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春分。
二氣莫交爭,春分雨處行。
雨來看電影,雲過聽雷聲。
山色連天碧,林花向月明。
梁間玄鳥語,似欲解人情。
——唐·元稹《詠廿四氣詩·春分二月中》
周泉《春分》
從1月20日鍾南山院士宣布新冠肺炎病毒可人傳人至現在,已過了整整60天。按《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理論,這60天正好是今年的「初之氣」階段,接下來便進入「二之氣」。《黃帝內經》說:「二之氣,陽氣布,風乃行,春氣以正,萬物應榮,寒氣時至,民乃和。」相信隨著春分「正氣」的到來,擊退病毒「邪氣」指日可待。
春分是我國最早確定的四大節氣之一
據《尚書·堯典》記載,4000多年前的帝堯時期已明確每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準確時間點及其名稱,只不過當時的名稱與後世不同,這四個節氣當時被記載為「日中星鳥,日永星火,宵中星虛,日短星昴」。
豐子愷《春景圖》
「日中星鳥」的意思是白天和黑夜的時間一樣長,此時鳥星出現在天空的正南方。「日中」的「中」字,意為均等。後世將這個節氣命名為「春分」,含義相同。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春分這天,不僅晝夜均等,還處於春季三個月的中點,將春季一分為二。
天文學方法確定春分
春分時點的確定,現代天文學是根據太陽直射點及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定。春分時,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故南北半球晝夜平均。同時,太陽到達黃經零度的位置,故西方以春分為春季的起始點。
我國古代先賢則用立竿測影的方法,並參考二十八宿的方位及鬥柄所指確定春分。立竿測影,測的是中午的日影。日影長短兩極循環一次,即一個太陽回歸年。日影的最長點為冬至,最短點為夏至,平均點為春分和秋分,故古人用「日永、日短、日中、宵中」命名二分二至。
鄭午昌《柳堤春曉圖》
用二十八宿確定春分,就是《尚書·堯典》所說的「星鳥,以殷仲春」,即觀察南方七宿中鳥星的方位,以正仲春的節氣。用北鬥七星的鬥柄所指定春分,就是《鶡冠子·環流》所說的「鬥柄東指,天下皆春」。春分時鬥柄東指的具體方位,是卯方(正東方)。而確定春分最準確的方法是測日影,觀察二十八宿及鬥柄指向只是輔助手段。當然這種手段也有好處,就是很直觀,不需要什麼工具。
察物候而知時節
「春色遍芳菲,閒簷雙燕歸。還同舊侶至,來繞故巢飛。」除採用天文學的方法確定春分外,古人還有一法:察物候而知時節。春分時最常見的物候,就是燕子歸來。故《逸周書·時訓解》云:「春分之日,玄鳥至。」玄鳥,即燕子。《左傳》提到,春秋戰國時郯國國君對魯昭公說:「玄鳥者,司分者也。」意思是燕子是春分的使者,只要見到燕子歸來,就知道春分到了。
清 任伯年《紫藤燕子》
《周易·賁·彖傳》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對於崇尚「天人合一」及中庸之道的古人來說,春分是一個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時令點。古人仰觀天象,得知春分點為天文之平,然後則之效之,以求人文之平。
孔子作《春秋》與春分有關?
孔子修魯國史,為何命名為《春秋》?許多人以為,春秋只是一個時間概念,孔子的《春秋》是編年史,以《春秋》為名是很正常的。換言之,以《冬夏》為名,也未嘗不可。但如果這樣理解,就大錯特錯了。孔子之所以這樣命名,是仿效春分和秋分的天文之平,以公平的態度記載歷史,不偏不倚,微言大義,以事實分辨善惡,在歷史評判上力求公平公正。
一年之中,只有春分和秋分兩日陰陽平衡,晝夜平均,其他日子,不是晝長夜短,就是晝短夜長,均有失偏頗,故孔子取「春秋」二字,意在公平。
清 冷枚《春夜宴桃李園圖》
度量衡牽涉國計民生,是體現社會公平的重要指標。在古代,每逢春分日,都要校正一次度量衡。《禮記·月令》云:「是月(仲春之月)也,日夜分(即春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鬥甬,正權概。」顯然,古人選擇春分日校正度量衡,也是效法天地之道,力求社會公平。
春分之「平」,與醫道息息相關
而傳統中醫文化,也以追求人體陰陽平衡為根本目標,養生治病均以平和中正為最高境界。《黃帝內經》說:「無問其病,以平為期。」「平」指陰陽平衡,故中醫稱健康之人為「平人」。《黃帝內經》說:「平人者,不病也。」而中醫的這一理念,正是順應陰陽四時的產物,證明春分之「平」,與醫道息息相關。
五代 巨然《湖山春曉圖》
《廣韻》說:「平,正也。」又說:「平,和也。」《左傳疏》說:「平,治也。」《大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可以說,春分所顯示的晝夜平均和陰陽平衡,使古代先賢對平衡的概念有了深刻的領悟,並將平和中庸之道運用於各個領域。哲學如此,醫學如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如此。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鍾葵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鍾葵翻拍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