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字長吉,中唐赫赫有名的詩人,有人稱他是繼屈原和李白之後,又一個浪漫主義詩人,這一點無法反駁。但是,他的浪漫與李白不太一樣,李賀常用些險韻奇字,以鬼仙為題材,想像力極其豐富,給人一種詭異華麗之感。如果說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那麼李賀就是鬼才,所以他被稱為「詩鬼」。
根據史書記載,李賀屬於皇室宗親,先祖李亮是李淵的叔叔。雖然家道中落,早已失去貴族的光環,與普通百姓沒多少區別,但李賀對自己高貴的血統非常自豪,每次寫自薦信的時候,都會加上「唐諸王孫李長吉」。另外,李賀的父親,與杜甫是表兄弟關係,也許是遠方親戚,但不管怎麼說,李賀應該叫杜甫一聲杜伯伯。
七歲下筆成詩,李賀無愧於神童的名號,在父親去世後,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酒香不怕巷子深,李賀比別人更用功,況且他天資聰慧,名氣與日俱增,十五歲就名滿京城,知名度甩同齡人幾條街。若想踏入仕途,實現遠大抱負,光有名氣是不夠的,要找到願意出手相助的貴人。
當時的文壇大佬韓愈,對有才之士非常重視,推舉過很多文人。李賀決定謁見韓愈,即使不能立即當官,至少混個臉熟,給韓愈留下深刻印象。拜訪韓愈之前,李賀做足充分準備,熬夜寫下一首詩,開篇7個字就有氣吞山河之勢,全詩都是千古名句,尤其最後兩句,讀後讓人不禁落淚。
《雁門太守行》
唐代: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這是一首描寫古代戰爭場面的詩歌,題目並非李賀原創,而是古樂府曲調名。雁門位於現在山西的西北部,作為長城上的重要關隘,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就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的說法。唐朝時期,北方突厥囂張無比,經常侵擾大唐邊關,為了防禦敵軍,在雁門駐紮大量將士。
或許李賀從未到過雁門關,但他可以想像出戰爭的場景,無需身臨其境,就能寫出膾炙人口的作品。如同範仲淹沒有去過嶽陽樓,隨便查閱一下資料,就創作了千古奇文《嶽陽樓記》。詩歌注入詩人的靈魂,如果缺乏想像力,很難有非常高的成就,李賀比較幸運,天生具備這種能力。
且看「黑雲壓城城欲摧」,表面上是描繪天氣惡劣,黑雲積壓在空中,無形的壓力讓人喘不過氣,實則是指敵軍數量太多,一波又一波地逼近雁門關,大戰一觸即發。「甲光向日金鱗開」,既然敵軍出現,坐以待斃肯定玩完,將士們嚴陣以待,身披鎧甲,遠遠望去,如同金光閃閃的金鱗,氣勢壓過敵軍。
通過「黑雲」與「金鱗」的對比,彰顯出大唐軍隊的氣勢。頷聯「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敵軍吹響進攻號角,唐軍毫不膽怯,雙方打了起來,悲壯的場面驚天動地,一直持續到夜晚。援軍很快到來,「半卷」二字耐人尋味,說明援軍悄悄前行,準備對敵人發動突然襲擊,打他們個措手不及。
此處的「易水」用得很巧妙,既說出戰場所在的地點,也表現出唐軍視死如歸的豪情,明知敵眾我寡,卻沒想過退縮。本打算擊鼓反擊,結果因戰鼓上的冰霜太厚,幾乎敲不響。即便如此,將士們依舊充滿鬥志。尾聯「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化用黃金臺招賢納士的典故,表明以死報國的決心。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誰都懼怕死亡,但江山社稷面臨危難之際,將士們忘記了害怕,無論敵人多麼強大,從未想過退縮,提著刀劍奮勇殺敵,只為報答皇帝的恩情。讀完此詩,腦海中湧現出悲壯的場景,被震撼的同時,也情不自禁留浸溼眼眶。李賀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十六歲,以「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表達出為朝廷效力的心願。
只可惜,李賀仕途不順,因才氣過人遭到嫉妒,被取消參加科舉的資格。後來,在韓愈極力推薦下,李賀得到從九品的官職,做了三年多都沒有晉升,憤然辭官且離開長安,回到故鄉昌谷。李賀之後擔任過幕僚,但沒多久又失業了,憂憤成疾的他,二十六歲鬱鬱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