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民間文化積澱豐厚,不僅有豐富的民間故事,還有美麗的神話、動人的仙話,老子的神話、仙話就不少。
孔子向老子求教孔子很造虛好學,當時老於名聲很大,孔子決定去拜見老子,向他請教禮的問題。於是孔子一路風塵僕僕地從魯國山東曲阜來到周王都洛陽。那天老子剛洗了頭,正在晾頭髮。孔子一踏進門就被眼前的情景弄傻了,只看見老子披著長長的散發,理風而立,微微抬頭,雙目似閉又似開著,面上似笑又不笑,神情似醒又非醒。樹葉飄過,不動聲色;風吹拂臉,聲色不動,就像一株枯樹挺立在那兒!孔子心裡打了個問號:這就是當代最有名望的大思想家、大學問家老子?怎麼會這個樣子啊,像個枯木?不過孔子很有禮貌,不打擾老子,而是先選了下去,靜靜等待著。當老子會見孔子,和他讀論時,孔子好像被老子帶到了一個神奇的智慧世界,看到了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智慧,聽到了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哲理。
孔子很真誠地又很直率地問老子:「先生,是我眼花了呢,還是真的,剛才先生的形體就同枯木一樣,好像超脫了一切!」老子微微一笑,講出了一番深刻的哲理。原來老子利用晾頭髮的時候,完全進人了一個寂靜的、虛無的、深邃的奇妙世界,邀齡到萬物本來開始的地方,即事物的生機話潑的原生態中去了。孔子奇怪地問道:「這種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老子神秘地一笑說:「達到這種境界是最高層次的審美,是最高層次的快樂,能夠體味到這些的就是最高境界的人了!」,孔子的心靈被震動了,老子的形象在他心目中變得無比高大,無比智慧,無比光輝!據說孔子拜見老子回去以後,幾天沒有講話。
學生們不憾發說,咱們的夫子怎麼了?其實孔子是在對自己進行深刻的反思。孔子從此以後變得眼界更開闊,思想更博大,智慧更豐富了!後來孔子深深感嘆說:"真了不起啊,老子是人中之龍阿!而我只好像是甕罐中的一隻小小的飛蟲啊!」孔子的學生不懂,請問老師,為什麼稱老子是龍呢?孔子說:「如果是只鳥,我當然知道會飛:如果是條魚,我當然知道會前,如果是只野獸,我當然知道會跑。是鳥,就可以用簡射它是魚,就可以用線釣它:是野件,就可以用羅網捕它。至於條龍,我就不知道它是怎樣乘著風、駕著雲邀遊太空的。所以說老子是龍啊!」
老子出失老子後來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袁留了,袁收得不像樣子了。於是在56歲那年辭官不做、告老還 事。他決定出走了,要遠走高飛子,老子騎上青牛,高則家鄉、一直往西,準備到泰園講學。到泰國夫,到西城 去這就得經過西谷關(另外種說法是大散關)。 西谷天原東大概就在今天的河南靈寶縣,後來關口移到了令天的河南新安縣。這裡兩山對峙、中間條小路,因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險委好像在匣子裡樣.所以服名為 國谷關。把守國谷關的關令名叫節喜,他夜現關象,見管氣橫空,知道必有費人來臨。就深人四下打斯,看近來 有港要來留谷。不久就打聽到了老子棄官西道、將受赴奉講學,從西谷關路過。
關令尹喜早已作感老子盛名,知道他生性等良,您受百姓,道高德染、學同圍博,能如天上陰陽,人間模據,懂得世間萬物線對靜又和合,發展變化無不管道而行,是個非常有智慧的人物。他於是就命人嚴密把守場谷關,將吊橋整起,如若見到老子,好留著不讓他走,請他在這裡住一段時間,寫部書,來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安師,二來可以流傳後世,教化子孫。這天想然風選擇香.提光所起,電子預教青牛檢徐而來。
老子來到城綠外邊、見後橋高督,無法通過。青牛首知主人心意,看到此種情況,它再眼視.尾巴擰,四跨頓生蒙雲,歌主人防空商起牛下雲朵領動、錯落連環,自東往西,越件越長,安時在鎮谷關上空仿佛措起坐常色的「天橋」。老子能這樣過了酒谷美。青牛落到地上,張看主人,居續西行。P真暗說老子騎青牛從城頭上飛過,十分驚奇,就晚上白馬。鎖春隨從,出西門 直造趕老子,道了十二裡,更老子正精牛質理面行。嚴喜急忙下馬,上青拜見老子、向他說 了自己的心意,請他等應請求。 關令嚴喜知道他委話走路飛了。
就定要讓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特節來,於是得罰他,受他同一點著作。開始老子不管應,經關令尹喜冉三基求、老子才管應他的委求。關爭護高把老子請國品行關,感情報待,十分尊敬,不僅一天三宴,三天九宴,而且親自鋪床疊破,早晚網安。盛情難 卻,老子我在滿谷關寫下了五千言的(道物經》,書稿究成後,即靜別關令尹言,騎青牛高開菌谷關,繼續西行。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老子過回谷」。
有趣的是老子騎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個著名的意象,青牛後來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騎。到後來,「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詞,所以老子又被稱為「青牛師」、」青牛翁」等。3.老子趕山今天的河南鹿邑縣城內的東北角上有一高約十三米的高臺,叫「老君臺」。
臺上有座老子廟,廟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鐵柱子,被當地人稱為」趕山鞭」。相傳老子曾在這裡講學,此地離老子家有好多路,老於來來往往都要經過一座「隱陽山」。這座山很高,遭天藏日,山北見不到太陽,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山南又烈日當空、莊稼枯死,這座山讓當地老百姓受盡了苦難。老子目暗這一切,雖想解救百姓,但心有餘面力不足。後來騎青牛飛過了函谷關,知道自己已經成仙,於是要青牛一起飛回家鄉去治理那座山。到了家鄉,老子一樓子打在隱陽山上,山頂前去了,並且飛到了山東,成了幸山。
再一根子打去,把山腰打到了河南,成了平頂山。這時鞭梢甩斷,甩斷的鞭子飛到了山西。老子一看手中的孩子只剩下一個杆子,就順手插在地上,這就是這個鐵往子的來歷。老子又乘青牛飛走了,而那碰子杆就水遠留在了那兒。百姓感謝老子趕走了這座大山,因為從這以後老子家鄉的百姓就過起了風調用順的好日子。百姓就把老子揮鞭趕山時站立的土臺叫」升仙臺」.將地上的鐵柱子稱趕山鞭」。唐高祖李淵尊老子為」太上老君」,所以當地人又把這個臺稱為老君臺」,還修了廟,進行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