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我不是陶淵明

2021-01-10 好書天天伴

一、不同的人生,同樣的歸宿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句,描繪了一種人們嚮往的人生境界。他早年滿懷雄心壯志,看透了官場後,毅然決定歸隱田園,詩酒為樂度餘生。

在美國歷史上,也有一位傳奇女詩人,她在25歲之後,就過起了獨居的生活,終日以詩書為伴,並為世人留下了1800多首詩,她就是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

然而,她生前只發表了7首詩,一直默默無聞,直到去世後才她的價值被人們廣泛知曉,並被視為20世紀現代主義詩歌的先驅,在美國詩史上的影響力僅次於惠特曼。

後人為什麼給了她如此高的評價?

狄金森出生在一個中產階級的律師家庭,19世紀的美國社會,女性地位不高,在經濟上要依附於男人,女性被局限在做家務、帶孩子這樣一個狹小的世界,雖然女性也可以外出做一些簡單的工作補貼家用,但是這種機會不多。

狄金森的父親是鎮上的首席律師,他是一個嚴格的清教徒,思想保守,重男輕女,認為女性不應該接受高等教育。而她的母親是一個傳統的家庭婦女,她循規蹈矩,終日忙於家務。母親對父親唯命是從,這讓狄金森十分反感。父親對她的教育,也完全是傳統式的,她從小就接受基督教的教育,除了《聖經》,父親不讓她讀其他書籍。

這樣的家庭和社會環境下,狄金森產生了叛逆思想。

在一首詩中,她描寫了一隻鴿子,它三次努力尋找陸地都沒有成功。每次都只能返回到家長為她準備 的籠子裡,但是女主人卻鼓勵她繼續搜尋陸地,尋找只有生活的機會 :「鼓起勇氣!我勇敢的哥倫布!可能還是有陸地的!」

就像陶淵明一樣,她沒有複製別人的人生,選擇了走一條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在詩歌的世界中,探尋宇宙人生的奧秘。

她的詩歌主要以愛情、自然、死亡等為題,詩風清新,短小精緻,感情深沉,意境深邃。

二、對理想愛情的嚮往,讓她回歸了自然

狄金森雖然終身未婚,但是,她對理想的愛情有著強烈的憧憬。她的愛情詩感情真摯而熱烈,一方面體現了她對愛情的嚮往,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她覺醒的女性主義意識。

狄金森認為,缺乏愛情的婚姻就像是一場交易 ,這樣的婚姻就像是在冒險。在詩歌 《我是妻子——我已經完成使命》中,她表達了不能做丈夫的附庸 ,要獲得幸福就要過獨立的生活。

她在《靈魂選擇自己的伴侶》一詩中,寫道:

靈魂選擇自己的伴侶,然後,把門緊閉,她神聖的決定,再不容幹預。

狄金森曾認識並愛上了 《共和報》編輯塞繆爾·鮑爾斯。狄金森給鮑爾斯寫了很多書信,但鮑爾斯並不欣賞她的才華。

她追求的愛情是完美的,如果沒有合適的人選,她絕不願意退而求其次,寧願孤獨一生。

於是,如同上面這首詩所說,她將自己的心門緊閉。

愛情是一種生活,但不是人生的全部,她將自己的目光轉向了神秘的大自然。在與自然的交流中,她活出了最精彩的人生。

狄金森的詩歌中,大量篇幅都是描寫自然的,她歌頌了自然的美與神秘,探討了自然對人的心靈的影響。受到了愛默生超驗主義哲學的影響,在詩歌中,她常常將自然擬人化,將其比作「最溫柔的母親」。

在她的眼中,大自然是有情感的,具備人的各種喜怒哀樂,給人心靈的慰藉。

在她的筆下,大自然的一舉一動,都蘊含著一種深刻的哲理,一花一草、一蟲一鳥,都是那樣生動活潑。

比如這首《蜜蜂駛著他亮程的車架》:

