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下第一?老子願意?道家始祖「老子」之名,到底作何解釋

2020-12-06 快看三十秒

老子為中華人文之始祖!

「道」思想的開啟者,華夏民族最為偉大的思想導師!

歷朝歷代追求高遠深邃思想、嚮往聖賢禮樂文化的燈塔!

更是我們無法逾越的歷史巨人、思想界的泰山北鬥!

·

那麼問題來了,老子為什麼叫老子呢?

總不可能是「老子天下第一」這個老子吧?未免太粗俗!當然,這是快看君的玩笑話,大家萬不可當真。

·

言歸正傳,下面快看君整理總結了有關「老子」得名的三個權威解釋,供大家參考。

也順便從老子的名字的求證過程中,了解一下這位中華思想偉人的絢爛一生。

老子

【說法一】老子原名「老季聃」

「老」才是老子的姓,老子不姓「李」。

當然,這與司馬遷的記載相悖。太史公的《史記》裡,是這麼寫的:「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但這個說法,有很多存疑之處。首先,如果老子姓李,為什麼叫老子而不叫李子?其次,周王室有大量王族處於失業狀態,守藏室不僅是國家圖書館,而且是國家文物館,而且是中央文獻博物館。守藏室之史,是一個極重要的職位,怎麼會給一個外人?而且是一個中原文化外圍的「南蠻」楚國人?(太史公在《史記》裡還說了:「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說老子活了160歲或200多歲,這也明擺著不可信啊。)

·

「季」意為家中兄弟排名老小。

春秋時期人名中間常夾帶著兄弟排名的次序,即「伯仲叔季」。但一般正式場合才會用,我們常聽的是「老聃」。

·

「聃」為名。至於名耳,那是後面改的。

老子曾因王子朝之亂,禮崩樂壞,心灰意冷,改名「李耳」,於耄耋之年,離開周王室,西出函谷關而不回,遁隱而去。(「李耳」取自「季聃」二字的偏旁部首)

王子朝之亂

大約2500年前,周景王初立嫡長子姬猛為太子。但王子猛生性懦弱,缺少威儀。而庶長子王子朝卻有勇有謀,有王者風範。周景王欲廢王子猛而立王子朝為太子,但大臣單旗等人竭力反對,認為太子廢立乃國之大事,王位「傳嫡不傳賢」。但周景王下定決心,欲更立太子之位。世事難料,未及頒詔而暴病,景王自知必死,以大夫賓孟為顧命大臣,遺詔傳位於王子朝。周景王卒,大夫單旗、劉卷認為若立王子朝,他們必然失去權勢,於是派劍客刺殺了顧命大臣賓孟,立太子猛(姬猛)為王,是為周悼王。

隨後王子朝攻擊並殺害周悼王,晉國攻打王子朝而擁立周敬王。此後敬王與王子朝不時仍有衝突,王子朝敗逃至楚國,後楚國被吳國擊敗,險些亡國,周敬王趁機派人在楚地殺死王子朝。王子朝之亂,長達十九年之久、以至於姬周王室元氣大傷!

王子朝之亂

在這場動亂中,最尷尬的就是姬宗室眾王子的老師老子!因為對老子來說,不論周敬王還是王子朝,都是自己曾經的學生,又同時是自己的王上(子朝也僭越的當過三年王)!但這就是現實,這就是最高權力的魔力,這也是無道無德皇族的宿命!

