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辭官歸田的陶淵明的心情如何
陶淵明41歲辭祿歸田,是他人生旅程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關於他此時的心情及對未來生活的打算,從他回農村不久所寫的《歸去來兮辭》中可以看出。《歸去來兮辭》是一篇抒情賦,前有序,正文共分四節。第一節: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1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在賦的開頭部分,陶淵明以十分激動的心情,痛悔自己過去誤入仕途,心為形役。躑躅於官場13年,就像行路人走入迷途一樣。在這13年中,社會的動蕩,政治的黑暗,官場的汙濁,人心的險惡,如同一張巨大的羅網,使他身陷其中。他為此感到痛苦不堪,懊悔不已。這樣在泥淖中沉淪下去嗎?不能。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懊悔又有何用!重要的是今後,是未來,應當緊緊抓住,不再重蹈覆轍。好在誤入迷途還沒有走得太遠,現在明白了今後應當選擇的正確道路,那就讓人生的航船重新揚帆啟航吧。可以看出,陶淵明一方面對自己誤入仕途感到痛苦和悔恨,另一方面對新的生活也充滿由衷的喜悅和興奮。
這種喜悅和興奮的心情,在第二節中作了更具體真切的描述:舟搖搖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問徵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shang)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陶淵明辭官後如釋重負,他歸心似箭,水陸兼行,一心只盼早一些回到家鄉。當他遠遠望見故宅那幾間簡陋的茅舍,高興地奔了過去。這時僮僕和孩子們正在大門前等候,歡迎他的歸來。啊!故宅的風物令人感到何等親切,園中的小路儘管荒蕪了,可是傲霜的松菊依然挺立如故。他在孩子們的簇擁下,由門入徑,由逕入室,家人的親情與家釀的美酒一樣醉人心脾。仕宦數載,兩袖清風,家裡的財產只有土地十餘畝,草屋八九間。雖然清貧,但是擺脫了「心為形役」的羈絆,開始了怡然自得的生活,畢竟是令人神往的。
他有時拿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酌,欣賞庭院中的樹木花草;有時憑靠南窗,寄託自己傲視世俗的感情。他天天在庭院中散步,間或拄著手杖外出漫遊。他現在遠離塵網,精神得到了解脫。他在幾經奔波和彷徨之後,終於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故鄉田園。往事不堪回首,再也不能為「口腹自役」了,今後要按「平生之志」開始新的生活。在第三節中,陶淵明滿懷喜悅地設想了這種新的生活: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以官場為中心的上層社會,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他要與它完全斷絕聯繫,只和自己的親人、鄰裡生活在一起。農忙時駕車掉舟,耕田耘地;閒暇時話話家常,彈琴讀書。這種生活看來平淡乏趣,其實不然。田野上樹叢鬱鬱蔥蔥,充滿生機,泉水潺潺流過,響聲叮咚。有興致時還可以涉水爬山,去尋訪幽深的溪壑,巍峨的峰巖。既然自然萬物皆能生得其時,死得其所,自己為什麼不能在她的懷抱中找到歸宿呢?他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諦,在第四節中對此作了概括性的總結: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仗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順應自然,樂天知命,是陶淵明人生哲學的重要內容。宇宙無際,人壽有限,為什麼不按照自己的「平生之志」決定取捨去留,而要終日惶惶不安,隨波逐流,莫知所從呢?他既不追求人世間的權勢財富,也不嚮往虛無縹緲的神鄉仙界。山水漫遊,田園耕耘,登高長嘯,臨水賦詩,就是他未來生活的全部樂趣所在。在陶淵明看來,一個人只要能夠順應自然,樂天知命,還有什麼可疑慮的呢?不管在今後的人生旅程上會遭遇多少困難,退隱歸田,決心已定,再也不會因「口腹自役」,誤投「塵網」了。
《歸去來兮辭》作於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的冬天,即他剛剛結束仕宦生活、歸隱田園之際。這篇體現著他的哲學思想和人生體驗的重要作品,是他棄官歸田的宣言,同時也是他的人生道路和思想發生根本轉折的記錄。如今,一種新的生活在陶淵明面前展現了,他以詩人的熾熱感情投身進去。這為他培育詩歌園地上的一朵奇葩田園詩,提供了肥沃土壤。
文/老張
(聲明:本文由老張聊春秋原創,素材來源網絡,歡迎評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