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孔子問道解迷惑,老子出關名流傳!

2020-12-05 阿爽看世界

中國的民間文化積澱豐厚,不僅有豐富的民間故事,還有美麗的神話、動人的仙話,老子的神話、仙話就不少。

孔子向老子求教孔子很造虛好學,當時老於名聲很大,孔子決定去拜見老子,向他請教禮的問題。於是孔子一路風塵僕僕地從魯國山東曲阜來到周王都洛陽。那天老子剛洗了頭,正在晾頭髮。孔子一踏進門就被眼前的情景弄傻了,只看見老子披著長長的散發,理風而立,微微抬頭,雙目似閉又似開著,面上似笑又不笑,神情似醒又非醒。樹葉飄過,不動聲色;風吹拂臉,聲色不動,就像一株枯樹挺立在那兒!孔子心裡打了個問號:這就是當代最有名望的大思想家、大學問家老子?怎麼會這個樣子啊,像個枯木?不過孔子很有禮貌,不打擾老子,而是先選了下去,靜靜等待著。當老子會見孔子,和他讀論時,孔子好像被老子帶到了一個神奇的智慧世界,看到了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智慧,聽到了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哲理。

孔子很真誠地又很直率地問老子:「先生,是我眼花了呢,還是真的,剛才先生的形體就同枯木一樣,好像超脫了一切!」老子微微一笑,講出了一番深刻的哲理。原來老子利用晾頭髮的時候,完全進人了一個寂靜的、虛無的、深邃的奇妙世界,邀齡到萬物本來開始的地方,即事物的生機話潑的原生態中去了。孔子奇怪地問道:「這種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老子神秘地一笑說:「達到這種境界是最高層次的審美,是最高層次的快樂,能夠體味到這些的就是最高境界的人了!」,孔子的心靈被震動了,老子的形象在他心目中變得無比高大,無比智慧,無比光輝!據說孔子拜見老子回去以後,幾天沒有講話。

學生們不憾發說,咱們的夫子怎麼了?其實孔子是在對自己進行深刻的反思。孔子從此以後變得眼界更開闊,思想更博大,智慧更豐富了!後來孔子深深感嘆說:"真了不起啊,老子是人中之龍阿!而我只好像是甕罐中的一隻小小的飛蟲啊!」孔子的學生不懂,請問老師,為什麼稱老子是龍呢?孔子說:「如果是只鳥,我當然知道會飛:如果是條魚,我當然知道會前,如果是只野獸,我當然知道會跑。是鳥,就可以用簡射它是魚,就可以用線釣它:是野件,就可以用羅網捕它。至於條龍,我就不知道它是怎樣乘著風、駕著雲邀遊太空的。所以說老子是龍啊!」

老子出失老子後來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袁留了,袁收得不像樣子了。於是在56歲那年辭官不做、告老還 事。他決定出走了,要遠走高飛子,老子騎上青牛,高則家鄉、一直往西,準備到泰園講學。到泰國夫,到西城 去這就得經過西谷關(另外種說法是大散關)。 西谷天原東大概就在今天的河南靈寶縣,後來關口移到了令天的河南新安縣。這裡兩山對峙、中間條小路,因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險委好像在匣子裡樣.所以服名為 國谷關。把守國谷關的關令名叫節喜,他夜現關象,見管氣橫空,知道必有費人來臨。就深人四下打斯,看近來 有港要來留谷。不久就打聽到了老子棄官西道、將受赴奉講學,從西谷關路過。

關令尹喜早已作感老子盛名,知道他生性等良,您受百姓,道高德染、學同圍博,能如天上陰陽,人間模據,懂得世間萬物線對靜又和合,發展變化無不管道而行,是個非常有智慧的人物。他於是就命人嚴密把守場谷關,將吊橋整起,如若見到老子,好留著不讓他走,請他在這裡住一段時間,寫部書,來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安師,二來可以流傳後世,教化子孫。這天想然風選擇香.提光所起,電子預教青牛檢徐而來。

老子來到城綠外邊、見後橋高督,無法通過。青牛首知主人心意,看到此種情況,它再眼視.尾巴擰,四跨頓生蒙雲,歌主人防空商起牛下雲朵領動、錯落連環,自東往西,越件越長,安時在鎮谷關上空仿佛措起坐常色的「天橋」。老子能這樣過了酒谷美。青牛落到地上,張看主人,居續西行。P真暗說老子騎青牛從城頭上飛過,十分驚奇,就晚上白馬。鎖春隨從,出西門 直造趕老子,道了十二裡,更老子正精牛質理面行。嚴喜急忙下馬,上青拜見老子、向他說 了自己的心意,請他等應請求。 關令嚴喜知道他委話走路飛了。

