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詩人因為仕途不順、人生坎坷,便萌發歸隱之心,而他們最希望效仿的當然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想當初這位彭澤縣令也曾懷揣夢想,希望大展宏圖,可是後來卻高吟歸去來兮,仿佛出籠之鳥、脫筌之魚,從此隱居桃花源,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時至今日,依然有無數懷念人這位瀟灑不羈的隱者,也喜歡他的不羈情懷,更讚賞其樂而忘憂時留下的經典詩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下面一起欣賞陶淵明的一首雜詩,千古流傳,最後兩句卻經常被人誤讀。
雜詩
魏晉: 陶淵明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開篇兩句就發人深省,「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人生在世,就像無根之木、無蒂之花,又好比路上隨風飄轉的塵土。蘇軾也說,「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苦海茫茫、漂泊四方,何處故鄉、內心惆悵,詩人感嘆之餘也闡述了深刻的道理,令人深思也覺得欽佩。
陶淵明慨嘆人生無常,感喟生命短暫,接下來兩句又加強了這種感覺,「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常身,指經久不變之身。命運變幻莫測,人生漂泊不定,生活就像一個萬花筒,變幻著各種手段改變著人,經過一次次風雨的洗禮,遭遇了一次次的打擊,不是變得圓滑就是喜歡沉默,如今的自己早已沒有最初的模樣。
詩人一番感慨之後,中間四句奉勸大家不要陷入憂愁,而要尋找快樂。不必在乎彼此是否為骨肉之親、血緣之情,來到這個世界,大家應該成為兄弟。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快樂;有美酒時,就應該聚在一起共飲。陶淵明認為,大家經歷了各種是非曲折和人間冷暖,就應該懂得放下和捨得,而不要在意得失和名利。
最後四句更進一步地指出,人生苦短,要珍惜光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但是最後兩句經常被人誤讀為,「少年應及時努力學習」。其實陶淵明是說,「不要辜負大好時光,要及時行樂。」
其實古人早就說過,「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陶潛的這首雜詩,除繼續吟詠傳統的主題外,還加進了邀集鄰朋同樂、共度田園生活的內容,使人感到人間友情的溫暖。
陶淵明在自然中發現純淨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質樸的人際關係,在田園勞動中得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也啟迪後人,不要太專注於前途和未來,其實最美好的人和事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