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靜穆悠遠」是我的詩,「金剛怒目」才是我的人

2020-12-03 詩詞世界

提及晉末詩人陶淵明,你會想到什麼?

隱逸、靜穆、自然、平淡、恬靜……

作為中國古代第一位自覺以田園生活為題材的詩人,「田園詩」鼻祖的稱號,陶淵明當之無愧。

然而「靜穆」並非陶淵明的全部,「悠然見南山」之外,他也有「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的金剛怒目。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01

一生所求是自然

陶淵明生在晉宋易代之際,一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經是東晉初名將,官至八州都督,封長沙郡公,聲威顯赫。

這也是陶淵明家族最鼎盛的時期。

到陶淵明祖父、父親一代,雖仍有官職,但早已不復從前的榮耀。

從20歲開始,陶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為了生計,一度做過許多低級官吏。

29歲的時候,他出任江州祭酒。然而沒過多久,陶淵明就辭官歸家了,原因是「不堪吏職」。

公元398年,陶淵明成為了桓(huan)玄幕僚,一年後,他就因為母親去世回家守喪。三年之後丁憂期滿,陶淵明再次出仕,一度成為鎮軍將軍劉裕參軍、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

公元405年,陶淵明最後一次出仕,成為彭澤縣令。

但僅僅做了82天,陶淵明就解印辭官,從此躬耕隴畝,再也不曾做過一官半職。

懷著雄心抱負,輾轉仕途二十餘載,陶淵明最終還是走向歸隱。

時也?命也?

在後來的詩文中,陶淵明曾一度將自己出任官職,說成是生活所迫。

如在《歸去來兮辭》中,他解釋自己去做彭澤縣令的緣由,是「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

《歸園田居》裡,他也說自己半生仕途生涯,是「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想,在最初,陶淵明確實是抱著一番志向的。

他將自己的曾祖父陶侃作為建功立業的楷模,在那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封建等級制度下,少年的陶淵明又何嘗不想用自己的才華,重鑄曾祖父從前的輝煌。

在《雜詩 其五》裡,詩人回憶少年時的雄心抱負,「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qian he)思遠翥(zhu)」。

但他的詩人氣質卻註定了,他無法真正成為如陶侃一般的人。

陶侃從一個小小的官吏,一路走上功業的頂峰,靠的不只是他脫穎而出的才幹,更因為他具備「屈剛做柔,折節事人」的品格。

正是這最重要的一點,陶淵明是缺乏的。

陶淵明天性裡就有崇尚自然的種子,他是始終把追求自然、真與善的原則放在第一位。

「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拘謹而內向的他,只有在優美的田園裡,在淳樸的農夫間,才能感到真正的自由和心靈的舒展。

於是,面對「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的密布陰謀與殺機的社會現實,陶淵明常常感到觸目驚心;

於是,面對統治階級的殘酷殺戮,面對官場同僚的勾心鬥角,陶淵明激烈不滿卻又無法公開抗爭,既不願同流合汙,他便只好掛冠歸隱。

02

「悠然見南山」的靜穆悠遠

在中國古代文人的生存方式裡,出仕與隱逸,構成他們生命的兩端,並由此形成兩種人生理想。

或汲取了儒家經世致用的入世思想,盼望施展抱負,兼濟天下;

或更喜老莊的自然無為,隱逸山林,不求聞達;

更有甚者,希望將出仕與隱逸完美統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然而由於理想與現實間的鴻溝,文人們常常會在出仕與隱逸間往返、徘徊。

而陶淵明,則可算是此類文人最突出的一個代表。

他的一生,輾轉於出仕與隱居間,隱居時想出仕,出仕後又想歸隱。

希望一展宏圖、振翅滄海,又不願卑躬屈膝、同流合汙;想要大濟天下蒼生,又渴望隱逸閒適的生活。

正是這種思想上的矛盾,構成了陶淵明詩文裡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

他可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可以「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他靜穆悠遠,也金剛怒目。

