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瑰寶,同時也在藝術上表現出了獨特的魅力。這與古人在詩詞創作中對意境的追求是分不開的。因為意境既是我國古典詩詞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美學範疇,也是我國傳統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論題。所以詩詞是否具有意境美,也成了衡量好壞的因素之一。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有著「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婉約詞派代表詞人李清照的一首詞《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來領略我國古典詩詞的意境美。首先,我們簡單來了解一下這首詞的創作背景。公元1101年,也就是建中靖國元年,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新婚不久,懷著對愛情的熱情,她寫下了這首展現新婚生活一面的詞作。
值得注意的是,寫下這首詞的李清照剛滿18歲。所以在這首詞中,我們能夠通過李清照買花、賞花、戴花、比花一系列的動作描寫,感受到還是一位少女的天真、愛美和好勝的個性。然後,說這首詞的意境美,其實只是它開篇兩句的意境,便美得令人心醉。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這首詞: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詞的開篇兩句「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李清照對自己買花的情景進行了描寫。它的意思是說,在賣花人的擔子上,買了一枝含苞待放的花。單從字面意思來看,並無什麼獨特之處。但李清照在這裡將「花」與「春欲放」畫上了等號,這就寫得有含意而富有意境美了。
僅僅這裡的「春」字,其實它就可以給人無窮的美感和聯想。它可以指春色、春光、春意、春天等,也可以指花兒本身。而「欲放」二字,說明花兒還沒有完全開放,也可以說明春意還沒有蓬勃。除了凸顯李清照的細膩敏感外,它也對後面兩句的「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起到了鋪墊作用。
這兩句的大概意思是說,狀如眼淚的晶瑩露珠,在形似彤紅朝霞的花色之中留下了痕跡。結合前面所說的春意還沒有蓬勃。說明花兒似乎在為自己輕易就被人折下,命運的不幸而哭泣,直到李清照買下它時,還淚痕點點。可見李清照在這裡著一「淚」字,就把花擬人化了,讓花顯得楚楚動人。另外,豔麗的花朵也恰到好處地烘託了李清照新婚的歡樂與甜蜜。
由此可見,這首詞的上片主旨就是買花、賞花。而下片的主旨,自然也就成了戴花、比花。首先,「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即我怕丈夫看了花之後犯猜疑,認為我的容顏不如花的漂亮。這是對李清照心理的刻畫,作為一位新嫁娘,本來對自己的容顏很自信,但同花兒相比,卻似乎還不夠美。可見李清照天真和好勝的一面。
最後「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意思是說,我將這花插在雲鬢間,一定要丈夫看看,到底哪個比較好看。詞到這裡便結束了,究竟李清照的丈夫如何回答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這樣寫無疑顯得含蓄蘊藉,留有餘味。此外,它是否讓你想起了自己女朋友或者老婆的「死亡問題」,如果是你的話,你該怎麼回答呢?
綜觀李清照的這首詞,主要便是通過買花、賞花、戴花、比花,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李清照天真、愛美的心情和好勝的個性。全詞語言生動活潑,富有生活氣息,可以說是一首獨特的閨情詞。而詞中「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的意境美,無疑也美得令人心醉。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