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趣事:辭官歸田的陶淵明

2021-01-08 愛讀書的瑤妹

導讀:辭官歸田的陶淵明的心情如何

陶淵明41歲辭祿歸田,是他人生旅程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關於他此時的心情及對未來生活的打算,從他回農村不久所寫的《歸去來兮辭》中可以看出。《歸去來兮辭》是一篇抒情賦,前有序,正文共分四節。第一節: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1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在賦的開頭部分,陶淵明以十分激動的心情,痛悔自己過去誤入仕途,心為形役。躑躅於官場13年,就像行路人走入迷途一樣。在這13年中,社會的動蕩,政治的黑暗,官場的汙濁,人心的險惡,如同一張巨大的羅網,使他身陷其中。他為此感到痛苦不堪,懊悔不已。這樣在泥淖中沉淪下去嗎?不能。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懊悔又有何用!重要的是今後,是未來,應當緊緊抓住,不再重蹈覆轍。好在誤入迷途還沒有走得太遠,現在明白了今後應當選擇的正確道路,那就讓人生的航船重新揚帆啟航吧。可以看出,陶淵明一方面對自己誤入仕途感到痛苦和悔恨,另一方面對新的生活也充滿由衷的喜悅和興奮。

這種喜悅和興奮的心情,在第二節中作了更具體真切的描述:舟搖搖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問徵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shang)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陶淵明辭官後如釋重負,他歸心似箭,水陸兼行,一心只盼早一些回到家鄉。當他遠遠望見故宅那幾間簡陋的茅舍,高興地奔了過去。這時僮僕和孩子們正在大門前等候,歡迎他的歸來。啊!故宅的風物令人感到何等親切,園中的小路儘管荒蕪了,可是傲霜的松菊依然挺立如故。他在孩子們的簇擁下,由門入徑,由逕入室,家人的親情與家釀的美酒一樣醉人心脾。仕宦數載,兩袖清風,家裡的財產只有土地十餘畝,草屋八九間。雖然清貧,但是擺脫了「心為形役」的羈絆,開始了怡然自得的生活,畢竟是令人神往的。

他有時拿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酌,欣賞庭院中的樹木花草;有時憑靠南窗,寄託自己傲視世俗的感情。他天天在庭院中散步,間或拄著手杖外出漫遊。他現在遠離塵網,精神得到了解脫。他在幾經奔波和彷徨之後,終於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故鄉田園。往事不堪回首,再也不能為「口腹自役」了,今後要按「平生之志」開始新的生活。在第三節中,陶淵明滿懷喜悅地設想了這種新的生活: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以官場為中心的上層社會,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他要與它完全斷絕聯繫,只和自己的親人、鄰裡生活在一起。農忙時駕車掉舟,耕田耘地;閒暇時話話家常,彈琴讀書。這種生活看來平淡乏趣,其實不然。田野上樹叢鬱鬱蔥蔥,充滿生機,泉水潺潺流過,響聲叮咚。有興致時還可以涉水爬山,去尋訪幽深的溪壑,巍峨的峰巖。既然自然萬物皆能生得其時,死得其所,自己為什麼不能在她的懷抱中找到歸宿呢?他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諦,在第四節中對此作了概括性的總結: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仗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順應自然,樂天知命,是陶淵明人生哲學的重要內容。宇宙無際,人壽有限,為什麼不按照自己的「平生之志」決定取捨去留,而要終日惶惶不安,隨波逐流,莫知所從呢?他既不追求人世間的權勢財富,也不嚮往虛無縹緲的神鄉仙界。山水漫遊,田園耕耘,登高長嘯,臨水賦詩,就是他未來生活的全部樂趣所在。在陶淵明看來,一個人只要能夠順應自然,樂天知命,還有什麼可疑慮的呢?不管在今後的人生旅程上會遭遇多少困難,退隱歸田,決心已定,再也不會因「口腹自役」,誤投「塵網」了。

《歸去來兮辭》作於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的冬天,即他剛剛結束仕宦生活、歸隱田園之際。這篇體現著他的哲學思想和人生體驗的重要作品,是他棄官歸田的宣言,同時也是他的人生道路和思想發生根本轉折的記錄。如今,一種新的生活在陶淵明面前展現了,他以詩人的熾熱感情投身進去。這為他培育詩歌園地上的一朵奇葩田園詩,提供了肥沃土壤。

