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

2021-01-15 棍掃山河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

文/棍掃山河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當時社會上學識最淵博的學者之一,受到後人的敬仰,並被後人尊為「孔聖人」。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問道與老子,在老子的指點下悟的生命的真諦,從此專心研究學問,造福於人。孔子的先輩原屬於宋朝的名門望族,後來因為躲避禍事而漂泊到了魯國。孔子青年的時候就已經很精通禮樂制度了。他曾擔任過倉庫的監管者,也擔任過司空一職。在孔子正值壯年的時期,他帶領了一些弟子周遊列國,歷程長達13年之久。

雖然孔子在全國各地遊列時都非常不成功,但他仍然被認為是當時社會上學問最多的學者之一。他還開辦創了一個私塾,宣揚仁義禮智信的思想,隨著孔子影響的不斷擴大,他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已經是一位知識淵博的老師,但他仍然認為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於是30歲時他離開家鄉前往洛陽拜訪老子這位大思想家。曲阜和洛陽相隔數上千裡的路程,經過幾個月的長途跋涉,孔子終於抵達了洛陽。

孔子到達洛陽市外,看到一位鬚髮皆白的老人站在馬車旁邊等候,孔子上前行禮問安。看到風塵僕僕的孔子,老人一眼就認出了孔子。老子問道:「你可是仲尼?我聽說你要來做客,於是我就在這兒等待。論學術你並不比我差,你為什麼要拜師於我呢?」孔子急忙回答說:「多謝老師您屈尊等候於我!因為學習是永無止境的。而您的知識是淵博的,所以我覺得您肯定能幫我指點迷津。」第二天,孔子帶著自己的弟子來到老子的門前,但是老子此刻正在睡覺。

因為老子知道孔子今天會帶著弟子前來拜訪,所以提前做了安排讓下人接引到正屋等候。當老子看到孔子的時候,他問,「我聽說你在北方非常有名,我不知道你這次前來有何指教?」聽了老子的話,孔子變得很緊張,於是他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疑惑。聽完孔子的講述之後,老子笑著說:「如果你想知道何為大道,你須得讓自己融入於自然,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你要知道世界萬物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有生有死的,他們的差異只是外表不同而已。所以你看事物的時候不應該只看它的表面,應該首先看到它的本質。要知道天地的開始,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是不同的。」

他們來到黃河邊,看著波濤滾滾,氣勢如萬馬奔騰的黃河。孔子不禁嘆息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孔子想到了自己懷才不遇,就覺得很不甘。老子很平靜地回答:「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子聽了老子多日的啟蒙,孔子終於徹底解開了迷霧。他感嘆道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無用的,名譽和財富只不過是過眼雲煙。所以他取消了周遊列國的計劃,用教育來傳達他的思想。