當道德宗法禮儀敗壞後,就是血脈相連的親兄弟,都能刀兵相見,都能你死我活,何況其他人呢!這是一直以道德教化為使命的老子最無奈、最憤懣的!此後,老子心灰意冷,國家圖書館館長的職位也傳給了孔子,在耄耋之年離開了周王室,騎著他的青牛,西出函谷關而不回,遁隱而去。

·

「子」為尊稱。

《春秋·穀梁傳》:「其曰子,尊之也。」

《論語義疏》:「子有德之稱,古者稱師為子。」

可見,子是對男子的美稱。但子雖是尊稱,也不是誰都可以稱子。首先是有道德學問之人,更深遠地說,是其思想卓然成一家言,垂之久遠的,方可稱子。

老子

【說法二】神話傳說故事

古代也有一個關於老子誕生的神奇故事。

話說,當太陽剛剛要升起的時候,老子的母親「玉女"手捧著李樹,對著大陽凝思良久。當太陽漸漸小的時候,突然從天下墜落,化為流星,如五色珠飛到她的嘴裡。這時玉女捧而吞之,於是她就懷孕了。

八十一年後,忽然她覺得右腋裂開了,生下一個男嬰。快看君鬱悶,這是什麼神人啊,人家都是懷胎十月,他是懷胎八十一年啊。

男嬰生下來以後行了九步,像一個很成熟的幼兒。這麼一個嬰兒就顯得這麼老(成熟),母親驚叫聲:「啊!我的老子呀!」其實她的本意是「我的兒子呀」。所以稱之為「老子」。

當然這只是一種傳說,來源於古代的創生說,但用今天的觀點來看,是不足信的。

道德經注釋

【說法三】先天生理缺陷而顯老

也有人說「生而皓首,故稱老子」。老子從娘胎一出來,他的頭髮就是白的,顯老,所以被稱為老子。現代人猜測,老子很有可能患有先天的白化病。

·

東漢時候的著名學者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裡說:聃,耳漫也。就是耳朵長得很闊大的含義。

如果這個字所形容的是老子的耳相,那老子的耳朵一定很難看,長得又大,又軟塌塌的,這說明老子的確是有天生的一些異象或缺陷的。

·

後來,由於李唐王室不是純種漢人(李世民有胡人血統),但他為了證明自己是漢人,就封老子李耳為自己的祖先,因此在唐代,道教也被尊為國教。

這自然引起了佛僧的不滿,有一名叫法林的僧人,就放言中傷老子(他不敢中傷皇帝啊)。法林說:其父胎即無耳,一目不明。說老聃的父親一生下來就沒有耳朵,而且一隻眼睛是瞎的。

《四庫全書路史》中也有記載說:周上御使胎刵且眇。周上御史就是指老子,說他胎刵且眇,就是說他一生出來就沒有耳朵,一隻眼還是瞎的。

·

但是,老子很可能是存在先天生理缺陷的,不然大家也不至於無中生有。用現代醫學知識來分析,從小皮膚蒼白,毛髮全白,甚至眼球上色素沉著都極淺。由於虹膜色素沉澱不夠,陽光中的紫外線就會大量侵入眼底,損傷視網膜,很容易在少年時期發生眼盲。如果上述推斷成立,老子則應當是一個白化病人。

由於生相異常,因此老子很可能在孩童時代,就經常被其他孩子嘲笑,使得他從小不敢見人,繼而引發一個心理疾病,叫少年幽閉症。這導致他晚年即使成為中華文化之第一宗師,也仍然表現為隱君子。