文/老張

(聲明:本文由老張聊春秋原創,素材來源網絡,歡迎評論關注)

相關焦點

  • 陶淵明:「靜穆悠遠」是我的詩,「金剛怒目」才是我的人
    提及晉末詩人陶淵明,你會想到什麼?隱逸、靜穆、自然、平淡、恬靜……作為中國古代第一位自覺以田園生活為題材的詩人,「田園詩」鼻祖的稱號,陶淵明當之無愧。然而沒過多久,陶淵明就辭官歸家了,原因是「不堪吏職」。公元398年,陶淵明成為了桓(huan)玄幕僚,一年後,他就因為母親去世回家守喪。三年之後丁憂期滿,陶淵明再次出仕,一度成為鎮軍將軍劉裕參軍、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公元405年,陶淵明最後一次出仕,成為彭澤縣令。
  • 寶寶取名:這些出自於陶淵明詩中的名字,詩意綿綿,含蓄蘊藉!
    陶淵明作為「田園派」詩人的開山鼻祖,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其《桃花源記》更是被世人廣泛傳頌。人皆嚮往的「桃花源」,在陶淵明的筆下栩栩如生。世人都羨慕陶淵明,質樸真率、灑脫恬淡、高潔不屈、清高耿直。說到底,桃花源不是遠方的風景,就駐紮在每個人的心裡。陶淵明的作品為後人們築造了一個個精神家園,也讓古今中外讀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 陶淵明的底色和他的五次出仕
    青年時代的陶淵明也是這樣。詩人「總角聞道」(《榮木》),少年「遊好在六經」,植根於儒家學術思想土壤,崇拜孔子的「士志於道」(《論語·裡仁》)。他在《雜詩》中說:「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抒發了他輔佐明君、立業興邦的政治渴望和救世濟民的用世思想。其壯志凌雲,不失俠客豪氣。「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擬古九首》)渴望建功立業,英雄情懷躍然筆墨之間。
  • 陶淵明:也曾仗劍遠遊,卻難以適應這世界丨周末讀詩
    撰文丨三書上期「周末讀詩」,我們分享了幾首與尋隱有關的詩,有讀者留言,說因此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確,說到「隱」,陶淵明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詩人。《晉史》《南史》皆將陶淵明列入「隱逸傳」,而非「文苑傳」,即是說,史書對他的定位是隱士而非作家。
  • 傳奇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我不是陶淵明
    一、不同的人生,同樣的歸宿「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句,描繪了一種人們嚮往的人生境界。他早年滿懷雄心壯志,看透了官場後,毅然決定歸隱田園,詩酒為樂度餘生。在美國歷史上,也有一位傳奇女詩人,她在25歲之後,就過起了獨居的生活,終日以詩書為伴,並為世人留下了1800多首詩,她就是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
  • 陶淵明讀《山海經》氣得不行,寫下首詩,被譽「金剛怒目式」詩歌
    說起陶淵明,大家都不陌生,他既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又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很多人在上學時期就曾誦讀過他的詩篇,但大都以淡泊的田園詩為主,有《歸園田居其一》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淡然,也有《飲酒其五》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
  • 重陽節到了,古代詩人們都在忙什麼?
    但在古代,這卻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從流傳下來的無數詩詞中,我們都可以找尋到重陽節的蹤跡。歲月匆匆過了千年,千年前的詩人們,在這一天,又在忙些什麼呢?騎射、圍獵這是唐朝初年的一個重陽節,陽光正好,風有些大。皇帝照例給大臣們開射箭party。
  • 陶淵明的《歸去來辭》,你品,你細品
    《歸去來辭》是陶淵明結束仕途,回歸田園生活的名作,也是他對上層社會不滿的自嘲。,陶淵明的仕途可以說是曲折複雜.充滿矛盾和痛苦。他本來是「猛志逸四海」,願意」大濟蒼生」的人,可十幾年來,他時而出仕,時而歸隱:既在桓玄下面做過事,又在劉裕手下當過官,可是到最後,兩方面都讓他失望了。
  • 陶淵明一生最愛琴 為啥專彈無弦琴?
    人們都知道陶淵明生平有兩大雅好——喝酒、讀書。而且都有其個性鮮明的特點,喝酒則每喝必醉,讀書則不求甚解。這在其自傳體名文《五柳先生傳》中,有著詩意盎然的描摹。其實,陶淵明還有一好,而且好得痴迷,好得怪異,那就是彈琴。這在其詩文中也多有記述,只不過人們沒太注意罷了。
  • 出淤泥而不染的寺廟:與田園詩人陶淵明結緣,卻禁止一種人入內
