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人以卑下不是憨人,從老子論水的德行中悟出的智慧

2020-12-05 荊石國學

老子在《道德經》裡有一句非常經典的名言:」上善若水「,可以說這是水的德行的最好詮釋,上善,是一種最高的善,具備這個善的人,就有了水一樣的德行。老子在《道德經》裡告訴我們:「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水」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水不爭無尤。水最柔弱、最有善性,水有具大包容、水有寬闊的胸懷、水無所求,水有甘居人下的德操,水無任到什麼地方都是無聲無息的,這就是水的德行。

老子論水,其實是用實例告訴我們「水幾於道」也是為了論「道」。是否可以說,你弄懂了水性,就是接近認識「道」了。不能這麼理解,弄懂了水性只能說你對老子思想有了一個初步認識而已。老子「道」的內涵極深,他在《道德經》裡說過,「道可道,非常道」,這就告訴我們「道」不是能言說清楚的,但是,觸類旁通,認識了水德,對我們領悟老子的「道」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從老子論述的水的德行聯想到了人們的生活,水處眾人之所惡,哪裡險惡,水就流向哪裡。水無爭,水利萬物而不爭功。這些德行不就是現實中人們認識的一種憨憨的人「嗎?這樣的人總是在人前示以卑下,他們不爭,從不表現自己,他們為了他人總是犧牲自己, 甘願做一個憨人、做一個傻子,他們是真的憨嗎?

我們先看一個國處故事:有一個威廉的孩子,他在眾人面前說話少,反應慢,當地人都說他是個小憨頭,就是人們說的傻小子,人們為了認證這個小孩是真憨,還是假憨,就拿出兩枚硬幣說要送給他,但他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枚,這兩枚硬幣中,一枚是五分,一枚是十分,而這個小孩卻只拿了一個五分,把那個十分硬幣還給了主人。這個送硬幣的人為此便四處宣揚,說這個小孩憨。一些人不信,也拿出五分和十分的兩個硬幣要他選擇一個,每次這個小孩子都只拿那個五分的硬幣,這時人們才相信這個孩子是真的憨。人們為了取樂,時常用這個方法送給小孩硬幣。

後來,有一個老太太不相信人們的話,便去問威廉,你為什麼要取那個小的硬幣,這時,孩子才說出了實情,孩子說,正因為人們認為他憨,以為他分不出錢的大小,所以就拿他取樂,如果不這樣做,人們以後就不會有人經常給他送錢了。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如有一些人,從言行上看似憨憨的,他們也會和那個孩子一樣做點「憨事」,人們也都認為這些人是憨人,其實,他們是裝憨,他們心如明鏡,他們心裡清楚自己行為的結果是什麼。看似人們捉弄他,實際他玩弄了那些自以為是的人。

從上面的故事看出,那個孩子看起來憨,實際他不憨,相反 他是一個聰明人,這個孩子的行為,就是一種示人以卑下的行為。這個道理並不複雜,可是真正懂的人卻不多,能真正領悟並執行的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我們學習老子的論水的德行,使我們能悟出老子的智慧,分清了真假與是非。

我們從水處惡處得出一個道理,就是說人有時憨一點沒什麼,只要心裡明白就夠了。就如老子論水那樣,「水處眾人之所惡『,也就是哪裡險惡水就流向哪裡,那裡低洼它就朝哪裡流去,正是水的這種向」惡處去「,終年不息,才匯集成了一條條大江大河。然後匯入大海。水是萬物和人類耐以生存的東西,它潤育了萬物,哺育著大地的一切生靈的成長。我們談水性,水德,談善,不單純是為了懂它,而重要的是通過對水德的認識,對人生有什麼啟發,我們是否能從水德中認識到我們做人。使我們認識到要像水一樣,不圖名,不圖利,不為自己著想;能像水一樣,有水一樣的胸懷;能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這樣,我們今天學習水德是太值得了。

