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幫助

2020-11-26 搜狐網

  1、老子對今人的幫助

  年輕時已經迷上了《老子》(又名《道德經》),那時看的是任繼愈教授的註譯本。一個天地不仁、一個寵辱無驚、一個上善若水、一個不爭故莫能與之爭、一個無為、一個治大國若烹小鮮、一個生也柔弱死也堅強,就把我驚呆了。

我覺得老子深不見底,他的論述雖然迷迷怔怔,卻是耳目一新,讓人大開眼界,一下子深刻從容了許多。

  老子對於我們今天的人有什麼幫助呢?

  第一,他帶來了大部分哲學思辨、小部分宗教情懷的對於大道的追求與皈依。他的道是概念之巔、概念之母、概念之神,是世界的共同性,是世界的本原、本源、本質、本體,是世界的歸宿與主幹。讀之心曠神怡,胸有成竹,有大依託,有大根據。

  第二,他帶來了一種逆向思維、另類思維乃至顛覆性思維的方法。一般人認為有為、教化、仁義、孝慈、美善、堅強、勇敢、智謀是好的,他偏偏從中看出了值得探討的東西。一般人認為無為、訥於言、不智、愚樸、柔弱、卑下是不好的,他偏偏認為是可取的。他應屬振聾發聵、語出驚人之人。你可以不認同他,卻不能不思考他。

  第三,他帶來了「無為」這樣一個命題、這樣一個法寶。他提倡的是無為而無不為,是道法自然,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是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的辯證法出神入化,令人驚嘆。他的透視性眼光入木三分,明察秋毫。

  第四,他帶來的是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結合,是感悟與思辨的結合,是認識與信仰的結合,是玄妙抽象與生活經驗的結合;是大智慧的無所不在,不拘一格,渾然一體,模糊恍惚。

  第五,他帶來了真正的處世奇術、做人奇境,以退為進,以柔克剛,以無勝有,以虧勝盈,寵辱無驚,百折不撓。

  第六,他帶來的是漢字所特有的表述的方法、修辭的方法、論辯的方法、取喻的方法、繞口令而又含蓄著深刻內容的為文方法。他將漢字的靈活性、多義性、多信息性、彈性與概括性簡練性發揮到了極致,他貢獻給讀者與後人的可以說是字字珠璣、句句格言、段段警世、頁頁動心、處處奇葩、自由馳騁、文如神龍巨鯨。這是漢字的真正經典,是漢字古文的天才名篇。

  他幫助我們智慧、從容、鎮定、抗逆、深刻、寬廣、耐心、宏遠、自信、有大氣量、有靜氣與定力。

  2、知美即惡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都知道什麼是美,就醜惡了,因為知道了美也就等於知道了美與醜的區別,就有揚美貶醜的事情出現,就造成了紛爭、誇大或縮小、偽與飾各種美的其實非美麗的弱點。

  都知道什麼是善,就不善了。同樣,就有了善與惡以及中間無數細微的等級差別,就有揚善抑惡、隱惡揚善或隱善(對對手)揚惡,就要紛爭、誇大或縮小、偽、飾這個善。而這是不善的。

  所以說,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後,都是相反相成、相剋相生、相比較而存在,誰也離不了誰的概念。

  所以有道行的人、得道之人,不做那些虛妄的事情,不說那些無用的蠢話空話假話。不硬較勁而使事情自然做成,不聲嘶力竭而使教化潤物細無聲。讓萬物自然發展運作,不越俎代庖。有了創造和成績,並不據為己有。有了作為,並不依仗之端起架子。有了功勞,也不因而自傲膨脹。越是不爭奪不膨脹,你就越有威望。越有公認的成就,越是否定不了,抹殺不了,歪曲不了,遮蔽不了。

  都知道,價值的判定與追求是個人、集團、社會、國家、民族、人類文明的一個支點,一個主要的驅動力、凝聚力。真善美與假惡醜,前進與倒退,進步與落後,文明與野蠻,繁榮與凋敝,德行與罪惡,成功與失敗,健康與病態,幸福與失意,這一切都有一個價值觀、價值標準、價值判斷在那裡起著決定方向和決定起止的作用。價值就是理想,價值就是靈魂,價值就是主心骨,價值高於生命。所謂春秋大義,所謂崇高理念,所謂文明進步,所謂普世價值,所謂意識形態,無不是以價值為核心而構建、而運轉的。

