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怎樣被後人誤讀的?

2020-11-25 手機鳳凰網

‍‍‍‍‍‍‍‍「大器晚成」、「上善若水」、「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些道理,皆出自《老子(道德經)》。

作為道家經典,《老子》玄而又玄,如果要「悟」,可以悟得天花亂墜;但如果要「懂」,那就費力多了。本文作者在此基礎上,以錢鍾書等著述為據,擇取《老子》的「一切可疑之處」,也提醒了我們另一個不該迴避的現實問題——後人讀經,十分容易滑入賦魅的極端,結果便是令名言泛化、雞湯化的誤讀和誤用。

那麼,有哪些「疑點」可供反思?作者首先說:《老子》的理論,存在一定的內在矛盾;出自《老子》的種種異想、旁通,在寫作上叫做寓言,在邏輯學上叫做類比,可以曉喻,不能證實,更不能作為思辨的依據;更何況,有些話,本就是老子說給少數人聽的……‍‍‍‍‍‍‍‍

01 因為一個錯別字,「大器晚成」成了勵志格言

有很多高明的道理既有文雅的表達方式,也有粗俗的表達的方式,適用的人群不同,但意思是一樣的。一句高知嘴裡的「畫蛇添足」並不比小販愛說的「脫褲子放屁」闡釋出更加深刻的哲理。

同樣,「正言若反」也有一套對應的平民版的表達方式,很便於我們理解,那就是「打是疼,罵是愛」。似乎事物發展到了極致,便會呈現出一種與自身相反的姿態。如果用詩的語言表達,就是杜牧說的「多情卻似總無情」,或者納蘭容若說的「誰道情多情轉薄」。

這類的話,在《老子》裡邊俯拾皆是。錢鍾書先生說,這就是修辭所謂的「翻案語」(paradox)與「冤親詞」(oxymoron),是全世界的神秘主義者們最愛用的。

錢鍾書

錢先生對此還專門作過分類,說第一種類型是:有兩個詞,常人都以為他們的意思相同或相合,比如「聲」與「音」,「形」與「象」,但被翻案語這麼一搞,相同的變成了相異,相合的變成了相背。《老子》通行本第四十一章:「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說最大的聲音反而是聽不到的,最大的形象反而是看不到的。——後一句我覺得還比較易於理解,比如螞蟻可以看見小草什麼樣,但看不出地球什麼樣,這是一個視角問題或者認識論的問題。至於聲音,只要頻率在人耳接受範圍之內,又確實傳到我們耳朵裡的話,為什麼會聽不到呢?對於人類來說,超聲波算不算「大音希聲」呢?

我們再來看看錢先生指出的第二種類型:常人以為相違或相反的詞,比如「成」與「缺」,「直」與「屈」,而在翻案語中,這些對立的概念卻變得和諧無間了。《老子》通行本第四十五章的「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就是這樣。

第三種情況是一正一負的兩個詞,比如「上」與「不」,到了《老子》那裡就變成了「上德不德」。錢先生以為,這裡邊的道理就是否定之否定,《老子》所謂「正言若反」之「正」,乃是反反以成正之正。(錢鍾書《管錐編》)

《管錐編》,錢鍾書

《老子》這類言辭最集中的地方就是通行本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上士聽了道,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為道。所以古時候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

光明的道好似暗昧;

前進的道好似後退;

平坦的道好似崎嶇;

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山谷;

廣大的德好似不足;

剛健的德好似懈怠的樣子,

質樸而純真好似混濁的樣子,

最潔白的好像含垢的樣子;

最方正的反而沒有稜角;

貴重的器物總是最後完成;

最大的樂聲反而聽來無音響;

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見行跡;

道幽隱而沒有名稱。

只有道,善於輔助萬物。

(《老子註譯及評介》)

這些翻案語與冤親詞到底應該怎麼理解,很難講。

和我們比較親近的就是「大器晚成」這個成語——早在馬王堆帛書本出土之前,就有過學者發出質疑了,並列的幾個四字短語裡,別的都是一加「大」字便意思相反,只有這個「大器晚成」,雖然「晚」,到底還是「成」了。但如果說這裡有錯,早在《呂氏春秋·樂成》裡就講「大器晚成」了。

