種「甘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質。

二、以弱勝強「柔弱」的品質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寫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意為:天下最柔弱的莫過於水,用它去攻擊最堅強的,沒有不勝的。

你看起來水很柔弱,那是你沒見識洪水滔天的兇猛,那是無可抵擋的。屋簷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看似沒有任何力量,可結果是,日復一日,滴水穿石。所以,水是世界上最柔弱的東西,但它卻可以摧毀世界上最堅強的東西。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水以弱勝強的「柔弱」的精神。

懂道的人總是甘願居於自甘柔弱,因為越是「柔弱」,越含蓄內斂,越富有韌性;而「剛強」的東西,往往暴露而不能持久,鋒芒畢露不一定總是好的。內在的堅韌才是人應該追求的,而不是表面的剛強。老子所主張的「柔之勝剛,弱之勝強」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對於人之生存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三、無私奉獻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只是自私自利之人的辯護,老子《道德經》之道教誨我們要無私奉獻,無私就是減少私心欲望,奉獻就是要付出而不求回報。無私奉獻才符合萬物本原的「道」的特徵。正因為它符合了萬物本原「道」的特性,所以你看那些有著無私奉獻精神的人,做起事來總是煥發蓬勃朝氣和無窮的正能量?一個人有了這種正能量,就會發揮自己對社會的最大價值,永遠想到自己所做的比想得到的要多得多,這樣的人離成功還會遠嗎?

小結:

《道德經》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與頑強來形容「道」的特徵。因為水的品質符合萬物本原的「道」的特徵。如果我們都有了水這種甘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世界會更美好,如果我們都有了水以弱勝強「柔弱」的品質,就更容易接近大道,獲得老子《道德經》所說的大成功。

/完/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嬰兒、女人和水!
    在老子《道德經》中,一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中的「道」似乎成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道德經全篇都在講道,可是很多人看了依然一頭霧水,「道」到底是什麼?道德經中,有三樣東西常用來比喻道:嬰兒、女人和水。
  • 《道德經》:水到底有什麼德行?「上善若水」是什麼樣的境界?
    《道德經》的第八章章節名叫「上善若水」,水有什麼優良品質,當得起老子「上善」的評價?我們先來看原典: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有最上等道德修養的人就像水。水善於滋養萬物卻不和萬物爭鋒,停留在眾人都不願意停留的地方,所以非常接近「道」的境界。這種人,居住善於選擇利於行道出,心靈善於保持在空虛如深淵的狀態。行為善於保持仁慈,言辭善於恪守信用,治理國家善於處理政務,處世善於發揮才能,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 老子《道德經》中的自然界五大規律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規律的總結。人們認識自然界和社會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掌握它們變化的規律。如果自己把自然界和社會的規律瞭然於胸,就可以面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變化時從容應對,而不會慌亂。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道德經》上善若水也被篡改,帛書本出世才真相大白!
    《道德經》通行本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帛書本第八章: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道家老子為什麼說上善若水?老子從水的身上學到了哪些人生哲學?
    總的來說,中華民族的人生哲學是積極進取的,是昂揚向上的,用易經中的話說,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說,我們的人生,要學習天地自然萬物,他們無時不刻不在向前運行,沒有停息的時刻。所以,人活著就要奮鬥。就像是孔子那樣,知其不可而為之,無論前路如何,我們總要把事情幹好,無路能否成功,先幹了再說。
  • 《道德經》和孔子都讚賞水的七種特性,我們能學到哪些人生智慧?
    《道德經》中說,水是世間最接近道的物質,水有七中特性。居善地,指的是居高臨下,以高就低,符合萬物,總是一副低姿態,從來不違逆什麼,對待所有事物都是平等的,就像佛性一樣,眾生平等,所以說是善地。心善淵,表現的是道體虛靜,空靈靜默,深不可測。就像我們常說的「靜水流深」,看起來很平靜,但是你不知道它有多深。
  • 上善若水,水的一些品格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道德經》中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水的一些品格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廣濟通達。水最有愛心,最具包容性、親和力,故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之說。
  • 《道德經》第七十章:為什麼我們做不到老子講的道理?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道德經》第七十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思想: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感悟老子說,我的道理很簡單,卻沒人能理解,更沒人能夠實行。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感覺呢?每次我們讀《道德經》的時候,都感覺很容易理解,也都願意學習,可是回到生活中,馬上就忘記了很多。為什麼會如此呢?
  • 老子《道德經》:好人和壞人一樣,都是我們的老師
    文章作者:琢磨君老子《道德經》第27章寫道:「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人的老師,不善的人應該跟善人去學習;同時,不善人也是「善人之資」,如果世界上沒有壞人做些壞事,我們就不知道什麼叫做壞了,所以壞人就成了好人的反面教育。就如老子《道德經》第二章所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還原真實《道德經》,從帛書《老子》開始(四)
    引言: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合稱帛本《老子》),距今2000多年的歷史;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個更早的竹簡本《老子》,通過比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本《老子》,也就是後人常說的《道德經》或者《老子五千言》,是至今世人篡改最少的版本。
  • 為什麼領導者被稱為「領袖」?看《道德經》,才知道老子說的真對
    也就是說,老子出身史官,做的就是記錄興亡禍福的工作,從中就能夠知道作為君王應該抓住重點、寡慾淡泊、謙卑自重,這些就是君王統治天下的權術法則啊。不僅如此,連後來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也十分重視對《道德經》的學習,他專門寫過《解老》和《喻老》來記錄自己對《道德經》的理解。他在《韓非子》中提到的眾多君王的權謀都與《道德經》中的說法十分相近,甚至有人認為,《韓非子》就是《道德經》的實踐操作版。
  • 最接近老子思想真相的《道德經》是《郭店楚簡·老子》甲骨文版
    【按:部分新讀者對老子《道德經》的幾個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還有疑惑,還不是很了解。老子《道德經》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此甲骨文版本最為原始、古樸,也是最接近老子思想的,在內容、章節順序上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等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與現在的通行本差別更大,可以斷定現在的通行本是經過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刪修改之後形成的版本,已經失去了原本含義,其實與老子已經沒有多大關係了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執大象,天下往老子的「大象」是怎樣的存在?王弼注釋:「大象,天象之母也。
  • 示人以卑下不是憨人,從老子論水的德行中悟出的智慧
    老子在《道德經》裡有一句非常經典的名言:」上善若水「,可以說這是水的德行的最好詮釋,上善,是一種最高的善,具備這個善的人,就有了水一樣的德行。老子在《道德經》裡告訴我們:「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水」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水不爭無尤。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老子《道德經》:德語世界最熱的中國典籍
    然而,來自遙遠國度的東方思想要在基督教思想佔主流的西方社會土壤上生根發芽並不容易。正如遠赴中國的「索隱派」傳教士為了將基督教帶入中國民眾的生活中而將《聖經》和中國古代典籍進行類比,早期的《道德經》德譯者們也同樣希望找出老子學說與基督教之間的相似之處,以此為突破口,讓德國讀者更容易接受這部來自古老東方的哲學典籍。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於是關於無為思想,老子無疑一開始就給我們兩個信息:作為人你要懂,做好人你更得懂。用一種疏而不漏,密不透風的邏輯告訴我們守天道就得無為而治。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欽佩老子曠世稱奇的思維和思想能力。在老子講明白我們宇宙運轉規律以後,然後就進一步用最真實最現實的感受,感知,思維和邏輯,給大家傳授他是如何領悟到此種哲理的感知,體驗,感受,以及思想。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