就定要讓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特節來,於是得罰他,受他同一點著作。開始老子不管應,經關令尹喜冉三基求、老子才管應他的委求。關爭護高把老子請國品行關,感情報待,十分尊敬,不僅一天三宴,三天九宴,而且親自鋪床疊破,早晚網安。盛情難 卻,老子我在滿谷關寫下了五千言的(道物經》,書稿究成後,即靜別關令尹言,騎青牛高開菌谷關,繼續西行。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老子過回谷」。

有趣的是老子騎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個著名的意象,青牛後來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騎。到後來,「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詞,所以老子又被稱為「青牛師」、」青牛翁」等。3.老子趕山今天的河南鹿邑縣城內的東北角上有一高約十三米的高臺,叫「老君臺」。

臺上有座老子廟,廟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鐵柱子,被當地人稱為」趕山鞭」。相傳老子曾在這裡講學,此地離老子家有好多路,老於來來往往都要經過一座「隱陽山」。這座山很高,遭天藏日,山北見不到太陽,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山南又烈日當空、莊稼枯死,這座山讓當地老百姓受盡了苦難。老子目暗這一切,雖想解救百姓,但心有餘面力不足。後來騎青牛飛過了函谷關,知道自己已經成仙,於是要青牛一起飛回家鄉去治理那座山。到了家鄉,老子一樓子打在隱陽山上,山頂前去了,並且飛到了山東,成了幸山。

再一根子打去,把山腰打到了河南,成了平頂山。這時鞭梢甩斷,甩斷的鞭子飛到了山西。老子一看手中的孩子只剩下一個杆子,就順手插在地上,這就是這個鐵往子的來歷。老子又乘青牛飛走了,而那碰子杆就水遠留在了那兒。百姓感謝老子趕走了這座大山,因為從這以後老子家鄉的百姓就過起了風調用順的好日子。百姓就把老子揮鞭趕山時站立的土臺叫」升仙臺」.將地上的鐵柱子稱趕山鞭」。唐高祖李淵尊老子為」太上老君」,所以當地人又把這個臺稱為老君臺」,還修了廟,進行祭祀。