後來有了馬王堆帛書乙本,這一句作「大器免成」,有人以為這個「免」就是「無」的意思,但也有人說這是通假字,通的仍然是「晚」。楚簡本終於解決掉了這個問題——這一句是「大器曼成」,「曼」確實有「無」的意思,所以「大器曼成」就是「大器無成」,整段文字也就通順下來了。

不過,「大器晚成」也正是因為這個錯別字,才成為了一句經典的勵志格言,激勵了很多起跑線太靠後卻不甘放棄的人。如果你的某個朋友正在用「大器晚成」來激勵自己,而你特地跑去向他澄清這句話的「正確意思」,這肯定不是什麼明智之舉。

那麼我們再看看《老子》的這些翻案語和冤親詞最終要說明的東西好了——除了「道」之外,想來都是我們已經熟悉了的主題:最大的愛就是沒有愛(天地不仁),最大的作為就是無為(為無為,則無不治),但是,即便這些例證都是確鑿無誤的,真的就可以這樣類比下去嗎?

似乎儒家也說過這種話,不知道是從《老子》學來的,還是不謀而合。《禮記·學記》:「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大意是說,有大德行的人不拘於一官之任,掌握大道的人不偏於某一種專業素養,有大信用的人不用訂立盟約,把握大時機的人不要求一切行動都整齊劃一。如果你掌握了這四點,就可以「有志於學」了。

《禮記》這番話雖然看上去和《老子》很像,但只是貌似而已,因為它並不是說一種東西大到極點之後就會走向自己的反面,比如德與官、信與約,都不是反義詞,所以《禮記》的道理樸實,《老子》的道理玄妙。

那麼,《老子》的這種句式可不可以用其他內容來替換一下呢,比如:最胖的胖子好似沒有肥肉;超級富豪好似窮光蛋;最強的颱風好似沒有颳風……這樣的例子還可以無限地列舉下去。而類比越多,出現的問題也就越多。這就說明了《老子》的一個思維特點:以人事類比自然,但只是選擇性地類比。

02 人們尊敬一個人,往往因為不了解他

以人事類比自然,這是《老子》的一貫思維方式,所以王弼說那些「觸類而思」的人無不因為從《老子》那裡得到了呼應而歡欣喜悅。

我們先看一下通行本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最後一句是大家最熟悉的一句,也是這裡要詳細來講的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古人的遣詞造句不像今人這麼嚴謹,我們也只能從《老子》的一貫思路上來推測這句話的意思。錢鍾書先生作過一個合情合理的推論,說最終的學習目標當然是「道」,但是,「道」隱而無跡,樸而無名,神龍不見首尾,太不容易學了;沒辦法,退而求其次,效法天地好了,但天地也不好學,寥廓蒼茫一片,不知道從何學起才對;沒辦法,再退而求其次,效法天地之間常見的事物好了

第八章「上善若水」;

第十五章「曠兮其若谷」;

第二十八章「為天下谿」;

第三十二章「猶川谷之於江海」;

第三十九章「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一章「上德若谷」;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能下之」;

第七十章「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

以上這些例子,都是就地取材,效法身邊常見的事物。但這種效法並不是對自然界的完完全全、原原本本的效法,而是有著很明確的主觀選擇標準,比如山就不該學,老子嫌山太高了,不學高山而學低谷;火也不學,因為火苗是向上竄的,老子要學的向下流的水。學水也不是什麼都學——水的特性很多,孔子看到的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告子看到的是水流沒有一定的方向,但這都不是老子關心的,老子要學的是水的柔弱。

這麼一想,問題可就大了。按說「道」應當充盈天地,無所不在,可《老子》要人們學的只不過是被主觀意識框住了的一個局部而已。那麼,如果我要效法天地,可不可以按照《易·象傳》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呢?天道剛健,君子效法天道,所以自強不息。但是《老子》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看書就怕多看,更怕多想,越看越想越困惑。到底聽誰的?一個是《易經》,一個是《老子》,但說的都是天道。這兩部書在魏晉時代還和《莊子》一起被歸為「三玄」,也算是一家人,可為什麼說兩家話呢?