陶淵明詩作有一百二十餘首,大部分都是田園詩。

如代表作《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帶月荷鋤,夕露沾衣,是對農耕生活的一種詩意化的描摹,更是詩人內心喜悅的映照。

再如《歸園田居》其一,描摹隱居生活的恬淡自足: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正是這些「平淡中見警策,樸素中見綺麗」的田園詩,成就了陶淵明的「自然」。

他也從此成為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永恆的歸宿,仕途失意、厭倦官場時,人們往往從陶淵明的田園詩中汲取力量,尋求安慰。

03

「刑天舞幹戚」的金剛怒目

但正如清代龔自珍所說:「陶潛恰似臥龍豪,千古潯陽松菊高。莫道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

平淡成就了陶淵明的詩,而那種「金剛怒目」的豪情卻成就了陶淵明的人。

在田園詩以外,只有極少一部分風格迥異的詩,如《詠荊軻》、《述酒》、《飲酒》、《讀山海經》、《雜詩》等二十餘首。

這些詩,一掃平淡自然的詩風,或自抒憂憤,或婉而諷喻,表達詩人內心的憤懣與抑鬱。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幹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沒在昔心,良晨詎(ju)可待!

《讀山海經》裡,「銜微木」以「填滄海」的精衛,「舞幹戚」的刑天,都是古代神話裡的悲劇英雄人物,他們有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

陶淵明是要以「猛志固常在」來表明,自己的鬥爭精神永遠不會熄滅。他歸隱田園的本身,即是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一種抗爭。

再如《詠荊軻》: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ying)。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fa)指危冠,猛氣衝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

蕭蕭哀風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

凌厲越萬裡,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

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

陶淵明讚嘆荊軻,不僅是稱讚他提劍刺強秦的英勇,更是詠嘆他「君子死知己」的豪情。

陶淵明曾在《感士不遇賦》裡,感嘆有才之人被埋沒,遇不到自己的伯樂。

「何曠世之無才,罕無路之不澀」,哪裡是世世代代沒有賢才,只因條條道路都被堵塞啊!

詩人於是感嘆,倘若能如荊軻一般,遇到知己,事死節、報知遇,立奇名,從而不朽,哪怕要付出生命,那也值得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類詩作幾乎都作於陶淵明歸隱之後,尤其是五十歲之後。

於世事,陶淵明從沒有遺忘與冷淡。

他本想在田園的歌詠間,忘卻濁世的喧囂,然而濁世避無可避。險象環生的處境讓詩人哽咽難言,他只好用寄託遙深的「詠史」、「飲酒」詩抒發內心的焦灼與憂憤。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

那平淡自然的詩作裡,顯露出的「金剛怒目」的崢嶸;

那徜徉高蹈的背後,是胸懷間始終燃燒著的鬱鬱不平之火。

貌似靜穆,而內懷激烈,這便是陶淵明!

