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日期為什麼總不一樣?

2020-11-24 泡泡網

春分日期為什麼總不一樣?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首,語意即春季的一半。這一天白天和黑夜等長,均為12小時。從天文學上看,春分是指太陽從天球(注1)的南方向北方移動過程中,行進到天球赤道和黃道的交點之處。而春分點就是太陽直射到地球赤道的那一刻。作為天球計量、計算、定位的基本理論之一,春分點對於天文學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各國人民很早就認識到春分的重要性。古巴比倫人通過仔細觀測,把天空中的白羊座-β星所在的區域命名為白羊座,以此類推命名了金牛座、雙子座等。這就是十二星座的來歷。古巴比倫曆法以此為依據,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白羊座作為春分的標記,即為一年之始。

APP觀察的白羊座星圖。(源於網絡)

但是,由於太陽、月亮、行星引力影響等原因,地球的地軸一直在進行緩慢的周期運動,從而使天球上的節氣點也在不斷地「漂移」。比如,公元前6000多年,蘇美爾人發現春分點位於金牛座α星;但公元前2000多年,古巴比倫人則發現春分點已「漂」到白羊座-β星。

換種更直白的說法,每年春分的固定時間,在地球上的固定地點仔細觀察太陽,會發現太陽不是在同一位置。這種現象叫「歲差」,是由我國西晉一位官N代學者命名並算出較精確值的。他一生淡泊名利,長年孤守觀星樓,終於「揪」住了漂移的冬至點和春分點,並進而推算出歲差的數值。

春分點星座變化的示圖。(源於網絡)

不喜當官的官N代

東晉成帝鹹和年間的某個黃昏,天空已現點點繁星。在會稽郡餘姚(今浙江省內)城外的觀星樓上,一位寬袍大袖、頭髮微白的學者,靜靜地觀察著星空,並不時在身邊的星圖上作記號。

他一直在找一組星宿,即位於東壁九度(注2)的壁宿。按他的推理,壁宿是冬至日的標誌星宿,只要找到它們,就表示冬至已到。為此,他入了迷,也不知找了多少年。

壁宿示意圖。(來源於網絡)

這樣做,緣於他的出身和愛好。

他叫虞喜,出身餘姚望族,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地道的「官N代」。與其它望族不同的是,虞氏族人自三國起就對天文曆法頗感興趣。虞喜的曾祖虞翻,是三國吳大帝孫權的重臣,政務之餘編有《易律歷》;翻第六子虞聳,官至西晉河間太守,著有《穹天論》一書。

或許受家族影響,虞喜自小博古好學,比同齡孩子早熟且有思想。他年輕時致力於天文曆法研究,由於在《安天論》一書中反對天圓地方的「蓋天說」而聲名鵲起。

出身名門,學富五車,在封建社會按說應該身居廟堂,鼎食鐘鳴。

虞喜對這一切無動於衷。更有甚者,他對朝廷伸來的橄欖枝也避之不及:會稽太守諸葛恢聘其當功曹(相當於郡守的助手),他拒絕了;朝廷一再徵辟他為博士等,他不置與否……

「不營世務,耽學高尚,操擬古人。」屢請不至,開明的皇帝乾脆下個詔書,表揚虞喜淡泊名利,品行高尚,並特許他專心搞學問。

於是,虞喜利用家族之財,在餘姚城外建了一座觀星臺,吃住都在裡面。

從此,他便用肉眼在星空中尋找東壁九度的壁宿。

因為,只有找到那組星宿,才能證明從古至今冬至的標識星宿(即冬至點)一直在西退。換言之,冬至日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斷前移。由此確定,其它節氣日也像冬至日一樣前移。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春分,因為古代有文化的人都知道,春分對一年四季劃分、對科學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果對此事不加重視,若干年後,人們便不能能用某個星宿來判斷冬至或春分是否到來,進而無法劃分四季,影響農業生產。

這是怎麼回事?難道二十四節氣的標誌星宿真會變?