魏晉玄學以《周易》《道德經》《莊子》為基礎,稱為「三玄」

《老子》要人取法的都是柔弱的、低下的東西,讓人們不要取法的則是強硬的、高大的東西,但即便這樣,道理似乎也很難說圓,因為通行本第二章裡講過「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同樣可以說:「天下皆知柔弱之為柔弱,斯堅強已;皆知低下之為低下,斯高大已……」如果有心為善則不善隨之,為什麼不是有心為柔弱而堅強隨之呢?

這個道理我很久都沒想通,我傾向於認為它是《老子》理論的一個內在矛盾,當然我也期待看到大方之家的高明解釋。

《老子》的這種思維方式是類比型的,看到自然界的某個現象,拿來類比人類社會的某個現象,在從自然界取材的時候,往往是用歸納法推導出一個全稱肯定判斷。今天的人會很清楚,這種推理方式是最不牢靠的。

錢鍾書先生看得明白,說《老子》所謂師法天地自然,不過是借天地自然來作比喻罷了,並不真以它們為師。從水的特性上悟到人應該「弱其志」,從山谷的特性上悟到人應該「虛其心」,這種出位的異想、旁通的歧徑,在寫作上叫做寓言,在邏輯學上叫做類比,可以曉喻,不能證實,更不能作為思辨的依據。

《中庸》也說「君子之道,察乎天地」,稱聖人「贊天地之化育」,如果但從字面來看,儒家和道家一樣,也都在效法天地。天地只有一個天地,而儒家的天地和道家的又迥然不同,況且其他學派也有自己的天地,誰才是真正的師法天地呢?

錢鍾書先生總結:《老子》這套理論,說是要師法天地,但根本學不來;話說得自相矛盾,事也根本辦不成。

錢先生還舉過一個極刻薄的例子,說莫裡哀劇中的一個角色,一臉的道貌岸然,一肚子的男盜女娼,他有一句自白說:「世界諸多快樂都犯上天的禁忌,但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和上天通融的。」錢先生說,一些宗教人士與神秘主義者的歧舌二心,以為方便妙用,和這是一個道理。(錢鍾書《管錐編》)

我們看這些年有很多講《老子》的,有講老子的大智慧,有講老子的養生之道,有講老子的管理智慧,有講老子的人生勵志……但好像幾乎沒人引過錢先生的話,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想想錢先生的《管錐編》如果不是寫得那麼枯燥難懂,恐怕早就招來一片罵聲了。人們尊敬一個人,往往因為不了解他。

03 《老子》這些話,不是讓老百姓拿來燉雞湯喝的

接下來我們再看《老子》的說理,心態可能就會有點不同了。現在我們看看《老子》是怎麼推論出人應該柔弱和謙下的: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老子》通行本第七十六章

這一章的推理過程很清楚:人在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僵硬了;草木也是一樣,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脆的,死了以後就變枯槁了。有了這兩個例證,所以推論出:凡是堅強的,都屬於死物的一類;凡是柔弱的,都屬於活物的一類。

以這個結論再返回頭去檢驗事實:兵強則滅(這句話很難解,恐怕有錯訛),樹木太堅硬就容易折斷。

理論經過檢驗,發現可以很順暢地解釋事實,於是《老子》又作了一個更高一層的總結:強大的反而處於下位,柔弱的反而居於上位。

這一章的推理過程算是相當清晰的,只有最後這個結論出現得頗為突兀。從「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憑什麼就能推出「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呢?西漢嚴遵的《道德真經指歸》給過一個貌似合理的解釋:「小不載大,輕不載重」,這是「神明之道,天地之理」。由此比附人事,就是強人不能為王,否則誰都沒有好日子過。事情得反過來才對:「眾人為大,故居下;聖人為小,故居上。強大居下、小弱居上者,物自然也。」——且不管邏輯上是否站得住腳,這個道理確實非常先進,描述的正是我們現代社會的政治格局: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翁,人多勢眾最強大,所以居於下位,是國家的根基。

