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裡有一句非常經典的名言:」上善若水「,可以說這是水的德行的最好詮釋,上善,是一種最高的善,具備這個善的人,就有了水一樣的德行。老子在《道德經》裡告訴我們:「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水」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水不爭無尤。水最柔弱、最有善性,水有具大包容、水有寬闊的胸懷、水無所求,水有甘居人下的德操,水無任到什麼地方都是無聲無息的,這就是水的德行。
老子論水,其實是用實例告訴我們「水幾於道」也是為了論「道」。是否可以說,你弄懂了水性,就是接近認識「道」了。不能這麼理解,弄懂了水性只能說你對老子思想有了一個初步認識而已。老子「道」的內涵極深,他在《道德經》裡說過,「道可道,非常道」,這就告訴我們「道」不是能言說清楚的,但是,觸類旁通,認識了水德,對我們領悟老子的「道」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從老子論述的水的德行聯想到了人們的生活,水處眾人之所惡,哪裡險惡,水就流向哪裡。水無爭,水利萬物而不爭功。這些德行不就是現實中人們認識的一種憨憨的人「嗎?這樣的人總是在人前示以卑下,他們不爭,從不表現自己,他們為了他人總是犧牲自己, 甘願做一個憨人、做一個傻子,他們是真的憨嗎?
我們先看一個國處故事:有一個威廉的孩子,他在眾人面前說話少,反應慢,當地人都說他是個小憨頭,就是人們說的傻小子,人們為了認證這個小孩是真憨,還是假憨,就拿出兩枚硬幣說要送給他,但他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枚,這兩枚硬幣中,一枚是五分,一枚是十分,而這個小孩卻只拿了一個五分,把那個十分硬幣還給了主人。這個送硬幣的人為此便四處宣揚,說這個小孩憨。一些人不信,也拿出五分和十分的兩個硬幣要他選擇一個,每次這個小孩子都只拿那個五分的硬幣,這時人們才相信這個孩子是真的憨。人們為了取樂,時常用這個方法送給小孩硬幣。
後來,有一個老太太不相信人們的話,便去問威廉,你為什麼要取那個小的硬幣,這時,孩子才說出了實情,孩子說,正因為人們認為他憨,以為他分不出錢的大小,所以就拿他取樂,如果不這樣做,人們以後就不會有人經常給他送錢了。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如有一些人,從言行上看似憨憨的,他們也會和那個孩子一樣做點「憨事」,人們也都認為這些人是憨人,其實,他們是裝憨,他們心如明鏡,他們心裡清楚自己行為的結果是什麼。看似人們捉弄他,實際他玩弄了那些自以為是的人。
從上面的故事看出,那個孩子看起來憨,實際他不憨,相反 他是一個聰明人,這個孩子的行為,就是一種示人以卑下的行為。這個道理並不複雜,可是真正懂的人卻不多,能真正領悟並執行的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我們學習老子的論水的德行,使我們能悟出老子的智慧,分清了真假與是非。
我們從水處惡處得出一個道理,就是說人有時憨一點沒什麼,只要心裡明白就夠了。就如老子論水那樣,「水處眾人之所惡『,也就是哪裡險惡水就流向哪裡,那裡低洼它就朝哪裡流去,正是水的這種向」惡處去「,終年不息,才匯集成了一條條大江大河。然後匯入大海。水是萬物和人類耐以生存的東西,它潤育了萬物,哺育著大地的一切生靈的成長。我們談水性,水德,談善,不單純是為了懂它,而重要的是通過對水德的認識,對人生有什麼啟發,我們是否能從水德中認識到我們做人。使我們認識到要像水一樣,不圖名,不圖利,不為自己著想;能像水一樣,有水一樣的胸懷;能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這樣,我們今天學習水德是太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