道德經注釋

老子的思想體系浩瀚且深邃,他對宇宙、對人類本原的思考,至今仍有參考意義。了解老子,也是對我們中華文明的根的一次追根溯源。

好了,今天就到這裡了,更多歷史知識,關注快看君哦。

相關焦點

  • 真·老子天下第一,兩千年前就道出宇宙真相,孔子都服他
    現在有很多人會有一句口頭禪,叫「老子天下第一」。聽起來十分的狂傲自滿,好像自己的才能無人能出其右。那麼這句話究竟是怎麼來的呢?沒錯,就是「老子天下第一」中的老子。老子姓李名耳,為什麼是「老子」而不是「李子」呢,這是因為古時候「李」和「老」同音,所以稱作「老子」。老子為什麼天下第一呢,因為這位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聰慧過人,其創立的道家學派獨樹一幟,在唐朝更是被皇帝追認為李姓始祖。
  • 老莊之學,老子和《老子》,《老子》的政治思想
    大家好,我是王利營,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老莊之學。老莊之學,指《老子》和《莊子》的學說。這兩本書都把「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所以歷史上稱這一學派為「道家」。後來的道教、道士、道學,都受道家思想的影響。玄學家也奉《老子》《莊子》為經典。
  • 道家的興起|老子、莊子,誰是道家的創始人?
    先秦道家學派是由老子創立,或者道家學派以老子為宗。《莊子·天下篇》中說:「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老子也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道家老子為什麼說上善若水?老子從水的身上學到了哪些人生哲學?
    老子的道家哲學,給中國人的人生哲學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提供了另外一條道路。這種人生哲學,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產生,這就是老子和莊子的道家哲學。最終,道家哲學和儒家哲學,一陰一陽,成為中國文化的兩種精神,源遠流長。老子的人生哲學,有幾個特點。總的來說,是守柔的人生哲學。具體來說,道家的人生哲學有三個特點,都是消極的退縮的冷靜的人生哲學。
  • 《老子》是怎樣被後人誤讀的?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後一句是大家最熟悉的一句,也是這裡要詳細來講的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三清?傻傻分不清楚!
    通俗點就是說,道生成了實際物質,而之後大道的精華一氣化成三清,三清就是上面的三,世界萬物的初始形態,也是世間生靈的最先始祖。這就是三清。三清雖說是分玉清、上清和太清,但這只是形態的區分,正如人要度過童年、青年和老年一樣,如果要說具體存在的話,那麼他們只能以分身為物質真實存在。
  • 太上老君就是老子嗎?事實原來是這樣的
    首先,道家各流派普遍以太上老君為道教最尊敬的宇宙至尊之神,認為他是「道」的化身,是「混沌之祖宗,太道之主宰,萬神之帝王。」他無師無祖,相反,他是創世之神,是萬世之師,是萬教之主。他曾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化身為不同的聖人,引領世人,度化眾生,例如:元始天尊、真武大帝、盤古、廣成子等等。老子就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次世化身。
  • 老子是怎麼解釋「道」的?為什麼道家要人順應天道?
    「道」是無法正面說它的,但是老子總想說為什麼沒辦法正面說它,如果一定要說,那就玄之又玄了。比方說「有物混成」,說「道」是某種東西吧?那你說這個東西是什麼東西呢?「先天地生」,「道」肯定是天地的根,天地形成之前先要說這個"道」,所以「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寂就是沒有聲音,寥是沒有形狀,獨立而不改,顯然是沒有辦法去描述它的,既無聲又無形,但它卻"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 老子和莊子的道家的思想,講述的是什麼道理?
    我當初也非常讚賞道家的思想,不過後來接觸到的東西多了些,總覺得道家的指導思想導致的最終是個強行解釋為道的結果。道德經第一章,寫的明明白白。道這個字包含萬物,是不可名狀的。老子自己都說了,「我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就索性叫它道了」白日飛升與上山清修只是每個人的活法不同。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老子講的是規律,莊子講的是人生。
  • 《老子》書中「玄」字共出現12次,「玄」到底是什麼意思?
    《釋名·釋天》:「天,又謂之玄。」楊雄《玄天·玄樆》曰:「玄者,幽樆(lí)萬類而不見形者也。」……說「玄」,不能不涉及「玄學」。玄學家在多方面論證了道家的「自然」與儒家的「名教」的一致性,一改漢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張「祖述老莊」,以道家為主,來調和儒道。達官名士,多宗老莊,而使之成為「官學」。這也可以說是道家思想的復興。
  • 《<老子>新說——馬王堆帛書老子賞讀》
