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早一起來,手機裡的各種信息顯示今天是春分,二十四節氣的春分。關於春天,我們最耳熟能詳的恐怕就是"一年之計在於春"了,但這裡的春一般是一個泛指,並不專指哪一天,好像春節一過就開始了。
但春分卻是個特別的字眼。關於春分的記憶讓我的記憶一下子回到童年,我小時候一直以為二十四節氣的"春分"就是"春風", 因為我們老家話是區分不了前後鼻音的,也就是說"分"讀起來就是"風"。而且這個季節正好到了颳風的季節,所以叫"春風"也對,但內蒙古的春風可不是書本裡說的"吹面不寒"、楊柳依依的"溫柔"風,經常是飛沙走石"劈頭蓋臉"的"粗野"風。大約已經直到高中,忽然有一天自己察覺感情書本上寫的節氣的"春分"不是"春風",才恍然大悟,啞然失笑。才知道原來這春分是要把春分成兩半,一半像冬天一樣冷酷無情,另一半就接近於夏天一樣的怡人舒暢。

俗話說,春分秋分,晝夜平分。春分,作為二十四節氣重要的組成,顯然是中國才特有的。近年來由於科學技術的廣泛普及,中國傳統文化在國人心中的地位似乎反而日漸式微,連清華大學吳國勝教授都說:"傳統的古代中國是一個詩意的國度,是沒有科學的",作為一個理工科出身的人,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說法其實在當下確實也算不上偏激,比較普遍。尤其當下對於中醫是否科學的探討更是成為各種平臺大家爭論、甚至抬槓的標準話題,總是勢均力敵,誰也說服不了誰。但是必須承認,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個例外,其中背後的科學依據,比現代西方科學曆法還科學。
今天恰逢春分,我們就講講春分。
春分,是春季一、二、三月,共計九十天的中分點。也就是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前後(公曆大約為3月20-21日期間),這一天太陽位於黃經0°()時。所以春分這一天,太陽正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完全平等享受地球的恩賜,但是南北半球的季節取向恰恰相反,我們在北半球,是春分;那麼對於南半球的澳洲、紐西蘭等國來說,恰恰就是秋分。所以這簡簡單單的"春分"雖然不像 "春節"那樣隆重,但他卻不是只有我們中國人自己一家玩,這也算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科學接軌最好的方面吧?
比如,在伊朗北部地區,當地民眾習慣於過納烏魯茲節,也就是波斯新年(的音譯),意思就是新的一天,至今幾千多年的歷史,所以說,春分也是古老民族波斯人的傳統節日。而且,包括俄羅斯高加索等不少地區的人都過該節的傳統。聯合國教科組織在2009年確認納烏魯茲節為國際節日,定為每年3月21日。

2016年十一月底,我國的二十四節氣正式被收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受到國際承認。
在古代中國,春分屬於國家節日,經常舉辦祭祀慶典,中國古代皇帝都有春天祭日的傳統。孫武子說:"兵者國之大事也",只講了國家武備的重要。《左傳》記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可見祭祀與武備是一個級別的大事,乃國家鳥之雙翼。祭祀作為中國古代五禮(也叫吉禮,也就是祭祀,與兇禮、軍禮、賓禮、嘉禮,合稱五禮。)之首,關乎國家的政治、文化制度。

歷代帝王都喜歡通過一系列隆重、莊嚴的儀式,達成向天匯報的"天人溝通",以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周禮天子就有日壇祭日的說法。《尚書》等文獻就有關於周公建洛邑的記載,近年來有報導說,在洛陽河南科技大學林業職業學院發現一處西周時期的祭祀遺址,可證明西周時洛陽就有祭祀活動。
《禮記》說:"祭日於壇"。孔子31代孫唐代孔穎達做疏解釋說稱:"謂春分也"。到了清代雍正年間潘榮陛著《帝京歲時紀勝》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說得很清楚,祭日應該是是皇帝的獨有權利,皇帝不說自己是天的兒子嗎?(我小時候就想不通,老皇帝已經是天的兒子了,現在的皇帝怎麼也是天的孫子吧?)那麼祭天就是兒子向他老子匯報,老百姓當然不能擅自也來個祭天,皇帝在典禮之前,會命令相關部門計算好準確時辰(這屬於天文學的範疇了)、安排好組織實施各類配套措施等,正常情況,皇帝必須參加祭天活動。而每到皇帝祭天,老百姓就給安排一些配套的演出,據說我們現在流行的孩子放風箏,就是春分祭天活動演化而來,讓風箏飛得高高的,這樣便於向"天"溝通匯報。就有點類似於現在國慶閱兵時,孩子們拿個氣球走過天安門一個道理。清代後期詩人高鼎所做《村居》,成為描寫放風箏最有名的詩句: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祭日時機已經說清楚了,但是地點呢?北京朝陽門外東南日壇路東的日壇應該屬於專屬祭日的地方,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具體時間定在春分的卯時,即上午5時至上午7時,正是太陽升起的時間。

2011年3月21日春分,中斷160餘年的日壇祭日典儀在京恢復
春分的特定意義不是我們人為賦予的,諸如國慶、五一等,而是因為這一天太陽和地球的運動關系所致。這一天太陽直射赤道,所以造成晝夜平分,陰陽各半。所以非常符合現在河南話表揚人的那個說法:"中"。《中庸》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就是說人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時是中,表現出來但有所節制就是和,中是天地萬物的根本,也就是保持平衡,不走極端路線。對於一個人是這樣,對於國家也一樣,這就是春分帶給我們的思考和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