說起嚴遵,許多人可能比較陌生,但他在老學史上實在有著不容小覷的地位,王弼的《老子注》追隨的就是嚴遵的傳統,只不過沒有像嚴遵一樣使用陰陽五行體系來闡釋《老子》。從現有的材料來看,嚴遵正是最早把《老子》和《周易》聯繫起來的人物。這兩部書再加上《莊子》,構成了魏晉時代所謂的「三玄」。而且,喜歡古典文學的讀者一定知道詩詞典故裡有一個經常出現的角色:嚴君平,他在成都市井之間隱居,以算卦為生,號稱神算。這位嚴君平就是嚴遵,傳說他每天算卦賺到一百文錢就收攤,夠維持基本生活就行了,然後就講授《老子》,著書闡釋道家的學問。

嚴君平,西漢晚期道家學者

話說回來,《老子》的這段推理,除了上述的疑難之外,還有什麼問題呢?

這個問題,從邏輯上說就是違反了同一律,偷換概念了,把形體上的柔弱替換成了生命意志的柔弱。

小草的形體是柔軟的,但生命力很頑強,這已經是我們生物學的常識了。我們把自己和小草去作類比,小草的形體很柔軟,我們的身體也很柔軟;小草死了之後形體枯槁,我們死了以後也會身體僵硬;小草的生命力很頑強,我們的生命力也很頑強。那麼,我們向小草學什麼呢?是用我們的性格和處世方式來學小草的形體嗎?這個邏輯關係又在哪裡呢?

除了「柔弱」之外,《老子》另一個重要主張就是「謙下」。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大家都熟悉的格言,海之所以成其大,因為它位置最低,所有大江、小河都會把水流向它。但這個推理,「毛病」並不比「草木」那章更少。

首先是舉反例很容易:如果低頭看完大海又抬頭看天的話,會不會覺得天比海更大呢?但天上如果有了水,總會落下來的,所以才有了雨、有了雪,難道天是「不容乃大」嗎?——在古人樸素的觀察裡,得出這個結論並不困難。

再要問的是,人性和水性有沒有可比性?難道是「人往低處走,水往低處流」?!

問題還不止於此。的確,按照《老子》說的,聖人如果謙下,人民就樂於推戴他;大國如果謙下,小國就願意依附它。——歸根結蒂,這個道理是針對統治者說的,不是對老百姓說的,「謙下」的背後一定要有實力作支撐才行。

我們有句老話:「貧居鬧市無人識,富在深山有遠親」,如果你是個窮人,就算你住在鬧市裡,就算你再怎麼柔弱,再怎麼謙下,也不過是「無人識」罷了,但你如果是個富豪,即便住在深山裡,照樣不斷會有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去巴結你。——這個現象,道家《慎子》早有發現,說「家富則疏族聚,家貧則兄弟離」,為什麼會這樣呢,「非不相愛,利不足以相容也」。家裡窮,就算再怎麼柔弱謙下,別說外人,就連最親愛的兄弟也不得不另覓出路呀。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連孔子都承認人們普遍是追求富貴、厭惡貧賤的。

如果講雞湯版《老子》,我也會說:「我們以一種常規的思維束縛了自己的心智,我們的生活態度決定了我們可憐的局限,而這種局限本來是可以打破的,我們可以像小草一樣柔弱,像水一樣謙下,那我們的心靈空間該有多大啊!這是一份大境界!」

雖然在聽過兩次傳銷課之後,我對傳統文化有了嶄新的認識,但我這裡還是想老老實實地講出一個殘酷的現實:儘管自欺欺人是我們最廉價的獲得快樂的方式,然而,窮人的柔弱謙下和富豪的柔弱謙下畢竟是兩回事,同途而殊歸。《老子》這些話,是說給「聖人」聽的,是說給當時的統治者聽的,不是讓老百姓拿來燉雞湯喝的。