蜜蜂駛著他亮程的車架,大膽的奔向了玫瑰花,並將他和他的車子一起,在她的上面落了腳。

狄金森展開豐富的想像力,描寫了大自然的魅力。看似簡單平實卻又表達了豐富深刻而富有感染力的寓意 。

在詩歌中,她常將自己比作一隻小動物或者一株植物,用單純又富於童趣的話語表達自己獨特的想法。

在《親愛的三月,請進》一詩中,她將「三月」擬人化,用一種俏皮的口吻,表達了對自然的熱愛。

親愛的三月,請進,我是多麼高興,一直期待你光臨。請摘下你的帽子,你一定是走來的,瞧你上氣不接下氣。

在狄金森看來,人類與大自然是平等的,萬物有靈,與人類息息相通。而且大自然的愛是最真實的,因為它不期待回報,也不需要理由,如同詩人濟慈所說「美就是真,真就是美」。

三、你不是陶淵明,卻有陶淵明的風骨

狄金森終生都保持著少女時代的著裝、髮型,以此來抗拒作為一個傳統女性的角色。她扮演著一個孩子的角色,用一雙純潔的眼睛觀察著成年人的世界。

狄金森曾經愛過,但最終歸於平靜,因為她意識到了女性在父權社會中的卑微渺小,於是最後選擇了獨居,用詩歌譜寫自己生命最華麗的樂章,並以此作為自己的一種獨特生活方式。

她的詩風自然純淨,如同她自己的內心一樣。她始終堅持自己的詩風,對外界從不盲從,她的文學導師曾希望她可以改變寫作風格,去迎合市場,但被她拒絕了,她要讓詩歌傳達自己靈魂深處的聲音。

她聆聽風的低語、蟲的沉吟、葉的舞動,在自然的呼喚聲中,感悟蒼生,冥思萬物,找到了自己心靈的歸宿。

她要去尋找這個世界的珍寶,她放棄了俗世生活,卻未後人留下了一首首奇異的珍寶。

陶淵明厭倦了官場黑暗,歸隱田園,在廬山腳下耕種、飲酒、作詩,他只為活出自己的模樣。

狄金森拋棄了世俗婚戀,獨居小屋,以詩書為樂,她只為活出自己的精彩。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追求自己的理想,義無反顧,無怨無悔。雖然你不是陶淵明,但你有陶淵明一樣的風骨。