相關焦點

  • 太初有道:孔子和老子
    太初有道,感恩有你孔子和老子都是謀道之人,老子為我們留下了《道德經》,探索道追求道,孔子編纂《四書》《五經》並且在《論語》中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另外,司馬遷也記述了孔子見過老子以後頗有收穫,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有這麼一句話:「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意思是說,孔子拜訪過老子以後弟子越來越多了。老子的教誨對孔子的私學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老子是對孔子一生產生很大影響的人物,是孔子拜訪學習過的最著名的老師。孔子和老子的學說中,都提出了「道德」這個概念,不過這兩個「道德」涵義有所不同。
  • 何為「道」 老子是怎麼理解的?(附視頻)
    老子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還曰:「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老子的解釋到底把「道」的概念說清楚了沒有呢?很多人認為,連老子自己都說「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說明「道」的概念很玄奧,只可意會,不能言傳,故老子並沒有說清「何為道」。其實,這是人們對老子謙虛態度的一種誤解,老子已經很明確、很準確地解釋了「何為道」。只是後人喜歡故弄玄虛,不認真理解老子的聖言而已。
  •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孔子問道解迷惑,老子出關名流傳!
    中國的民間文化積澱豐厚,不僅有豐富的民間故事,還有美麗的神話、動人的仙話,老子的神話、仙話就不少。 孔子向老子求教孔子很造虛好學,當時老於名聲很大,孔子決定去拜見老子,向他請教禮的問題。不過孔子很有禮貌,不打擾老子,而是先選了下去,靜靜等待著。當老子會見孔子,和他讀論時,孔子好像被老子帶到了一個神奇的智慧世界,看到了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智慧,聽到了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哲理。
  • 水的哲學,老子與孔子是如何評價水的?
    孟子告訴我們,名聲超過了自己的實力,這種情況君子是以之為恥的。我們立身處世一定要注意,絕大多數恭維的話都是假的,聽不得。而恭維出來的虛名,尤其是高於自身真實實力的虛名更是要不得。就比如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紙上談兵談的非常漂亮,講理論大家都說不過他,結果便自認天下無敵。
  • 何為道?何為教?何為道教?
    道是一種似物非物的東西,是一種能體會卻觸摸不道的東西,它就在我們身邊,無時無刻,包括靈感、情緒、沉思和談話。道是誰創造的呢?道是規則,是物與物、是物與非物、是非物與非物之間的聯繫,道不生不滅,即使物的消失,道還在。《道德經》中的第一卷這樣描述道的意義:道可道,非常道。
  • 世界上接近「神」的5個人,中國獨佔3人,孔子也得稱他為老師
    今兒就一起來看看全世界最接近「神「的五個人,中國獨佔三人,首位孔子也得叫老師! 第五、王莽 王莽曾一度被大家覺得是疑為穿越的人,王莽也著實有點兒詭異
  • 在中華文化中,「道」究竟是什麼?
    我們知道《道德經》我們知道《道德經》分為道論篇和德論篇,在道論篇中,老子重點闡述了道,他甚至把道上升為是世界誕生的本源這麼一個高度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儒家也講道,但儒家更多講的是社會人倫之道。孔子一生的追求也是為了求道與弘道,從他的言論中就可以看出,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君子務本,本立則道生。
  •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老子和孔子的理想,也是他們的差異
    最早提出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人,大約是老子,然後就是孔子。老子見周室衰微、天下混亂,提出他的著名觀點:讓世界回到原始社會吧,那時候「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比老子年輕幾十歲的孔子不久後也提出了自己的理想:讓世界回到周公輔成王的時期吧,用周公的制度把社會建設成「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狀態。老子和孔子,二位聖人的目標完全一致——建設一個極度和諧、安定的中國社會。
  • 世界上接近「神」的5個人,中國獨佔3人,孔子或許也得稱他為老師
    今兒就一起來看看全世界最接近「神「的五個人,中國獨佔三人,首位孔子也得叫老師! 第五、王莽 王莽曾一度被大家覺得是疑為穿越的人,王莽也著實有點兒詭異。
  • 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到底發生了什麼?
    老子是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和道教沒關係。《道德經》以先秦母系社會累積出來的思想,天下為母。而《周易》天下為公,以「乾卦」起,皇帝奉天承運,不同《連山易》《歸藏易》以「坤卦」起。佛陀釋迦摩尼,從國王到平民,在思想意識上跨度空間最大。傳到中國的今天,早就是以大乘明法為主。真要排,王陽明才是古今第一完人。
  • 老子的「道」指什麼?有什麼深層含義?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要以天下百姓所想為自己所想。)
  • 牛頓一生執著的,其實是老子之「道」!
    有人不解地問莊子何為「道」?莊子嘻笑著不正經地指著一坨屎說:「道在屎尿」,聽者也許一頭霧水不解其意,但莊子隨意的一句話卻講出了「道」的本質「無處不在、無物不離、為大無外、為小無內」。莊子的話多麼深刻!屎尿最卑微瑣賤,但在醫生那裡卻是一面透視鏡,它能映照出身體的具體狀況。
  • 道家的興起|老子、莊子,誰是道家的創始人?
    先秦道家學派是由老子創立,或者道家學派以老子為宗。《莊子·天下篇》中說:「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老子也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老子的三觀是什麼?|楊鵬評點史記人物
    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是這麼說的:「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你所說的禮,這個禮的創造者,他們人和骨頭都已朽壞了,只剩下他們的一些言論而已。這是什麼意思?是說周公他們當年制禮作樂,是針對當時的情況,為解決當時的問題。
  • 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基本同時在世,這是蹊蹺嗎?三人誰貢獻大?
    老子是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和道教沒關係。《道德經》以先秦母系社會累積出來的思想,天下為母。而《周易》天下為公,以「乾卦」起,皇帝奉天承運,不同《連山易》《歸藏易》以「坤卦」起。佛陀釋迦摩尼,從國王到平民,在思想意識上跨度空間最大。傳到中國的今天,早就是以大乘明法為主。真要排,王陽明才是古今第一完人。
  • 黑格爾說孔子不是哲學家,中國根本沒有哲學,大家怎麼看待?
    何為哲學?我認為有哲理的學問即為哲學。中國文明延綿幾千年了,比其它文明產生的時間都要早,其中總結產生的思想能引領世界的肯定比他們所謂的哲學們的哲學要多的多!有用的多!論語,儒家文化幾千年來被統治階級利用,服務於鞏固它們的政權。
  • 如何把握「道德」或「道」,孔子、老莊認為:其實並不是一件難事
    這可以從孔子授徒講學的宗旨上看出來。無論儒家的六藝——禮樂射御術數,還是孔門四科——文行忠信,孔子辦學的目的,是培養國家需要的實用型人才: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是培養學者。換言之,孔子教育學生,是幫助他們修身養德,並非單純獲取知識。所以,孔門的教育理念和墨子學派明顯不同。
  • 老子天下第一?老子願意?道家始祖「老子」之名,到底作何解釋
    老子為中華人文之始祖!「道」思想的開啟者,華夏民族最為偉大的思想導師!歷朝歷代追求高遠深邃思想、嚮往聖賢禮樂文化的燈塔!更是我們無法逾越的歷史巨人、思想界的泰山北鬥!周景王欲廢王子猛而立王子朝為太子,但大臣單旗等人竭力反對,認為太子廢立乃國之大事,王位「傳嫡不傳賢」。但周景王下定決心,欲更立太子之位。世事難料,未及頒詔而暴病,景王自知必死,以大夫賓孟為顧命大臣,遺詔傳位於王子朝。周景王卒,大夫單旗、劉卷認為若立王子朝,他們必然失去權勢,於是派劍客刺殺了顧命大臣賓孟,立太子猛(姬猛)為王,是為周悼王。
  • 老子解釋日環蝕
    孔子訪道 老子論道篇老子:「聽說你十分喜愛周禮,為什麼呢?」
  • 從《流浪地球》,看《老子》的「道"
    引發地球人為逃離太陽系列努力而未果。地球人命運堪憂!太陽死亡這個事件,很正常。任何事物,都有「生老病死」,太陽也不例外。這樣的觀點符合《老子》的「道」。《老子》第一個提出「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道」本意是人走的路,引申而具有規律的意義。春秋時「天道」已是指天象運行的規律,有時也包括人生吉兇禍福的規律的意義。《老子》吸取了「道」的這些含義,加以唯心主義的解釋,來構造《老子》的哲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