受歲差影響節氣點的漂移示意圖。(源於網絡)

命名歲差復算值

關於農曆節氣的標誌星宿會不會變的問題,晉朝之前的天文學家已有關注。

研讀古籍時,虞喜發現對前人對冬至日的標誌星宿記錄有所不同。《尚書▪堯典》所載「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意思是如果太陽落山後看到昴宿(注3)出現在中天,那表示冬至到了(東周以前把冬至叫叫日短,春秋時始出現「冬至」名字)。後來,他在《史記》、《春秋》等古籍中發現,隨著朝代的變遷,人們發現冬至的標誌星宿變為胃宿、婁宿、奎宿等星宿。

「難道是古人記錯了?」虞喜腦海閃出一個念頭,但隨即否定了,「每次記的星宿都不一樣,似乎這裡面有什麼規律。」

於是他大膽推測,由於某些原因,冬至的標誌星宿在不斷西退。細心的他按古籍所載,把天空中這些星宿的所在位置連起來,隱隱發覺是一條自東向西的弧線。

認為此事非常重要的虞喜經過精密推算,確定最近若干年冬至日的標誌星宿是壁宿。只有找到壁宿,才能確定冬至到了。當然,找壁宿的同時,他也沒忘記尋找標識春分、夏至和秋分的星宿。

在沒有天文望遠鏡,沒有宇宙飛船的年代,用肉眼觀察星空,並非怪事。漢朝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劉宋時編制《大明曆》的祖衝之等人都觀察過。不過像虞喜一樣一看就是幾十年,還真是罕見!

天道酬勤。公元330年冬至日的黃昏,49歲的虞喜終於在中天發現了若明若暗的壁宿!

壁宿星示意圖。(網絡圖)

理論加實踐出真知。結合觀察記錄,虞喜聯繫古籍的記錄得出一個結論:「堯時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餘年,乃東壁中,則知每歲漸差之所至。」(《宋史·律曆志》)很顯然,從上古開始,由於冬至的標誌星宿發生變化,所以每歲的冬至都有極細微的差別。

後人根據此話,將太陽兩次回到冬至點的周期(即回歸年)比地球圍繞太陽繞一圈的周期(即恆星年)差一小段的現象命名為歲差。

冬至點有歲差,春分點自然也有。只有找到歲差數值並運用到新曆法中,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於是,虞喜在觀星樓裡沒日沒夜地計算歲差數值。不知過了多久,他終於算出了結果。

虞喜最終是這樣算的:從上古堯帝到東晉,約二千七百年;從昴宿到東壁九度,西移共五十多度。由此相除,歲差值為五十多年西移一度。(目前科學所測為七十一年八個月西移一度)

虞喜發現歲差並計算數值,可謂中國天文學史上的大事。雖然他發現歲差比古希臘最偉大的天文學家依巴谷(注4)發現歲差晚了兩百年,但他比依巴谷所提「每百年差一度」的數值更加精確。因此,後世科學家認為他的成就可以與祖衝之精確計算圓周率相媲美。

依巴谷畫像。(網絡圖)

不是後記的後記

好事多磨。虞喜窮其一生提出的歲差說,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備受冷落。南北朝科學家祖衝之雖然把歲差數值作為常量應用到《大明曆》的編制中,但此曆法受頑固派阻擾,「歲差說」也少受關注。另一方面,晉朝過後是戰亂的南北朝和短暫的隋朝,這段時間沒人修晉朝史書。唐朝初年朝廷修《晉書》時,任命天文學家李淳風撰寫天文、曆法模塊。李淳風根本不相信有歲差存在,所以在虞喜的傳記中不提歲差字樣。

歷史是公允的。繼祖衝之之後,隋代劉焯編撰《皇極曆》、元朝郭守敬編撰《授時曆》,曾多次演算歲差值,使其日趨精確。而唐代李淳風死後,朝廷組織了幾次關於歲差的辯論會,「歲差說」深入人心,為後世天文學家所接受。

而在歐洲,制歷家們沿用著依巴谷「每百年差一度」的歲差數值,長達一千年。

時至今日,隨著科學的發達,人們用更簡潔、直觀的語句來解釋歲差,即回歸年比恆星年短的現象。回歸年是指太陽兩次回到春分點所用的時間;恆星年是指地球繞太陽一周實際時間。現代科學家給歲差及相關理論作了如下描述:地球歲差是地軸緩慢的周期運動引起的,其周期約25800年;一個歲差周期,地軸將繞出一個圓錐形軌道;歲差方向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方向相反,自東向西。

值得一提的是,西洋科學家把歲差周期稱為柏拉圖年,而佔星學家給它還取了個名字,叫大年。

大年?春節?普通國人眼中,大年不就十幾天嗎?可是在不少天文學家或佔星學家眼裡,大年約有25800年。我們想不到,一生淡泊名利,只為找到節氣西退原因的官N代學者虞喜生前更不會想到!