  而老子的神奇在於,他在那麼古老的年代裡就看出了事物有另一面。價值意味著差別,差別挑戰著整體性與平等的理想。價值會製造分歧,叫做價值歧義。價值會製造偏執,叫做價值偏執——例如中國封建社會的名節觀念、節烈觀念、忠孝觀念。例如婦女為了守節而自殺,就是價值殺人。有價值就有價值膨脹、價值誇張,例如中國「文革」中的唯意志論、繼續革命論與個人迷信。價值還會製造價值霸權,我認定的價值你也必須接受,否則就強制你。價值還會製造價值瘋狂,如恐怖主義。

  如此這般,老子的見解是超前的,然而也是不無某些徒勞之處的,因為人類不可能退回到無知無欲無價值觀念的原始類人猿社會上去。

  老子的見解對於客觀地審視價值觀念,在可能範圍內避免價值偏執、價值霸權、價值瘋狂、價值紛爭,至少是一個提醒。從對於價值的思考進展到萬物萬象的相對性上來了,這也是一個提醒。

  當然在那個春秋無義戰的時代,在那個你爭我奪、你殺我戮、你陰謀我詭計的年代,老子更多地強調無為、不言、不始、不有、不恃、不居,這是一個匡正時弊的理想,這是一個思想家的烏託邦式的良藥與涼藥。

  3、致虛寧靜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日靜,是日復命;復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我們要達到虛空、虛無、謙虛的極致,不搞偏見,不搞強求,不搞自己的一本糊塗帳,絕對不剛愎自用。保持平靜、恆定和誠實厚重。

  世間萬物,各自運轉,萬物雜陳。我們可以觀察它們的循環往復、千姿百態、千變萬化,然後該什麼樣還是什麼樣,能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各自回到自身的本初狀態。落了聽(讀四聲),沉澱下來了,也就靜下來了。這就叫回到自身,回到自身就是恆常,知道什麼是恆常就是明潔。不懂得恆常,輕舉妄動,就會造成災難禍患。

  知道了恆常就會有所容受,沉得住氣。能容受,能沉得住氣,就能公道,不偏私。能公道,不偏私,就能成為首領。當上首領,就要知天意天命,與天道保持一致。知道了天意天命,像天一樣地公正無私,一樣地涵蓋萬物,也就接近於大道了。有了大道的指引,就能長治久安,長命百歲,天長地久,到死也不會出大錯失。

  老子從人的修養與人生姿態方面講大道的要求。首先的要求是虛靜。虛就是給自己的頭腦、內存、硬碟、系統,留下足夠的空、空白、容量。

  靜的含意不是一動不動,而是要平心靜氣地理智思考,要慎於決策,要把心沉下來,不要焦躁,不要衝動,還要克服一時的情緒刺激,利益誘惑,心浮氣躁。

  且看,不論是官場,是文壇,多少人奔波忙碌,輕舉妄動,爭名奪利,跑官要權,枉費心機,神神經經,咋咋呼呼,醜態百出,落下笑柄。反過來說,凡有成績的,又有幾個不是心靜得下來、心專得下來、大腦能夠正常運轉工作的?

  生活在某種平常的卻也是惡俗的環境裡面,往往是一動不如一靜。其實任何一件具體的事務,一篇論文或一筆生意的成敗,一項獎金與一個頭銜的得失,一種輿論與一些受眾的評價,都會受到一時的各種偶然因素的影響。有靈機一動也有陰差陽錯,有天上掉餡餅也有喝涼水塞了牙,有僥倖也有晦氣,不過一時,轉瞬即逝。而你的修養,你的本領,你的境界,你的活兒,才是頂天立地,我行我素,我發我光,我耀我土,誰也奈何不得。一時的晦背只能增加你的光彩,你活動得太厲害了必然就輕飄了,輕佻了,掉份兒了。