參考文獻

張乃嶷.試論陶淵明的「金剛怒目」詩

黃越.陶淵明「金剛怒目」式詩歌淺談

【版權聲明】本文由「詩詞世界」原創發布,作者:葉寒

相關焦點

  • 陶淵明的詩歌,不僅有靜穆、悠然的一面,也有「金剛怒目」的一面
    陶淵明的社會觀和人生觀都以「自然」為核心,他的這些優美、「靜穆」的田園詩不單單是表現了詩人的生活內容和情趣,更主要的是在其中體現了詩人的回歸自然的那種信念。陶詩不止有這「靜穆」、「悠然」的一面,也有「金剛怒目」的一面。
  • 陶淵明讀《山海經》氣得不行,寫下首詩,被譽「金剛怒目式」詩歌
    說起陶淵明,大家都不陌生,他既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又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很多人在上學時期就曾誦讀過他的詩篇,但大都以淡泊的田園詩為主,有《歸園田居其一》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淡然,也有《飲酒其五》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
  • 傳奇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我不是陶淵明
    一、不同的人生,同樣的歸宿「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句,描繪了一種人們嚮往的人生境界。他早年滿懷雄心壯志,看透了官場後,毅然決定歸隱田園,詩酒為樂度餘生。在美國歷史上,也有一位傳奇女詩人,她在25歲之後,就過起了獨居的生活,終日以詩書為伴,並為世人留下了1800多首詩,她就是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
  • 寶寶取名:這些出自於陶淵明詩中的名字,詩意綿綿,含蓄蘊藉!
    陶淵明作為「田園派」詩人的開山鼻祖,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其《桃花源記》更是被世人廣泛傳頌。人皆嚮往的「桃花源」,在陶淵明的筆下栩栩如生。世人都羨慕陶淵明,質樸真率、灑脫恬淡、高潔不屈、清高耿直。說到底,桃花源不是遠方的風景,就駐紮在每個人的心裡。陶淵明的作品為後人們築造了一個個精神家園,也讓古今中外讀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 陶淵明:也曾仗劍遠遊,卻難以適應這世界丨周末讀詩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歸園田居五首》是一組詩,應作為整體來讀,才能概觀陶淵明田園生活的全貌。如若僅讀第一首,就會留下「飄逸」的印象,似乎歸園田之後,陶淵明衣食無憂地做起了神仙。魯迅先生曾說陶淵明的形象在國人心中「飄逸得太久」,大概就是指很多人對他的片面印象。
  • 陶淵明一首很有趣的詩,寫了四個不同的季節,最後一句還充滿哲理
    那說起最有個性的文人,我首推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他身上就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可以不為五鬥米折腰,當他在官場上無法實現自我價值時,毅然決然回到故鄉隱居,過著最純樸的田園生活,每天無非是像普通人一樣勞動,夜裡讀書寫詩。這種平淡的生活,讓陶淵明在思想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終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
  • 當你心煩意燥時,不妨讀讀這三首詩,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心靜
    大千世界,光怪陸離,紛紛擾擾,每個人都需要有個地方來安放我們的靈魂。也許是一座安靜的宅院,也許是一條寂靜的小路,也許是一本經典的書籍。一花一世界,一念一清淨。當你心煩意燥時,不妨讀讀這三首詩,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心靜。
  • 藝境與道境:說陶淵明的「無弦琴」
    試想:既然對於不讀書或者說不會讀書的人「不求甚解」(《五柳先生傳》)是毫無意義的,那麼,對一個不懂音樂的人或者說一個不會彈琴的人而言,「無弦琴」又有何意義呢?事實上,陶淵明的「無弦琴」本是偶然的弦索不具的產物,「無弦琴」之彈奏也並非陶淵明彈琴的常態。因為稍有音樂常識的都知道,琴弦(一般用蠶絲製成)是消耗品,天下沒有永遠不斷的琴弦。
  • 源自佛教的成語「金剛怒目」
    源自佛教的成語「金剛怒目」 金剛怒目 形容面目威嚴,令人生畏。如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我的第一個師父》:「不料他竟一點不窘,立刻用『金剛怒目』式,向我大喝一聲。」金剛是佛寺山門的守護神,左右各一。金剛頭戴寶冠,裸上身,作憤怒相。