歲差周期,地軸旋轉出圓錐形軌道。(網絡圖)

【備註】

1、 天球,為了便於研究的天體位置和運動規律,天文學家把宇宙想像成一個旋轉的球,即為天球。理論上,天球的半徑無限大,與地球同心。與地球相對應,它有天赤道,天極。

2、 東壁,中國古代神話所稱的二十八星宿中有一宿叫壁宿,主星有兩顆,分別叫東壁、西壁。兩壁四星即著名的飛馬座四邊形。

3、 昴宿,中國古代神話中二十八星宿之一。西宮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顆星組成,又稱旄頭。又叫昴日雞,《西遊記》中的昴日星官即指此星宿。希臘神話稱其為「七姐妹」。

4、 依巴谷(約公元前190年-公元前125年),又譯作喜帕恰斯,古希臘最偉大的天文學家。他編制出1022顆恆星的位置一覽表,首次以「星等」來區分星星,並發現了歲差現象。他視力非常好,第一個發現巨蟹座的M44蜂巢星團。

相關焦點

  • 正月初一是春節,八月十五是中秋節,為啥清明節的日期不固定?
    在我們的習慣認識中,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八月十五是中秋節,為啥清明節的日期不固定呢?(清明節)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並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但是,清明節的日期不固定,大多集中在每年陽曆4月5日左右,上差下差不超過2天。
  • 春分日春分點指的是什麼?春分太陽直射在哪裡?
    春分日指的是什麼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一般在每年3月21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在時間周期上是指太陽位於黃經 0°和15°之間的位置,大約是3月20日至4月5日之間。但在實務上通常特指太陽真正位於黃經0°的那天:3月20日或3月21日。
  • 春分是幾月幾日 春分日是什麼時候
    一到三月,距離春分也就不遠了。那麼今年的春分在什麼時候呢?這個時候各地都會進行哪些活動呢?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二月十五日前後(目前格里曆為3月20~22日期間)交節,這時太陽到達視黃經0°。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
  • 定好鬧鐘,明天中午春分!這一天的太陽是從正東升起,正西落下嗎
    要想了解春分時太陽是不是從正東升起和正西落下,你不得不考慮到地球在太空中的實時位置。 首先想想為什麼太陽穿過天空的路徑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這是因為我們的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其繞日運行的軌道是傾斜的。季節的變化是地球自轉軸偏離黃道(地球軌道面)23.5度的結果。
  • 和煦春風話「春分」
    但春分卻是個特別的字眼。關於春分的記憶讓我的記憶一下子回到童年,我小時候一直以為二十四節氣的"春分"就是"春風", 因為我們老家話是區分不了前後鼻音的,也就是說"分"讀起來就是"風"。而且這個季節正好到了颳風的季節,所以叫"春風"也對,但內蒙古的春風可不是書本裡說的"吹面不寒"、楊柳依依的"溫柔"風,經常是飛沙走石"劈頭蓋臉"的"粗野"風。
  • 春分是幾月幾日?是什麼意思?春分節氣的特點簡介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分節氣期間,我國各地幾乎晝夜平分,白天和夜晚的時間等同,這是因為春分期間太陽直射在地球赤道的緣故,那麼2020年春分是幾月幾日呢?接下去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吧。
  • 春分豎蛋是什麼意思怎麼豎 春分豎蛋習俗玩法技巧科學原理
    》》為什麼有春分三候的說法  》》春分節氣的來歷由來及傳統習俗春分豎蛋怎麼豎  「豎蛋」遊戲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
  • 為啥清明節的日期會「前後跑」?
    「清明節不都是4月5日嗎?怎麼今年提前了一天?」氣象專家稱,清明作為一個節氣,並不固定在某一天,而是跟地球公轉有關。清明一般會出現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中的一天。為什麼清明節的日期會「前後跑」?北京市氣象局高級工程師張明英介紹,清明節是惟一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日子,它的日期不是按照時間,而是按照太陽黃經來進行計算的。張明英解釋,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約365天,地球的公轉運行線路就稱為黃道。
  • 春分日為什麼要豎蛋,原來還有這含義
    說來也奇怪,人們總能說出它的「頭」和「尾」。因為它有一端比較尖,而另一端又比較圓。不過雞蛋並非不倒翁,要立起來有難度,即便立起來了,也很容易倒掉。豎蛋中國有個古老的說法,就是「春分日豎蛋」。中國人在春分日這天玩豎蛋遊戲,已經有千年的歷史了。「豎蛋」還要挑日子?春分日為什麼要豎蛋?
  • 2019朋友圈關於春分的唯美句子,描寫春分的優美句子精選!
    馬上就要迎來春分節氣了,春分節氣是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大家很喜歡的一個節氣。下面來看看2019朋友圈關於春分的唯美句子,描寫春分的優美句子精選!4、春色迷人入雙眼,春意盎然悅心間,春雨淅瀝浪漫下,春光明媚百花開,春潮洋溢溫馨露,春心蕩漾樂逍遙,春分時節送祝福,春風得意送給你。春分節氣,祝你快樂!5、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月日前後,太陽到黃經度時交節,春分的農曆日期不固定。這天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