  這裡還有一個重要的論述,觀復,復命,歸根,日常,知常。任何人與物都有自己的本態、常態。但是人又受許多外力的影響,受許多機緣、群體、社會、歷史、他人的影響而偏離本態常態,忘乎所以,叫做不知道自己是老幾了。

  誰能清醒?誰能明白?誰能不被一時的潮流卷個暈頭轉向?誰能不跟風前行?誰能不勢利眼?誰能不苟且迎合?而如果能虛極、靜篤、觀復、日常、歸根、復命、知明,就是有了道行了,通了大道了。

  4、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道被丟棄了,人們各行其是乃至胡作非為了,才會出現對於仁義道德的提倡彰顯。智慧計謀發達了,心眼兒越來越多了,虛偽與欺騙才會越來越多。禮崩樂壞,六親不認,才痛感到了孝子慈父的可貴乃至人為地去進行本來不需要灌輸的孝慈規範教導。國家政治亂了套了,國君無德無才陷入危難了,才大呼大叫地鬧什麼忠呀勇呀的什麼的。

  這幾句話分量很重,內容尖刻,邏輯鐵定,觀念驚人,語氣沉痛,字字帶血,擲地有聲。這是老子的警告,是老子的痛心疾首,是老子的詛咒,是老子擊起的一道閃電。

  一般人都認為,仁義道德、智慧謀略、孝子慈父、忠勇良臣,是國家的寶貝,是社會的棟梁,是價值的核心。而老子的邏輯恰恰相反。人們壓根就應理所當然地和睦相處,互相幫助,同享天餉,共度美好的生活。只是因為有人心存詭詐,歪門邪道,社會風氣敗壞,才需要把一個仁義道德呀愛心呀助人為樂呀見義勇為呀掛到嘴上。

  智慧謀略,有一點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太強調智慧的結果,卻是忽視了天然的大道,是用盡心機為自身打算,一直發展到損人利己,虛偽狡詐,詭計多端,爾虞我詐,大騙子玩弄著小騙子,小騙子糊弄著大騙子。

  家庭親屬,天倫之樂,父慈子孝,兄弟手足,相親相愛本來是天性,把慈與孝變成了道德規範這本身就不自然不真實了。事實是把孝掛在嘴上的人一定不孝,把慈掛在嘴巴上的人一定不慈。母親為孩子餵乳的時候需要聲明我是慈愛的嗎?一個孩子如果做一點點事的時候一再聲明是為了孝,他的雙親能夠舒服得了嗎?老子的這些說法很警世醒世。