相關焦點

  • 艾米莉·狄金森誕辰190周年 | 了解她的另一種方式
    ——艾米莉·狄金森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國詩歌史上最耀眼的一位女詩人,她用詩意的方式,吟詠出女性的希望、勇氣、愛情、友誼與關於人生的種種體驗。艾米莉·狄金森但在十九世紀,狄金森沒有得到與她詩歌才能匹配的重視。
  • 陶淵明:「靜穆悠遠」是我的詩,「金剛怒目」才是我的人
    提及晉末詩人陶淵明,你會想到什麼?隱逸、靜穆、自然、平淡、恬靜……作為中國古代第一位自覺以田園生活為題材的詩人,「田園詩」鼻祖的稱號,陶淵明當之無愧。我想,在最初,陶淵明確實是抱著一番志向的。他將自己的曾祖父陶侃作為建功立業的楷模,在那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封建等級制度下,少年的陶淵明又何嘗不想用自己的才華,重鑄曾祖父從前的輝煌。在《雜詩 其五》裡,詩人回憶少年時的雄心抱負,「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
  • 電影中的詩人,也把自己的人生寫成了詩歌
    美劇《狄金森》 海莉·斯坦菲爾德飾演美國傳奇詩人艾米莉·狄金森 電影《明亮的星》 本·衛肖飾演英國詩人濟慈
  • 古代詩人趣事:辭官歸田的陶淵明
    導讀:辭官歸田的陶淵明的心情如何陶淵明41歲辭祿歸田,是他人生旅程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關於他此時的心情及對未來生活的打算,從他回農村不久所寫的《歸去來兮辭》中可以看出。《歸去來兮辭》是一篇抒情賦,前有序,正文共分四節。第一節: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 人物解讀|INFJ艾米莉·狄金森:隱匿的愛
    也許你我終將行蹤不明,但是你該知道我曾為你動情。——波德萊爾 《惡之花》矛盾之三,情感強烈vs極端克制關於這一矛盾,可以從艾米莉·狄金森對待愛情的態度和她神秘的情感經歷來解讀。正如溫妮道出的真相,「他根本不是羅切斯特先生,而你也不是簡愛」。2)情感受挫的打擊對NF型人而言,戀愛其實是一個反覆試驗且不斷出現錯誤的痛苦歷程,當他們受到傷害或者不得已中止一段感情時,他們感受到的打擊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在一段時間裡,他們甚至不願與其他人交往,生怕像上次那樣無疾而終。狄金森也是如此。
  • 民族舞劇《桃花源記》長沙上演 看陶淵明桃下彈無弦琴
    舞劇《桃花源記》以藝術的形式,講述了田園詩人陶淵明有關桃花源的傳奇故事    舞劇《桃花源記》出品人、湖南省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嚴冰波介紹,舞劇《桃花源記》以田園詩人陶淵明彈奏無弦琴開篇,將陶淵明對世事煩惱的疏解與「漁郎」不幸的遭遇及其偶遇桃花源、再尋桃花源的傳奇經歷進行融合,使人們通過舞劇可以體味到其時民生的艱難以及追求自然和諧理想社會的深層表達。
  • 出淤泥而不染的寺廟:與田園詩人陶淵明結緣,卻禁止一種人入內
    出淤泥而不染的寺廟:與田園詩人陶淵明結緣,卻禁止一種人入內我國是一個信仰自由的國家,而佛教在國內的傳播最廣,受眾最多。佛教不是中國本土的宗教,是由印度傳入中國的,在漢朝時期傳入我國並不斷發展壯大,佛寺、佛廟遍布全國。寺廟作為佛門重地本應該是清心寡欲、純潔無比的地方,但隨著商業化的不斷發展,許多佛教寺廟充滿了濃濃的商業氣息,想進寺廟拜拜佛,先得花錢買門票,進了寺廟之後,各種燒香錢、求籤錢等花樣百出,不禁讓人懷疑:這還是佛門之地呢?
  • 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頒給這位美國女詩人,而不是村上春樹、阿特伍德?
    通過下面這篇文章,我們就仔細了解一下這位美國當代最傑出的詩人,並以此為由頭,看看那些與諾貝爾文學獎有關的過去與現實。露易絲·格麗克是誰?狄金森、畢肖普後最偉大的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曾這樣說明她的詩歌理念:「我受惑於省略、秘而不宣、暗示、雄辯與從容的沉默。」
  • 藝境與道境:說陶淵明的「無弦琴」
    所以,陶淵明的「無弦琴」可能是由於琴弦的老化乃至斷弦而產生的。因此,通過「無弦琴」,我們恰恰可以看到「有弦琴」。換言之,在「無弦琴」的背後暗藏著「有」。 陶淵明本人是熱愛音樂、熱愛古琴藝術的,即使在演奏和欣賞方面不是大專家,但也絕不會是外行。陶淵明《擬古》九首其五: 東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辛勤無此比,常有好容顏。我欲觀其人,晨去越河關。
  • 詩人拜倫之女-Ada傳奇人生
    程式設計師當之無愧的第一女神——Ada,絕對非她莫屬,她也是著名詩人拜倫的嬌女,人生充滿了傳奇。No1、Ada是世界上第一個程式設計師,重點申明一下,全世界,everywhere,不論男女,她都是史上的第一給程式設計師又是女神,Ada還是英國著名詩人拜倫獨女。
  • 寶寶取名:這些出自於陶淵明詩中的名字,詩意綿綿,含蓄蘊藉!