相關焦點

  • 老子的幫助
    1、老子對今人的幫助  年輕時已經迷上了《老子》(又名《道德經》),那時看的是任繼愈教授的註譯本。一個天地不仁、一個寵辱無驚、一個上善若水、一個不爭故莫能與之爭、一個無為、一個治大國若烹小鮮、一個生也柔弱死也堅強,就把我驚呆了。
  • 多數人會說剛強,錯!老子說柔之勝剛
    在我們的生活中聽到人們說的最多的是弱肉強食,強者為王,怎麼是弱之勝強,還有柔之勝剛呢?柔軟綿綿的怎麼取勝強?這一連串的問題,大多數人心中都感到疑惑,正是普通人不懂什麼是真正的強,誰是真正的弱,誰能勝到最後。這些看似常見的問題,卻正是大數人不理解的。
  • 從「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解讀老子的思想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這一句出自《道德經》的道經部分。在這一章裡,全篇共26個字:「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大道被放棄了,出現了所謂的仁義;聰明的智慧出現了,與之相對的虛偽狡詐也隨之出現;家庭關係不和睦了,才能彰顯出父慈子孝的重要;國家動蕩不安了,這才出現了所謂的忠臣。」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個相互辯證的問題,這些問題之間不僅有對立的矛盾,同時也存在統一的關係。
  • 從《道德經》中看老子的宇宙觀、本體論和辯證法
    老子的《道德經》是先秦道家學說的集大成之著作。是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哲學思想的重要典籍之一。他以精煉的語言體現了宇宙觀,本體論,辯證法等諸多哲學思想內容。宇宙觀方面,老子用「道」這個哲學主體看成是萬物本源,把「道」看成人和天共同的終極根據。在老子的哲學中,「道」既是宇宙論的範疇,又是一個本體論的範疇。
  • 文史隨筆「上善若水」成語的解釋——最高境界的德行
    「上善若水」,最完美的德行就是像水一樣。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水的優秀品德有: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汙淖是一種奉獻。水的品行說不完,它始終為人類服務。
  • 《老子》七十八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原文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今譯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衝激堅強的東西沒有能勝過它,因為沒有什麼能代替它。弱勝過強,柔勝過剛,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因此有道的人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配稱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難,才配做天下的君王。」正言猶如反著說。
  • 把愛情的力量化成水,把自己的德行融入水中。
    愛情能讓人自覺奮鬥而實現夢想嗎?人類能走到今天,是有愛的力量作為後盾。愛有兩種:一種是愛自己,一種是愛他人。愛是想讓自己和他人過得快樂和幸福,而所有的享受都需要付出才能得到。就算是生在帝豪家庭,沒有付出,享受也走不到人的自然終點。愛情是所有愛中力量最強大的,她能激發人的潛能,也能毀滅人的本性。自私的愛情只想得到,不談付出,是沒有靈魂的快感欲望。這種愛,不但不能激人奮鬥,反而會使心靈扭曲,最終一無所有。這種人,只愛自己!
  • 《道德經》:水到底有什麼德行?「上善若水」是什麼樣的境界?
    《道德經》的第八章章節名叫「上善若水」,水有什麼優良品質,當得起老子「上善」的評價?我們先來看原典: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推崇天地自然,所以主張師法天地自然,以返璞歸真,回歸到先天赤子的狀態。而在天地自然中老子最推崇的是水,認為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德行。水的特性是趨下,最後處在水窪水溝中。在人身上來說,「善下」看似愚蠢,其實高明。因為起來非常糟糕環境,看起來,其他人不喜歡這種情況。但其實這樣達到了「不爭」的目的,這樣沒有人沒有爭搶。
  • 都說「上善若水」,到底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很多人都誤解了
    孔子和學生子貢一起看「東流之水」,子貢好奇地問老師:「為什麼君子見『大水』必須要觀看呢?」孔子解釋說,水和很多東西都相似,它似德、似法、似義、似道、似勇、似正、似志、似察、似善化,包容萬象,妙不可言。其實,孔子自己也曾經向老子求學,從老子那裡學到了水的智慧。
  • 江本勝用我們中國的文化故弄玄虛,水的奧妙之處,老子早就說過