  王蒙/文 據《文匯報》

相關焦點

  • 老莊之學,老子和《老子》,《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莊之學,指《老子》和《莊子》的學說。這兩本書都把「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所以歷史上稱這一學派為「道家」。後來的道教、道士、道學,都受道家思想的影響。玄學家也奉《老子》《莊子》為經典。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在漢代,博學的司馬遷已經弄不清他是誰了。
  • 新書推薦|《讀懂老子》: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德國總理施洛德甚至建議:「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由此可見,其在世界範圍內的巨大影響力。 愛好者眾,自然註解者夥。 古今中外註解《道德經》的著作有三千多家,可以說蔚為大觀。僅就《老子集成》一書收錄來看,就有15卷、1100萬字。
  • 老子天下第一?老子願意?道家始祖「老子」之名,到底作何解釋
    ·那麼問題來了,老子為什麼叫老子呢?總不可能是「老子天下第一」這個老子吧?未免太粗俗!當然,這是快看君的玩笑話,大家萬不可當真。老子【說法一】老子原名「老季聃」「老」才是老子的姓,老子不姓我的老子呀!」其實她的本意是「我的兒子呀」。所以稱之為「老子」。當然這只是一種傳說,來源於古代的創生說,但用今天的觀點來看,是不足信的。
  • 《<老子>新說——馬王堆帛書老子賞讀》
    ,老子與守衛之間的一段對話將註定對後世思想產生深遠的影響。得知是老子將要歸隱西去之後,便說: 「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尹喜好說歹說之後,老子留下五千字便揚長而去。 至此,其同名長篇著作《老子》,就在此時此地問世了。《老子》又被稱作《道德經》《道德真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帛書《老子》被破譯:還原一個科學有為的老子
    一書作者肖鋼(左)做客「青少年國學大講堂」,講述《不一樣的老子》。中國青年網記者 陳宇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18日電 (記者 周圍圍) 一提及老子,稍有點國學基礎的人都會自然地聯想到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以至於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和社會名流一度將「無為」視為圭臬,將老子和「無為」劃上等號。  「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人們誤讀了老子。」
  • 45帛書《老子》第一章 老子不玩「捉迷藏」
    這位智者就是老子,老子說:我不知這個未知叫什麼,只能主觀的給她起了一個名字,叫「道」,勉強的描述一下,就是「大」。【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第25章)】老子後來留下了一本書(對於這本書 是否是出自老子 還是後人的整理,我們一時間難以定論,我們只是從常規意義上 說這是老子的),裡面記述了他的思想,這本書的名字就被後人稱之為《老子》,也叫《道德經》。在中華民族眾多的的經典中,《老子》被譽為萬經之王,可見其備受推崇的程度。
  • 走進老子故裡,聽老子講《道德經》(一)
    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個太清宮鎮,這裡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道教鼻祖老子的誕生地。歷史上有名的《道德經》就是老子在此悟道撰寫而成的。踏著歷史的古蹟,尋找老子思想的真諦。太清宮主題建築,宮殿前有兩顆柏樹,傳說是老子栽的,紋理一左旋一右旋,當地老百姓稱為陰陽二柏。寓示著天地間由陰陽兩部份組成,相生相剋,相輔相成。殿內是「道德天尊」塑像,是老子的化身。似乎在向世人講述「道可道以及道,明可明非常名」的哲理。三清殿。
  • 老子的「道可道」與「羅素悖論」
    此文涉及到數理邏輯與老子之大道,閱讀時仍需讀者有相當的平心與靜氣。倘若讀者心浮氣躁,一心欲求刺激或尋可辯之瑕謫,則建議跳過此文,去讀娛樂新聞和時事評論吧。那麼,「羅素悖論」與老子的「道可道」有什麼關係呢?因為新的集合定義具有了最大的包容性,「故幾於道」。老子《道德經》開宗明義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不太符合日常的語法,也有許多不同的理解。有古文字學者對此經過反覆推敲考證,從詞詁、語法到語義,列出了所有可能的解釋,幾經否定,始得真義。
  • 最接近老子思想真相的《道德經》是《郭店楚簡·老子》甲骨文版
    【按:部分新讀者對老子《道德經》的幾個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還有疑惑,還不是很了解。老子《道德經》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此甲骨文版本最為原始、古樸,也是最接近老子思想的,在內容、章節順序上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等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與現在的通行本差別更大,可以斷定現在的通行本是經過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刪修改之後形成的版本,已經失去了原本含義,其實與老子已經沒有多大關係了
  • 老子,悲天憫人的宇宙情懷