  • 春分豎蛋的原理科學依據是什麼?春分立蛋的意義寓意
    春分豎蛋的起源  春分「節氣在古老的傳說中,春分這天最容易把雞蛋立起來。據史料記載,」春分「立蛋的傳統起源於4000年前的中國,當時是為了慶祝春天的來臨。」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一直流傳到現在。這一天,我國很多地方都會舉行立蛋比賽。
  • 今日春分丨春分至,萬物生,正是一年好時光
    ●立豎蛋  春分這一天,很多人都會去做「豎蛋」試驗: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是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  春分這一天為什麼雞蛋容易豎起來?
  • 春分豎雞蛋是科學嗎?這裡面有科學和「偽科學」!
    「春分豎雞蛋」是一個全球人都喜歡玩遊戲的。豎雞蛋的遊戲當然很有趣,尤其是孩子們經過多次嘗試,小心翼翼地把雞蛋豎起來,會獲得熱烈的掌聲和極大的滿足感。所以只是一個遊戲罷了,而且借春分這個日子玩吧。就跟過節一樣。
  • 春分至、燕子歸!俗語「燕子進家,紫氣東來!」有道理沒?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天氣漸漸變暖,我們就迎來了春分時節。春分,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春分正當春季(立春至立夏)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而在春分就有不少農村的俗語。 「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一種說法是春分以後一天天變暖了,人的身體也漸漸舒展開來,就如同每天都在長高一樣。
  • 春分的古詩詞古代描寫春分的經典詩句 關於春分的詩詞和諺語
    春分是一年四季中陰陽平衡、晝夜均等、寒溫各半的時期,所謂"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每年公曆大約為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春分的古詩詞,希望對你有幫助。海峽都市報記者 陳昕穎 包華 孔瑜 圖  《春分》長卿  日月陽陰兩均天,玄鳥不辭桃花寒。
  • 春分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春分的寓意及內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春分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春分的寓意及內涵 春分晝夜無長短,日月陰陽兩均天.今日春分,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第一個是立春,然後是雨水和驚蟄.在氣候學上,立春標著著一年四季之首春天的正式到來.天氣轉暖,氣溫升高,空中水氣不再凝雪,是為雨水;隨著氣溫的   原標題:春分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春分的寓意及內涵     「春分晝夜無長短,日月陰陽兩均天.」今日春分,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第一個是立春,然後是雨水和驚蟄.
  • 春分日,蘇東坡一首春分詩,暗喻諷刺,寫盡世事難料
    春分,是春季第四個節氣。春分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此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北移一直到夏至日,北半球各地開始晝長夜短。春分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日中」「日夜分」。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商周時期,春分是一年中重要的節日,這一天官方會舉辦祭祀慶典,普通老百姓不能擅自祭祀。
  • 春分的天文意義與人文意義
    實際上,一個太陽回歸年,只有春分秋分這兩天是日出正東方。其餘時間,日出循環在東南、東北兩隅之間。站在現代天文學立場上看,太陽直射於南回歸線,冬至;太陽直射於北回歸線,夏至;太陽回歸兩次直射於赤道,春分秋分。  春分的根源在太陽,這是春分的天文意義。
  • 春分版「臥佛含丹」直播來啦!
    一年兩度的見證時刻又來啦(每年春分後,秋分前)。相約星湖,期待「臥佛含丹」有時候並不一定要親臨現場,科技時代突破限制,開啟無限可能性,通過直播,足不出戶就能實時領略星湖美景。3月20日起,星湖美美將開展見證春分「臥佛含丹」網絡直播,屆時大家可以在家「雲旅遊」靜待奇觀。圖:聶偉健怎麼看呢?
  • 仲春時節話春分!
    晝夜均指白天和夜晚的時間一樣長,寒暑平是指天氣不冷不熱,這樣的日子有兩個,除了春分就是秋分,只不過春分過後陰消陽長,秋分過後陽消陰長。過去有那麼一副對聯講「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晝夜不長不短,三年一閏五年再閏乃陰陽無差無錯」,說得挺到位。所以古人把春分和秋分稱為「日中」,晉代杜預注《左傳·莊公二十九年》時說「日中,春、秋分也」,唐代孔穎達解釋說「中者,謂日之長短與夜中分,故春秋二節謂之春分、秋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