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西平
《老子》書中,「玄」字出現有12次之多,大都作名詞或形容詞用,如「同謂之玄」、「玄牝」、「玄牝之門」、「玄覽」、「玄德」、「玄同」,等等。第一章中的「玄之又玄」,兩個「玄」,則作動詞用。「玄之又玄」,就能進入「眾妙之門」。這眾妙之門,無疑即為「玄門」。玄門,後來成為道教的稱謂之一。這「玄門」之稱,究竟最早起於何時?我們現在無從確考。但就這一「玄」字,卻有無盡的說頭。
一、「玄」之由來
《說文》曰:「玄,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玄象,即指天象。古人觀天象,觀到極遠處,古洞洞的,什麼也看不見了。故而,將黑色與玄連在一起。《易· 坤》有「天玄地黃」之句,《詩·小雅·何草不黃》有「何草不玄,何人不矜」 、《詩·豳風·七月》有「八月載績,載玄載黃」之句,這都是從顏色的角度用「玄」的。老子所說的「玄」,是「玄」的本有義,即「幽遠」。浩邈的宇宙,幽遠無盡,潛藏著神秘莫測的玄機奧妙,所以老子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有人從隸書「妙」字(圖一)的偏旁,找到了甲骨文的「玄」字的象形根據。一個署名「心智玩家」寫了一篇《老子寫〈道德經〉的時候,「妙」字不是女字旁,而是「玄」字旁》的文章,載於「百度百家」,說:「請看後世寫的篆書『妙』字」(圖二),「左邊字符中的小點消失了,這兩個小點是有大內涵了,後世書家已經不知其中的深意,就抹去了。但是,老子寫《道德經》的時候,之所以會用到這個『妙』字,看中的就是這兩個小點。」「這兩個篆書『妙』字中的『玄』字都點了小點,表示的意思就是『認識到了隱性世界』
「心智玩家」的分析,非常精到!老子說「見小曰明」,這「兩個小點」,何嘗不是代表老子所「觀」、「閱」到的微觀世界,即「心智玩家」所說的「隱性世界」中的「小」呢?我所根據的《說文解字》,是中華書局1963年12月第一版印本,「玄」字條目最後有「古文『玄』」(圖三)字,與篆書中的「妙」字偏旁的「玄」是一樣的。只是下面的圓圈下多了一個尾巴,與隸書相同。這完全可能就是甲骨文中的「玄」字。說明漢時許慎在著寫《說文解字》時,見到過甲骨文中的「玄」字。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文字,距今約有3600多年。還有人從「三星堆」的七個字符中的「S」形字分析認為:「S符近似甲骨文的『玄』字(8),三星堆神-樹上的神出鬼沒鳥的嘴上就叼一銅絲,尾羽穿孔系有『8』字形的銅絲鈕。8形如絞絲、懸絲,其實也是宇宙氣旋符,代表玄、神秘;……S如絞絲,如氣旋,在此具有『玄』的含意。什麼人具有通天地與通玄的能力,自然是具有神靈的人了,……」
這雖是一家之言,卻能見出「玄」字起源的蛛絲馬跡。「三星堆」在四川廣漢平原,屬彝地文化,一般認為,早於殷商一千多年,相當於漢族的夏朝。再往上溯,傳說中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創立八卦,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易經》八卦,玄奧無比,雖有難以計數的研究著述,至今沒有人能夠說清八卦預測的道理。中華文化,從源頭上說,是玄奧文化。先民對宇宙萬物的感知所顯現的智慧,都深藏在神話傳說和歷史遺蹟之中。「玄」的脈絡和印跡,從起始就十分清晰。但,人們對「玄」的認識,一直處在感性層面。只有老子,才從理論上,也是從哲學的高度,對「玄」做出了系統、全面、深入具有說服力的準確把握和概括。
二、老子所說的「玄」
第一章的「玄之又玄」,如前所述。