    出淤泥而不染的寺廟:與田園詩人陶淵明結緣,卻禁止一種人入內我國是一個信仰自由的國家,而佛教在國內的傳播最廣,受眾最多。那麼今天我們來介紹一座中國最純潔、最出淤泥而不染的寺廟,也與諸多詩人結緣,比如田園詩人陶淵明等,這座寺廟也是一處佛家難得的淨土。它就是東林寺,就在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景區,由於這座寺廟位於西林寺東面,因此得名東林寺。東林寺在東晉大元九年(384年)的時候就開始修建,距今已經有1600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歷史悠久,這座寺廟的創始人就是佛學大師慧遠。
  • 【新知】詩人的重陽十二時辰
    但在古代,這卻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從流傳下來的無數詩詞中,我們都可以找尋到重陽節的蹤跡。 歲月匆匆走過千年,古代的詩人們,在這一天,又在忙些什麼呢?說到賞菊文化,最繞不過去的詩人莫過於陶淵明。 在《九日閒居》詩的序文中,陶淵明寫道:「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重陽節,賞菊必不可少。
  • 陶淵明的一首雜詩,千古流傳,最後兩句卻經常被人誤讀
    古代很多詩人因為仕途不順、人生坎坷,便萌發歸隱之心,而他們最希望效仿的當然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想當初這位彭澤縣令也曾懷揣夢想,希望大展宏圖,可是後來卻高吟歸去來兮,仿佛出籠之鳥、脫筌之魚,從此隱居桃花源,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陶淵明一首很有趣的詩,寫了四個不同的季節,最後一句還充滿哲理
    古代的士大夫鐵骨錚錚,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那都是堅守自我,從來不諂媚,這也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那說起最有個性的文人,我首推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他身上就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可以不為五鬥米折腰,當他在官場上無法實現自我價值時,毅然決然回到故鄉隱居,過著最純樸的田園生活,每天無非是像普通人一樣勞動,夜裡讀書寫詩。這種平淡的生活,讓陶淵明在思想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終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
  • 從陶淵明詩歌中琴曲的文化意蘊淺談「無弦琴」說法
    在中國的文化史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不僅在中國古代詩壇上獨領風騷,在古琴的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雖然他不像阮籍、嵇康那樣寫了專門的文章來論述古琴,但在他的很多詩文中都提及到了古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彈奏「無弦琴」的故事。那麼,為什麼陶淵明要彈無弦琴呢?
  • 藝境與道境:說陶淵明的「無弦琴」
    在這裡,所謂陶淵明的「自我解釋」,恰好露出撰史者主觀臆造的馬腳。因為既然說「何勞弦上聲」,又何需再費「口中辭」呢?所以,「但識」云云,乃是修史者的想當然,實際上陶淵明絕不會有這樣的言論。但這一點尚可原諒,更嚴重的錯誤是說陶淵明「不解音聲」、「不解音律」和「性不解音」。
  • 如何面對死亡,讀一讀陶淵明這首《擬輓歌辭》也就釋然了
    真正能看破生死的人不多,其中對死亡態度最為豁達的大概非陶淵明莫屬了。可以說陶淵明是古代最喜歡且擅長於思考死亡問題的詩人。陶淵明在活著的時候就寫了3首輓歌。何謂輓歌?輓歌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是古人送葬時所唱的歌,由樂曲和歌詞兩部分組成。到漢魏時期,唱輓歌成為喪葬禮俗之一,後來應用越來越廣泛,許多士林名流更是耽愛輓歌。
  • 詩人辭別朋友回家,深情吟誦:客鳥倦飛思舊林,徘徊猶戀眾花陰
    題目名為《將還越留別豫章諸公》,把相關內容交代的一清二楚,就是詩人將要回去越地的時候,和自己的朋友一一作別。這兩句詩,看上去就覺得有些眼熟,因為他正是化用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名句:「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唯一區別,元亮先生是想要退隱,而詩人獨孤及僅是留戀舊時的故園。雖然都是對舊時生活地方的懷想,雙方寄託的情愫卻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