    因而可以總結為老子,又作老萊子,姓李氏,名耳,做過「周朝國家圖書館館長 漢磚石像中老子形象 就在老子牽著青牛正要從函谷關西去歸隱,等待鎮守關卡的守衛盤查之時
  • 釋迦牟尼佛是老子的化身?弟子?早期的佛道之爭
    大約在東漢時期佛教進入中國,為了自身的傳播發展,佛教弟子不得不依附當時盛行的黃老學說,被道家奉為始祖的老子是居於統治階層的主流,此時的佛教為道家之下的教派。佛教漸漸興盛之後,佛道之爭開始顯現出來。早在東漢末年,民間即盛行"老子化胡的傳說",這個說法是基於佛道同源,利於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 新書推薦|《讀懂老子》: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團結出版社近日出版的《讀懂老子》一書是王建國先生關於《老子》的研讀專著。作者以深厚的文史功底,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對《老子》的內涵作了充分的解析、辨正和譯讀。
  • 45帛書《老子》第一章 老子不玩「捉迷藏」
    這位智者就是老子,老子說:我不知這個未知叫什麼,只能主觀的給她起了一個名字,叫「道」,勉強的描述一下,就是「大」。【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但是 老子的思想 已經超越了這個層面的爭辯了。怎麼看出來的?老子用了一個「道」就概括了。老子所說的「道」,你也可以理解為原理、真理、規律,不過那也太小看老子他老人家了。「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25章)」我們只有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才能慢慢的透徹的領悟。閒話少說,馬上來看原文,「道可道也 非恆道也」。
  •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文/棍掃山河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當時社會上學識最淵博的學者之一,受到後人的敬仰,並被後人尊為「孔聖人」。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問道與老子,在老子的指點下悟的生命的真諦,從此專心研究學問,造福於人。
  • 「老漢」和「老子」在漢中洋縣方言裡的意義如何?
    「老漢」和「老子」在漢中洋縣方言裡的意義如何? 就是至少在漢中洋縣人的思想意識裡,「老子」它只有一個特質的含義:父親。當你讓別人叫你老子,或者你自稱是別人的老子,那意思就旨在說明,你是別人的父親,或者你要給別人當父親。因此,在漢中洋縣人的意識裡,「老子」就是罵人的話。 當然,四川人或者和四川文化有關的語言系統裡,「老子」則另有一番意思。「老子」失去了漢中洋縣人特指父親的意義,它成了「我」、「自己」的代詞。
  • 老子一氣化三清,那三清裡的太上老君是誰?
    按照道教的說法,原為春秋時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著有《道德經》五千餘言。但老子本身並不是宗教家,也沒有創立宗教,只是因為他的《道德經》正合道教宗旨、老子出生年代早且有許多神奇的傳說(如著名的「紫氣東來」故事)。東漢明帝、章帝之際(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云:「老子者,道也。」將老子神化為先天地之神物,並與「道」相等同。
  • 從《道德經》中看老子的宇宙觀、本體論和辯證法
    老子的《道德經》是先秦道家學說的集大成之著作。是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哲學思想的重要典籍之一。他以精煉的語言體現了宇宙觀,本體論,辯證法等諸多哲學思想內容。宇宙觀方面,老子用「道」這個哲學主體看成是萬物本源,把「道」看成人和天共同的終極根據。在老子的哲學中,「道」既是宇宙論的範疇,又是一個本體論的範疇。
  • 何為「道」 老子是怎麼理解的?(附視頻)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老子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還曰:「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老子的解釋到底把「道」的概念說清楚了沒有呢?很多人認為,連老子自己都說「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說明「道」的概念很玄奧,只可意會,不能言傳,故老子並沒有說清「何為道」。其實,這是人們對老子謙虛態度的一種誤解,老子已經很明確、很準確地解釋了「何為道」。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41章)】,老子要向大家描述這個玄之又玄的東西,故在第一章即曰【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1章)】,又雲【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章)】,無中生有?關於無和有的關係,老子在第十一章有詳述。【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