    這是個反問句,我們要搞清楚這句話,一定要明白,老子反問的對象是誰,毫無疑問是對統治階級的拷問!意思是,老百姓都不怕死了,用死亡來威脅他們有用嗎?老子何出此言?人都怕死,老百姓為什麼會不怕死呢!呵呵,除非是沒有活路了嘛,如果左右都是死,那還怕啥死!中國有一句俗話叫,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如果到了這種田地,那人民還有什麼好怕的呢?理解了吧。
  • 《老子》是怎樣被後人誤讀的?
    ‍‍‍‍‍‍‍‍「大器晚成」、「上善若水」、「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些道理,皆出自《老子(道德經)》。作為道家經典,《老子》玄而又玄,如果要「悟」,可以悟得天花亂墜;但如果要「懂」,那就費力多了。,所以王弼說那些「觸類而思」的人無不因為從《老子》那裡得到了呼應而歡欣喜悅。
  • 《戴建業精讀老子》: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
    這不是現代人獨有的困惑,早在遙遠的春秋時期,智者老子已提出「道法自然」的觀點來幫助眾人解惑。有別於一般分析論文的枯燥無味,戴教授意在用風趣的語言向讀者娓娓道來老子的智慧。說是「精讀老子」,卻不是對《老子》一字一句的翻譯,而是「老子思想在現代社會的發展和延伸,是老子智慧的現代轉換。」
  • 如果老子和佛陀相遇,他們是否會談得來
    (劃重點)那就是1973年在馬王堆漢墓出土了比市面上的通行本道德經,早了100多年的帛書老子甲本和帛書老子乙本。因為互有缺失學者將其合定為「帛書老子」。之所以提到這件事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便是有人將道德經的文字篡改了。道德經全文才5000多個字,改動的地方達到數百處,這是古人為了避諱當權者的名號做的改動。
  • 老子論道,萬變不離其宗
    老子窮盡一生,也弄不清楚世界本源是個什麼鬼?唯一可以斷定的是,就像我們人人有父母一樣,世界也是一定有本源的。老子不去研究這個本源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因為研究不透啊。他就根據從這個本源而來的世界所具有的存在特徵,用一個『』道『』字來命名世界本源。世界可以存在,是從規律在維繫,規律就是天地意志,就是道。所以,老子的道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屬性,可以是唯物論,也可以是唯心論。
  • 老子一氣化三清,那三清裡的太上老君是誰?
    按照道教的說法,原為春秋時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著有《道德經》五千餘言。但老子本身並不是宗教家,也沒有創立宗教,只是因為他的《道德經》正合道教宗旨、老子出生年代早且有許多神奇的傳說(如著名的「紫氣東來」故事)。東漢明帝、章帝之際(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云:「老子者,道也。」將老子神化為先天地之神物,並與「道」相等同。
  • 看看《老子》說的「善」的理念
    我們現在來看看《老子》說的「善」的理念,解讀一下其中的智慧。我們這裡選擇幾條重要的說說。第一條,人際交往要從善出發。老子教導人們,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第2章)在善與不善上面,老子當然要人們追求的是正面。老子說的是很有哲理的,無論在歷史還是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就是這樣,除了智力上有障礙的,人人都不會太傻,都分得清什麼是善的、什麼是不善的。
  • 從《流浪地球》,看《老子》的「道"
    這樣的觀點符合《老子》的「道」。《老子》第一個提出「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道」本意是人走的路,引申而具有規律的意義。春秋時「天道」已是指天象運行的規律,有時也包括人生吉兇禍福的規律的意義。《老子》吸取了「道」的這些含義,加以唯心主義的解釋,來構造《老子》的哲學體系。
  • 老子最厲害的五種思維,看完不得不服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有人問老子,剛和柔哪個更強?老子指了指自己的嘴巴,反問:「我的舌頭還在嗎?」那人答:「在。」老子又問:「我的牙齒還在嗎?」老子:「如你所見,舌頭柔軟,而牙齒堅硬。剛則易折,柔者長存,再明顯不過了。」人和草木一樣,有生命力時,柔軟強韌,枯萎後,就會變得僵硬挺直。堅強的東西易損,柔弱的東西長存,懂得示弱的人,才能笑到最後。
  • 道家老子為什麼說上善若水?老子從水的身上學到了哪些人生哲學?
    老子曾經對孔子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用我們的俗話來說,就是聰明人死得早,笨的人無煩惱。其實,這就是在反對儒家的積極進取的人生哲學。老子強調低調的哲學,這種低調的哲學,在老子看來,是和光同塵。老子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聰明的人,從來不輕易賣弄、顯露自己的與眾不同,而是隱藏自己的光輝,與大眾同塵。
  • 老子向人們揭示的宇宙誕生真相
    老子說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所以,人類越發展,離誕生的家園越遠,也越難找到回家的路。人們把知識分學、分科、分派……把問題弄得高深莫測,也使問題更加繁雜無序。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先哲老子,在幾千年前,圖難於宜,為大於細,觀察求證,對比推理,寂寥中看清世界,虛靜中辨明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