本文節選自

《中國思想地圖》

作者: 熊逸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漢唐陽光

出版年: 2010-5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作者老子遺留的四大謎團:竟困惑後人千百年
    這裡就是老子出生地鹿邑縣,為紀念老子後人修造了明道宮老君臺。炮彈擊中老君臺東牆、西牆上面大梁和院內的柏樹,有一發還擊中老君臺前神龕。任何一發炮彈爆炸都會摧毀周圍建築。更可怕的是當時後院煉丹房還存了一屋子炸藥,如果爆炸將是一連串毀滅,恐怕鹿邑縣就……許多年過去了,當地找到了最後一發炮彈並將外表鏽蝕的炮彈引爆,結果爆炸威力驚人。
  • 帛書《老子》被破譯:還原一個科學有為的老子
    一書作者肖鋼(左)做客「青少年國學大講堂」,講述《不一樣的老子》。中國青年網記者 陳宇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18日電 (記者 周圍圍) 一提及老子,稍有點國學基礎的人都會自然地聯想到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以至於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和社會名流一度將「無為」視為圭臬,將老子和「無為」劃上等號。  「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人們誤讀了老子。」
  • 在2500年前根本沒有技術支撐的時代,老子為何能探到宇宙的起源?
    老子是我國歷史上非常偉大的人物,是道家學派的創造者和奠基人。老子的很多思想甚至都得到了後人的繼承,比如說:道教就將老子視為宗師。在老子的諸多思想中,甚至還解釋過宇宙的起源,這一觀點甚至還跟現如今的論點十分的相似。在老子的思想中有這樣一句話:「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 45帛書《老子》第一章 老子不玩「捉迷藏」
    (第25章)】老子後來留下了一本書(對於這本書 是否是出自老子 還是後人的整理,我們一時間難以定論,我們只是從常規意義上 說這是老子的),裡面記述了他的思想,這本書的名字就被後人稱之為《老子》,也叫《道德經》。在中華民族眾多的的經典中,《老子》被譽為萬經之王,可見其備受推崇的程度。
  • 《老子》原文:「道可道,非恆道」——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老子》又名《道德經》作者老子的資料甚少,生卒年不詳,籍貫也有爭議,一說安徽渦陽,一說河南鹿邑。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老子為什麼稱呼為老子,有以下幾種說法:老子的母親懷老子用了九九八十一年的時間,才生下他。
  • 還原真實《道德經》,從帛書《老子》開始(四)
    引言: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合稱帛本《老子》),距今2000多年的歷史;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個更早的竹簡本《老子》,通過比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本《老子》,也就是後人常說的《道德經》或者《老子五千言》,是至今世人篡改最少的版本。
  •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文/棍掃山河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當時社會上學識最淵博的學者之一,受到後人的敬仰,並被後人尊為「孔聖人」。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問道與老子,在老子的指點下悟的生命的真諦,從此專心研究學問,造福於人。
  • 誰是宇宙第一活人,聖經,一本佛陀老子見證,人生與神的話語的書
    讀怎樣的書,才算真正明白與見證了人生,自我來去。關於這樣的一些人生問題與答案。我們的先賢老子、釋迦牟尼佛、耶酥等在歷經他們的一生時,也曾問答過同樣的問題。今天,我們一起跟隨典籍歷史記載,看看當人們提到「神」與宇宙來去時,他們是怎樣為人們解析開惑的。誰是宇宙第一活人?
  • 專家釋讀馬王堆帛書:「老子」思想疑遭篡改
    裘錫圭教授認為,從《老子》全書的思想和文章風格來看,帛書本應該是可信的,而今本的這一章很可能被後人篡改過。在帛書 《老子》第七十五章裡,作者並沒有斥責統治者剝削民眾的意思,而是通過三句違背常理的話,表達了其獨特的哲學觀點,得出清淨無為勝於厚養生命的結論。  反觀我們現在看到的 《老子》版本,只要細細讀,就會發覺第七十五章四句話的意思是連不起來的。
  • 範仲淹《嶽陽樓記》與老子《道德經》的淵源