    陶淵明作為「田園派」詩人的開山鼻祖,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其《桃花源記》更是被世人廣泛傳頌。人皆嚮往的「桃花源」,在陶淵明的筆下栩栩如生。世人都羨慕陶淵明,質樸真率、灑脫恬淡、高潔不屈、清高耿直。說到底,桃花源不是遠方的風景,就駐紮在每個人的心裡。陶淵明的作品為後人們築造了一個個精神家園,也讓古今中外讀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 陶淵明的底色和他的五次出仕
    我們今天談論陶淵明,每每簡單地將其視為隱士。其實,陶淵明的底色,並不是一位隱者。從他少年時代的「猛志逸四海」(《雜詩》其五),到中年的「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雜詩》其二),再到晚年的「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其十),「大濟於蒼生」的濟世熱情,貫穿陶淵明的一生。每位青年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奮鬥目標,並希望在社會舞臺上展現自己的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
  • 現代詩人:苦難,造就了這位詩魂以及他的傳奇一生
    原詩如下:我不是不能用指頭兒撕,我不是不能用剪刀兒剖,只是緩緩地輕輕地很仔細地挑開了紫色的信唇;我知道這信唇裡面,藏著她秘密的一吻。-我不是愛那一角模糊的郵印,我不是愛那幅精緻的花紋,只是緩緩地輕輕地很仔細地揭起那綠色的郵花;我知道這郵花背後,藏著她秘密的一吻。
  • 陶淵明:也曾仗劍遠遊,卻難以適應這世界丨周末讀詩
    然而直到宋代,尤其在蘇軾的推崇之前的六百多年間,陶淵明作為一個天才詩人並沒有真正被世界發現。陶淵明以日常口語寫詩,多被視為「田家語」,卻暗合著文學創作的重要路徑,也符合其天性。年輕時,陶淵明也曾仗劍遠遊,有過建功立業的猛志,然而遊歷一番後,他發現自己的天性不適應那個世界。他想過的生活就是退回內心,讀書彈琴飲酒寫詩。
  • 如何面對死亡,讀一讀陶淵明這首《擬輓歌辭》也就釋然了
    真正能看破生死的人不多,其中對死亡態度最為豁達的大概非陶淵明莫屬了。可以說陶淵明是古代最喜歡且擅長於思考死亡問題的詩人。陶淵明在活著的時候就寫了3首輓歌。何謂輓歌?輓歌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是古人送葬時所唱的歌,由樂曲和歌詞兩部分組成。到漢魏時期,唱輓歌成為喪葬禮俗之一,後來應用越來越廣泛,許多士林名流更是耽愛輓歌。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頒給了這位美國女詩人?
    很多人可能會納悶,你不是說有名嗎?我聽都沒聽說過這個作家啊!那是因為她在中國不怎麼有名,在英語文學世界,露易絲·格麗克早已經是美國的桂冠詩人,其詩歌成就超過鮑勃·迪倫,繼承的是艾米莉·狄金森、伊莉莎白·畢肖普、瑪麗安·摩爾等人的文學遺產。
  • 陶淵明的一首雜詩,千古流傳,最後兩句卻經常被人誤讀
    古代很多詩人因為仕途不順、人生坎坷,便萌發歸隱之心,而他們最希望效仿的當然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想當初這位彭澤縣令也曾懷揣夢想,希望大展宏圖,可是後來卻高吟歸去來兮,仿佛出籠之鳥、脫筌之魚,從此隱居桃花源,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歷史女富豪巴清:比我有錢的沒我傳奇,比我傳奇的沒我有錢
    「禮抗萬乘,名顯天下」的巴清可謂是個奇女子;她是有歷史記載的第一個女企業家,以女子之身位列戰國時期的七大富豪之一,「財富,名顯天下」;就連當時因為母親的早年經歷極其「厭惡女」的秦始皇都對她禮遇有加,甚至單獨為她建造懷清臺;可見巴清在當時的影響力。
  • 陶淵明一首很有趣的詩,寫了四個不同的季節,最後一句還充滿哲理
    那說起最有個性的文人,我首推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他身上就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可以不為五鬥米折腰,當他在官場上無法實現自我價值時,毅然決然回到故鄉隱居,過著最純樸的田園生活,每天無非是像普通人一樣勞動,夜裡讀書寫詩。這種平淡的生活,讓陶淵明在思想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終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
  • 從陶淵明詩歌中琴曲的文化意蘊淺談「無弦琴」說法
    在中國的文化史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不僅在中國古代詩壇上獨領風騷,在古琴的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雖然他不像阮籍、嵇康那樣寫了專門的文章來論述古琴,但在他的很多詩文中都提及到了古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彈奏「無弦琴」的故事。那麼,為什麼陶淵明要彈無弦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