老子第五十一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重複出現。第六十五章曰:「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知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又對「玄德」,再次作解,再次強調,說明老子對修煉者的「德行」的要求,是何等的重視!說到底,就是第一章的「常無欲,以觀其妙」。修煉者能不能做到「常無欲」?說起來容易,真正能夠做到,實在太難了!有人說「人皮難脫,人慾難泯。」這是真知真見啊!第十五章開頭說:「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是說修到較高層次,通玄啦!接著是對達到「玄通」層次的「善為士者」作了形象的描述:「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以上老子「強為」描述了「有道之士」(即「善為士者」)七個方面的德性:謹慎、小心、莊重、鬆弛、敦厚、虛懷若谷、深不可測。這些品性是老子對「有道之士」的讚美,也是對執政者理想人格的期盼,對自我形象的表述。因為老子有修道的切身感受,所以才描寫得如此真切形象。
此章最有名,也是常被誤解的是「孰能濁以靜之,徐徐自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幾句。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將其寫成對聯式的條幅,懸掛牆壁,橫批是「天道」。他的理解是:「誰能寧靜下來並通過和出自這寧靜將某些東西移動給『道』,以使他放出光明?誰能通過成就寧靜而使某些東西進入存在?天道。」(轉引自《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觀》P352)這當然是隔靴搔癢。我們國家自古以來的諸多注家,也都沒有將這幾句真正讀懂,解釋五花八門。其實,這真正是講修煉的過程和境界的。誰能以靜定使渾濁漸漸變清,誰又能在長久的安靜中漸漸生出動來,那他就會成為「有道之士」、「善為士者」,具備上述七種品格和德性。修煉者在安靜而深定的層次中,必然有靜極生動的過程和結果,就是體內氣機發動,不一定在動態中,也可能是睡眠中。此後,你就會經常感到體內要竅有氣機不停地迴旋。這就是佛家說的「法輪常轉」,道教所說的「胎息」,即「內丹」。這種修煉過程中動與靜的關係,可以擴展到宇宙間萬事萬物發展變化過程中動與靜的辯證關係;這種發展變化的過程、動靜關係,就是規律,就是「道」。變化過程中的「靜」是暫時的,而「動」是恆久的、根本的。
第十六章緊接著老子就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云云,那是達到了「見小曰明」,「明白四達」,通天通地,通宇宙,通神明的至高境界。這就是第五十六章的「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玄同」,在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該如何作解?現在一般學者普遍認為,「玄同」就是同道。究竟怎麼個同法,沒有下文。修煉層次再高的人也不能等同於「道」。「道」是宇宙的總根源、總根據,誰能等同得了?只能是「和其光,同其塵」。用現代科學的概念來說,就是修煉到極高層次的人,性空了,心性所變化、發射出的聲能、光能的波段、頻率與道所生的大自然信息發生共鳴、共振了,這才「同」了,「合一」了。難道這些不是太玄妙了嗎?玄妙之同,不就是「玄同」嗎?老子所說的「玄」,是指科學能探測得到和探測不到的微觀世界的一切的一切,無限遠,無限大,無窮盡,難以言說,難以描狀。但老子都觀到、閱到了,也言說、描狀了。現在我們看,老子關於「玄」的論述多麼系統!層次多麼分明!由此也可以看出《老子》一書的編排多麼縝密精到!許多學者認為《老子》的分章,只是「大致的安排」,或者要將「德篇」放在「道篇」之前,都是沒有真正讀懂《老子》而所作出的妄斷!