    但是從歷史的書籍上你會找尋到,這句話是在老子的「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意思上加以延伸出來的。老子《道德經》老子在《道德經》第七章裡講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所以範仲淹的經典佳句,實際是來受到《老子.道德經》啟發,是一個延伸,也是一種解釋或者說變得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讓人們更加容易熟記和理解。不管「是一大抄還是一大偷」,確實抄的好,偷得妙。讓後人思想受到教育和啟發。
  • 老子的幫助
    1、老子對今人的幫助  年輕時已經迷上了《老子》(又名《道德經》),那時看的是任繼愈教授的註譯本。一個天地不仁、一個寵辱無驚、一個上善若水、一個不爭故莫能與之爭、一個無為、一個治大國若烹小鮮、一個生也柔弱死也堅強,就把我驚呆了。
  • 老子的「道可道」與「羅素悖論」
    此文涉及到數理邏輯與老子之大道,閱讀時仍需讀者有相當的平心與靜氣。倘若讀者心浮氣躁,一心欲求刺激或尋可辯之瑕謫,則建議跳過此文,去讀娛樂新聞和時事評論吧。那麼,「羅素悖論」與老子的「道可道」有什麼關係呢?因為新的集合定義具有了最大的包容性,「故幾於道」。老子《道德經》開宗明義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不太符合日常的語法,也有許多不同的理解。有古文字學者對此經過反覆推敲考證,從詞詁、語法到語義,列出了所有可能的解釋,幾經否定,始得真義。
  • 陶淵明的一首雜詩,千古流傳,最後兩句卻經常被人誤讀
    下面一起欣賞陶淵明的一首雜詩,千古流傳,最後兩句卻經常被人誤讀。雜詩魏晉: 陶淵明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開篇兩句就發人深省,「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人生在世,就像無根之木、無蒂之花,又好比路上隨風飄轉的塵土。
  • 老子:為啥必須騎青牛,而不是黃牛,讀懂,就明白道家文化精髓!
    老子是中國人心中的一座高山,關於老子的傳說、故事不勝其數。有的說老子就是太上老君,就是神仙,有的說老子創設了道教,等等。儘管,分得清道家文化和道教的人不多,但是,這都絲毫不減中國人共同熱愛老子的心情。老子最著名的故事應該是老子出關了。老子騎青牛、出函谷,不知所終。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道乃開天地萬物,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東東,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它【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老子論道,萬變不離其宗
    我們只要繼續追問下去,爆炸也好神也好,這爆炸和神又是怎樣產生的?你說物質是本來就存在的,我說神是自有的,肯定是誰也說服不了誰。老子窮盡一生,也弄不清楚世界本源是個什麼鬼?唯一可以斷定的是,就像我們人人有父母一樣,世界也是一定有本源的。老子不去研究這個本源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因為研究不透啊。他就根據從這個本源而來的世界所具有的存在特徵,用一個『』道『』字來命名世界本源。
  • 最接近老子思想真相的《道德經》是《郭店楚簡·老子》甲骨文版
    老子《道德經》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此甲骨文版本最為原始、古樸,也是最接近老子思想的,在內容、章節順序上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等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與現在的通行本差別更大,可以斷定現在的通行本是經過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刪修改之後形成的版本,已經失去了原本含義,其實與老子已經沒有多大關係了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執大象,天下往老子的「大象」是怎樣的存在?王弼注釋:「大象,天象之母也。
  • 老莊之學,老子和《老子》,《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莊之學,指《老子》和《莊子》的學說。這兩本書都把「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所以歷史上稱這一學派為「道家」。後來的道教、道士、道學,都受道家思想的影響。玄學家也奉《老子》《莊子》為經典。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在漢代,博學的司馬遷已經弄不清他是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