    江本勝《水知道答案》一書,他用科學的形式解釋水的奧妙,但最後經驗證,卻是「偽科學」,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本身他觀點的確立就是建立在「道」的基礎上,強調了善念的重要性,而我國兩千年前的老子,早就有了這樣的觀點,怪不得中國人不買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領悟到水的境界與好女人的智慧——彭敖
    生命之心文中我們可以共同發現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德之人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一樣:一是柔,二是居於卑下的地方水佔人體重量的70%,嬰兒體內含水達80%。人體血液中所含水份佔83%,水在肌肉中佔76%;在心臟、肺中佔80%;在腎中佔83%;肝臟中佔68%;腦中佔75%。即使看來很結實的骨頭也有20%以上的水。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
  • 《老子》的生態智慧及其現代意義
    《老子》一書中提出的「道生萬物」、「道法自然」,「自然無為」等思想,強調以主客交融和人性的方式來認識和對待自然,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智慧。  「道」是《老子》哲學體系的起點、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也是生態法則和自然規律,是其生態智慧的根本。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那麼,蘊含於道本體中的「主體——中介客體——主體」的基本模式與存在於「道」外的交往實踐觀的基本模式(此模式是老子治國論的基本圖式即「體道悟道的明王聖君——作為治國的主要依據和槓桿的道——廣大民眾」 的抽象表達形式)是什麼關係呢?可以這樣說,前者是後者在形而上領域的聚焦點,後者是前者在形而下範圍內的展開和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運用的範式。
  • 你其實不是你認識的你:論包羅萬象的道學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
    每個中國人,不論是勞動人民,還是管理階層,不難從他們的談話中聽到「一方面……另一方面……」這樣的句式,從中得以窺見中國人辯證統一的思維模式。初中學習中國歷史時,老子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古人福禍相依,以及陰陽相生,有與無的相互轉化,都體現了中國一脈相承的「凡事一體兩面」的智慧。古人通過萬物的變化發展的觀察,悟出了「守中致和」的道家思想境界。學生時期出於考試的目的背誦老子的學說觀點,簡直是囫圇吞棗,不能從更深入的層面去理解,反而覺得道家思想消極,更不能有所心得體會了。
  • 從信息的複製和變異談達爾文的進化論和老子的「三生萬物」
    老子的《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的是信息通過複製加變異,形成了多樣新的信息,而後不停如此形成了萬物。這與進化論有異曲同工之妙。《道德經》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按正常的理解,應該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萬物,怎麼會到二以後變成三了呢?況且《易經》中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這和老子的思想在此有點差別。其實古人經常用「三」來表示多,道德經中的多並不是我們理解中的「多」,如果那樣萬物已經表示多的含義了,沒必要寫出一個三,道德經中的多是多樣性的多。
  • 水之本體論還是人地關係論
    水之本體論還是人地關係論——文學地理批評視野中的《水地篇》作者:陶禮天(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編者按《水地篇》是《管子》這部「學術之叢書」中非常重要的具有廣泛影響但又是歷來研究聚訟紛紜的一篇文章。20世紀初期以來,不少學者把《水地篇》類比或等同於古希臘泰勒斯以水為萬物之本原的本體論,從而導致對其主旨的誤解。《水地篇》水土「本原」論的主要內涵,是指最重要的生成條件或要素之意。但目前對《水地篇》主旨詮釋仍不明晰,必須首先進行分析。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海德格爾對《老子》的現象學與存在論解讀
    這一現象似乎開啟了中國學者對於老子與海德格爾思想比較的興趣及信心。事實上,對老子思想的解讀歷史上本身就經歷了幾個階段,老子的道、有無等觀念原本包含著濃厚的宇宙生成論、辯證論意味。晚近西學東漸以來又普遍接受了對老子的本體論解讀。而海德格爾之後則開啟了現象學和存在論式的理解方式,這集中體現於對於老子「道」之「有」「無」和海德格爾存在與虛無的關係的相互詮釋。
  • 老子的「道」指什麼?有什麼深層含義?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要以天下百姓所想為自己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