相關焦點

  • 太初有道:孔子和老子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戰國之前,文化學術已經比較開放,到戰國時代就更加活躍了,有所謂「諸子百家」之說。孔子是「諸子」中的一子,「百家」中的一家。當時,比孔子年長二十多歲、資歷老見識多的還有老子,和儒家一樣影響較大的還有墨家。墨子比孔子晚一些,但他的學派在戰國時代也是顯學,曾經很是風行。
  •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文/棍掃山河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當時社會上學識最淵博的學者之一,受到後人的敬仰,並被後人尊為「孔聖人」。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問道與老子,在老子的指點下悟的生命的真諦,從此專心研究學問,造福於人。
  • 天下十豪:先秦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十位思想家
    天下十豪是指先秦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十位思想家。出自《呂氏春秋》:「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兼,關尹貴清,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 孔子雖然被稱為聖人,卻也被稱「孔老二」,那麼誰是老大?
    去赴宴孔子是我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影響我國數千年。自從漢武帝時期,漢武帝重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之後儒學更是成為了正統,延續至今我們都還在學習儒家學說。在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孔子也是在這一時期開創了自己的儒家學說,並且周遊列國四處傳播自己的學說,也是有了很大的成就。孔子被我們稱為至勝孔聖人,受到人們的供奉和祭拜。儘管如此,我們也都知道孔子有一個孔老二的稱呼,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 春秋戰國百爭鳴,除了儒道墨法,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學派?
    春秋戰國時期,王室漸微,各大諸侯國紛紛招賢納士,助自己崛起。這個時候的社會,由分裂走向統一,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在這種變化之下,代表不同利益的各個階級,為了證明自己所持觀點的正確性紛紛著書立說,互相爭辯,為了證明自己所持觀點的正確性。
  •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老子和孔子的理想,也是他們的差異
    最早提出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人,大約是老子,然後就是孔子。老子見周室衰微、天下混亂,提出他的著名觀點:讓世界回到原始社會吧,那時候「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比老子年輕幾十歲的孔子不久後也提出了自己的理想:讓世界回到周公輔成王的時期吧,用周公的制度把社會建設成「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狀態。老子和孔子,二位聖人的目標完全一致——建設一個極度和諧、安定的中國社會。
  • 老莊之學,老子和《老子》,《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莊之學,指《老子》和《莊子》的學說。這兩本書都把「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所以歷史上稱這一學派為「道家」。後來的道教、道士、道學,都受道家思想的影響。玄學家也奉《老子》《莊子》為經典。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在漢代,博學的司馬遷已經弄不清他是誰了。
  • 老子:為啥必須騎青牛,而不是黃牛,讀懂,就明白道家文化精髓!
    老子是中國人心中的一座高山,關於老子的傳說、故事不勝其數。有的說老子就是太上老君,就是神仙,有的說老子創設了道教,等等。儘管,分得清道家文化和道教的人不多,但是,這都絲毫不減中國人共同熱愛老子的心情。老子最著名的故事應該是老子出關了。老子騎青牛、出函谷,不知所終。
  • 紀錄片《中國》口碑持續上漲,第三集今日19:30上線聚焦百家爭鳴
    繼昨晚第二集《眾聲》展示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盛況後,《中國》第三集將講述春秋戰國百年亂世後,一個蓄勢待發的嶄新國家的誕生歷程。伴隨著法家學派崛起,影響中國數百年的分封制度在此沉寂,分裂的天下再次變為一體,散落的人心逐漸歸攏一處,一個全新的統一國家由此拉開序幕。
  • 昌盛的古國文明——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沂蒙
    |引言商周時期,奴隸制文化鼎盛一時。在沂境,先後出現了十幾個小國,其中文明昌盛、影響較大的有費郯、莒等國。春秋戰國時期,在沂蒙大地上也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歷史壯劇,湧現出一批名垂青史的傑出人物。他們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 道家的興起|老子、莊子,誰是道家的創始人?
    原因可能在於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的緣故。 但也有些學者認為,道家起自於對儒墨等學派的反動。根據這個意見,道家學派必然興起於孔子、墨子之後。但據《史記》的記載,老子與孔子是同時代人,且年長於孔子。孔子曾赴周向老子問禮。
  • 春分:《內經》論治病、孔子寫《春秋》均取法春分之「平」
    春分是我國最早確定的四大節氣之一據《尚書·堯典》記載,4000多年前的帝堯時期已明確每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準確時間點及其名稱,只不過當時的名稱與後世不同,這四個節氣當時被記載為「日中星鳥,日永星火,宵中星虛,日短星昴」。
  • 老子天下第一?老子願意?道家始祖「老子」之名,到底作何解釋
    ·那麼問題來了,老子為什麼叫老子呢?總不可能是「老子天下第一」這個老子吧?未免太粗俗!當然,這是快看君的玩笑話,大家萬不可當真。(太史公在《史記》裡還說了:「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說老子活了160歲或200多歲,這也明擺著不可信啊。)·「季」意為家中兄弟排名老小。春秋時期人名中間常夾帶著兄弟排名的次序,即「伯仲叔季」。
  • 孔子晚年作春秋,想把衣缽傳給最得意弟子可惜英年早逝
    那個時候的普通老百姓是沒有機會學知識的,知識是被貴族們壟斷的,而孔子獲得了一些知識以後,他的辦法就是,不挑學生,只要你來,我就教你。這時候孔子開始帶徒弟,怎麼證明孔子是個很出色的老師呢?就是孟僖子都命自己的兒子去跟孔子學習,你就可以想像孔子辦的這個私人學校有這麼大的影響力。當時非常有權勢的三家之一,孟僖子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說,你去跟孔子學習就好了。
  • 你是否因表面現象迷惑:顏回偷吃糧食,孔子得知真相後,內疚不已
    春秋時期,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時,有一段時間的處境非常悲慘。有一次,孔子與顏回師徒二人被困在陳國境內的荒野裡,糧食吃光了,連續七天沒吃上飯,以至於孔子餓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車上,已無力氣說話。過了不久,飯熟了,顏回首先盛來一碗,恭恭敬敬地捧到孔子面前。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偷食之事,坐起來說:「剛才睡夢中見到我的父親,這飯若是乾淨的話,我想先用來祭奠一下他老人家。」顏回聽到此話忙說:「不行,不行,這飯不乾淨。剛才燒飯時,有些煙塵落入鍋中,棄掉沾上煙塵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來吃掉了。」
  • 水的哲學,老子與孔子是如何評價水的?
    孔子多次「水呀水呀」得讚嘆水,水有什麼好讚嘆呢?孟子回答他:「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孟子說水從源頭滾滾流出來,不論白天黑夜源源不斷,不見停歇。它流到坑窪地帶,就慢慢積攢成水坑、池塘、湖泊,等湖泊中水滿便又繼續往下遊流去,最終匯入大海。
  • 道家老子為什麼說上善若水?老子從水的身上學到了哪些人生哲學?
    就像是孔子那樣,知其不可而為之,無論前路如何,我們總要把事情幹好,無路能否成功,先幹了再說。但我們知道,人要是一直繃著,就像彈簧一樣,總有一天會斷掉。人跑得太快,連靈魂都跟不上身體的腳步,所以,中國人的人生哲學,需要另外一種哲學來調劑,讓我們的人生不至於崩潰,讓我們在努力奮鬥的時候,有可以停下來休息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