三、後世對「玄」的解說
《老子》將「玄」的意蘊、境界,已經闡發到了極致,後世的詮解,大多難盡其義。河上公曰:「玄,玄天也。謂有欲之人與無欲之人同受氣於天。」張衡說:「玄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御覽》引《玄圖》)《廣雅》曰:「玄,遠也。」《釋名·釋天》:「天,又謂之玄。」楊雄《玄天·玄樆》曰:「玄者,幽樆(lí)萬類而不見形者也。」……說「玄」,不能不涉及「玄學」。這是魏晉時期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以《老子》、《莊子》、《周易》為「三玄」,被稱之為「新道家」。玄學家在多方面論證了道家的「自然」與儒家的「名教」的一致性,一改漢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張「祖述老莊」,以道家為主,來調和儒道。達官名士,多宗老莊,而使之成為「官學」。這也可以說是道家思想的復興。然而,他們並沒有真正領悟老子所說的「道」之真諦,雖然風行於魏晉,也斷續延綿至宋代中葉,但卻產生了不可忽視的流弊。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說:「何晏、王弼、阮籍、嵇康之流,因為他們的名位大,一般的人們就學起來,而所學的無非是表面,他們實在的內心,卻不知道。因為只學他們的皮毛,於是社會上便多了很沒意思的空談和飲酒。許多人只會無端的空談和飲酒,無力辦事,也就影響到政治上,弄得玩『空城計』,毫無實際了。」
為什麼會產生「空談誤國」的流弊?這與玄學的代表人物對老子所說的「道」的領悟有偏差關係甚大。即以影響最大的王弼來說,他認為:「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其實,按甲骨文的「玄」字本義,不是什麼都沒有。前文已經說過,古「玄」字兩個圓圈中的小點,有人認為「表示的意思就是『認識到了隱性世界』」。《說文》、河上、張衡、《廣雅》、楊雄對「玄」的解釋,雖然不能做到精準,但卻不是直言「無有」。作為「玄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王弼,將「玄」卻完全虛無化了!離開了老子所說的「道」,而偏重於談「玄」,且無視於「道」的實質,這就不可能不產生流弊。西晉末年至東晉初頗為活躍的葛洪,曾經批評過「玄學」,但也深受「玄學」影響。他所著《抱樸子》首章「暢玄」,1500餘字,洋洋大觀,專題論玄。開頭說:「玄者,自然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後文又提出了「玄道」這個概念,將「玄」與「道」等同起來。老子沒有「玄道」這個說法。老子對人類思想、哲學,最大的貢獻,就是給中華文字的「道」字,賦予了特定的內涵。古今中外,高人如林,沒有人能否定老子關於「道」的高論。只能是無盡的探索,研究,論說!《老子》第二十一章,言之鑿鑿「道之為物」,是說「道」是物質性的存在,「惚兮恍兮」中有象、物、精、信。不是什麼都沒有。「玄」,主要體現的是「道」的形而上方面的內涵、狀態,並不是「道」的全部。「道」,還有實在性的一面,古往今來,大多研究者依從《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說法,普遍忽視了「道」的物質的實在性這一面,將「道」說得過分玄虛,使「道之為物」的物質性這一面架空了,消解了。
葛洪認為「玄」是自然、萬殊「之祖」、「之大宗」,這誇大了「玄」的作用,是受了魏晉「玄學」之時風的影響,極力「暢玄」所作的判斷。葛洪的《抱樸子》,在道教「丹學」方面是一部成就卓著之作。有人認為:葛洪的「暢玄」與《莊子》,「都是其接續老子天道自然觀的協變之聲。是道家道教共有的交響樂。」其說甚是。但葛洪對「玄」的過分暢揚,卻表現了他對老子所說的「道」,缺乏深入的理解。這也是魏晉「玄學」,流弊不斷延續的原因之一。玄學的內涵被不斷擴充,產生了包括山、醫、命、卜、相在內的五種體系,內容十分龐雜,也可說是豐富,但卻以「術」見長,為歷代眾多愛好者所熱衷追尋,至今亦然,自有其存在的社會空間和土壤。存在就是合理的,我們不必去認真討論。