  • 傳統文化的詩性生存
    我喜歡內心充滿詩情畫意的人。中國的詩歌是人類詩歌史的奇觀,中國的繪畫是世界美術史的奇蹟——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有一顆被自然山水浸透的內蘊豐厚的溫柔心靈。對詩情畫意的一往情深,使中國人靈魂深處的溫柔情懷煥發出了星辰一樣閃爍的異樣的光彩。當時間的塵埃將數以千百計的皇帝和宰輔大臣無情淹沒的時候,那些至情至性的詩人們,依然意氣風發、自由飄逸在歷史的長空裡。
  • 夢幻西遊:「金剛怒目」才是五開最需要的特技,放大招必備
    然而隨著新特技「金剛怒目」的出現,憤怒不夠的問題再次迎刃而解。關於特技「金剛怒目」的功能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它可以給目標玩家增加80點憤怒值,而該特技的消耗也是80點憤怒(有憤怒腰帶則消耗64點)。那麼這80點憤怒對於玩家有什麼用處呢?相信一些聰明的玩家已經看到該特技的亮點了。
  • 從陶淵明詩歌中琴曲的文化意蘊淺談「無弦琴」說法
    (《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 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清琴橫床,濁酒半壺。(《時運》) 息交遊閒業,臥起弄書琴。(《和郭主簿》) 寄心《清商》,悠然自娛。翳翳衡門,洋洋沁流。曰琴曰書,顧盼有儔。飲河既足,自外皆休。
  • 李商隱一首詩描寫菊花,全文無一個花字,卻物我交融
    詩人們喜歡菊花,白居易重陽詠菊,「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元稹田舍賞菊,「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唐代詩人李商隱也寫菊花,卻託物言志,物我相融。菊花 唐代:李商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 天仙月:金剛怒目被開發成功?精銳大佬105w秒WJB金剛怒目鞋子
    金剛怒目自從被放出來以後逐漸的銷聲匿跡,其作用是用自己64點憤怒給隊友增加80點憤怒很多指揮都認為是雞肋特技,自己有這麼多憤怒還不如控制對面憤怒來得划算!那麼最新精銳大佬花費105萬秒130級無級別金剛怒目鞋子,是炒作還是金剛怒目真的被開發成功,要崛起了?
  • 陶淵明的底色和他的五次出仕
    詩中流露出閒適生活的自得與愜意。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陶淵明濟世的熱情不減。其詩云:「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在看到自己收穫勞動成果的同時,不禁對世道表示憂慮。所以,當守喪期滿,年近不惑之時,他積極用世的激情再次猛烈迸發出來,《停雲》《時運》《榮木》等系列詩歌,充分抒發了他這時期飽滿的政治熱情。
  • 正解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人生不畏金剛怒目,只怕菩薩低眉
    正解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人生不畏金剛怒目,只怕菩薩低眉!今天的世界,風雲際會。疫情肆虐,紛爭湧起。現實的世界需要智慧來撫慰,今天讀了英國詩人西格裡夫·薩松代表作《於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為了讀者方便,本文給出英漢雙譯的版本。
  • 陶淵明一生最愛琴 為啥專彈無弦琴?
    人們都知道陶淵明生平有兩大雅好——喝酒、讀書。而且都有其個性鮮明的特點,喝酒則每喝必醉,讀書則不求甚解。這在其自傳體名文《五柳先生傳》中,有著詩意盎然的描摹。其實,陶淵明還有一好,而且好得痴迷,好得怪異,那就是彈琴。這在其詩文中也多有記述,只不過人們沒太注意罷了。
  • 如何面對死亡,讀一讀陶淵明這首《擬輓歌辭》也就釋然了
    陶淵明也不例外,就在活著的時候給自己寫了3首《擬輓歌詞》,表露心跡。尤其是其中第三首,隱含著人生大智慧,值得好好領悟。《擬輓歌詞》其三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嶕嶢。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 佛教,「菩薩心腸」與「金剛怒目」都是慈悲
    ,才有辦法。一般人大多以為慈悲就是非常溫柔、非常慈祥,事實上,在佛教裡,菩薩低眉固然是一種慈悲,可是有時金剛怒目,也不失為有力的慈悲!好像宇宙之間,春天的和風,夏天的雨水,雖能使萬物生長;秋天的嚴霜,冬天的寒雪,更能使萬物深耕營養,所以菩薩低眉,金剛怒目都是慈悲,都是慈悲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