四、玄學與科學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1923年中國學術界曾經發生過一場「科學與玄學」的大討論。這場討論由張君勱在清華演講「人生觀」問題,說道:「科學無論如何發達,而人生觀問題之解決,決非科學所能為力,惟賴人類之自身而已。」此一觀點,立即引起科學家們的反駁。第一個站出來的是作為科學家之表率的丁文江,寫了萬言《玄學與科學》的長篇大論,在報刊發表。接著,陳獨秀、吳稚輝等名流,也參加進來,影響很大。這場論戰前後歷時5個多月,波及3、4份報紙,各方的文章近30篇,洋洋灑灑約25萬字。
這場論戰的時間,在「五四運動」之後不久,那時,科學就代表著進步。結果是丁派大獲全勝。1925年,亞東圖書館將雙方的文章結集,以《科學與人生觀》為題出書以志紀念。梁啓超、胡適為之作序。此書最近由遼寧教育出版社重印,收於《新世紀萬有文庫》,有興趣者可以研讀。關於這場論戰,我們無法做出準確的評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單獨以「玄學」與科學對壘,「玄學」會無有招架之力。如果以「道」來對科學,那將會是怎樣呢?整部《老子》,把「道」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道」是宇宙萬物產生的總根源、總根據。是人類學、社會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生命學、天文學等多學科的思想庫、智慧倉、百科全書。美國《紐約時報》把老子列為全世界自古及今最有影響力的十大作家之首。據「百度貼吧·《道德經》對世界的影響與古今中外名家評價匯總」所載:「在西方《道德經》的銷量已經超越了《聖經》,躍居所有經典之上,現已榮登世界書籍排行榜榜首之位。」老子天下第一,名副其實。特別是老子關於「道」的論述,具有鮮明的現代科學意義:
一位德國科學家獲得一項最新科學成果,他幾乎翻遍所有哲學書籍,都沒有找到他的科學成果原理的哲學依據。最後,在老子《道德經》上找到了。他異常興奮地說:「現代科學的尖端,無非是老子在幾千年前寫的哲學著作的具體例證而已!」 美國從事高能物理研究的卡潑勒博土,驚奇地發現了老子哲理與高能物理現象的吻合。他感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道』暗示著『場』的概念、『氣』的概念與『量子場』的概念。」有人在愛因斯坦家裡的一個書架上發現了一本已經被翻爛的德文版《道德經》。1998年1月,諾貝爾獎巴黎宣言指出:「二十一世紀世界科技、文化命題要到2500年前的中國老夫子那裡去尋找。」「老夫子」就是指老子。筆者撰寫了《<老子>的現代科學意義》一文,發表於香港道教學院主辦的《弘道》2016年第一期;又撰寫了《老子所說的「道」之科學性》一文,發表於廣州道教協會主辦的《恆道》2017年秋季刊。「道」包含著科學,《老子》書中預言了現代科學。對於「玄」與「道」的關係,我還沒有搞得十分明白,只能說些拋磚引玉之談。
道,是玄的升華,涵概著玄。玄是道的形而上方面的內容和作用,是性靈、精神、思想、意識一類的無形的存在。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成仙成道的路徑和歸宿。對於道教來說,玄門,這是毫無疑問的名、實兩歸。這個「玄」,是一個永遠難以說透的話題,也是一個永遠要做無盡探索的奧妙!「道」,是思想、精神、意識與物質的高度統一,是實在性與玄奧性的完美統一。(筆者撰寫了《老子所說之「道」新解》一文,臺灣《宗教哲學》作為首篇,發表於2017年9月號(總81期),對「道」作了較為全面的新解說。)但是,「玄」,對於世俗社會來說,總是會引起這樣那樣的誤解。修道、術數之類,儘管屢禁不絕,卻總是名不正,言不順。然而,「道」,就大不一樣了。它是具有科學內涵的哲學概念,得到古今中外政治界、學術界普遍的高度評價和認可。憑著《老子》文本在全世界崇高的聲譽,廣泛的流傳,將會對人類社會發生更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美國著名學者蒲克明肯定地說:「《老子》是未來大同世界家喻戶曉的一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