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春季第四個節氣。春分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此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北移一直到夏至日,北半球各地開始晝長夜短。春分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日中」「日夜分」。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商周時期,春分是一年中重要的節日,這一天官方會舉辦祭祀慶典,普通老百姓不能擅自祭祀。

春分日是踏青賞春的開始,這一天可以放風箏,在風箏上寫上祝福語,希望天上的神靈看到,保佑一年好運。特別是參加科舉的士子,最喜歡這一天放風箏,寓意高飛高中。此外還有飲春酒,吃野菜,頭上簪花等民間習俗。
與今天我們這樣陽光明媚的春分日不同,一千年前的一個春分日,卻是大雪紛飛,作者感懷於事,寫就了這首《癸丑春分後雪》:
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李不勝威。應慚落地梅花識,卻作漫天柳絮飛。不分東君專節物,故將新巧發陰機。從今造物尤難料,更暖須留御臘衣。
春分時節下大雪,真是罕見。桃花李花這種喜歡享受暖陽花,自然經不住一場寒流的折磨。風吹落桃李花,落地相遇了那早已落地的梅花,自覺慚愧。梅花經歷了冬天的摧殘,依然傲骨猶存,而這些柔弱的花兒,卻輸給了一次飛雪的欺凌。也不怨這桃花李花,因為萬物各有時令,萬物各有特點。只怨那東主之神不按常規做事,使用陰謀詭計摧折那盛開的花兒。可見上天造物主也陰晴難料,變幻無常,我們這些普通人只能早一些防範多加留意,穿上那抵禦寒冬的棉衣。

詩的作者20歲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高中,本應該摘得狀元頭籌的他,因考官歐陽修的避嫌錯舉,拿了第二名。他就是影響後世的蘇東坡。「烏臺詩案」前的他,仕途一路順暢,曾任職杭州通判(相當於副市長,管理監察、交通運輸、農業水利和刑事訴訟的官職),密州、徐州、湖州、潁州知州(主管一個市軍務民政大權)等職位

當時的大宋朝,正在進行一場以強國強軍為目標的變法運動,史稱「王安石變法」。這場變法是典型的君子高哲領導,卻由小人奸臣實施。王安石手下這群「豬一樣的隊友」,藉助變法之名,趁勢鑽營苟且,排除異己,擴張自己的勢力,弄得整個大宋朝人人自危,雞犬不寧。蘇軾看清朝廷內部實質,主動申請外調,到地方為百姓做實事,於是他來到了杭州。這首《癸丑春分後雪》就是作者擔任杭州通判時所作。當1089年蘇軾再度調任杭州時,修築了今天的蘇堤和著名的三潭印月建築(一元紙幣背後風景)。

這首詩,看似平淡無奇,只寫了一場倒春寒的自然現象,勸人們多穿衣服。實際上,作者微言大義,把萬分感慨集於筆端。作者在詩中暗喻大宋皇帝不明實情,對於新舊兩派態度變幻無常,諷刺變法改革派的奸佞小人做法,提醒當世人多加小心防範。作者雖然心有防範,但也沒有料到幾年後差點兒死於這群奸佞小人之手,更沒想到他曾經最反對的王安石也挺身而出,為他開脫。
「從今造物尤難料,更暖須留御臘衣」,雖晴雨難測,世事難料,願在這風波浪濤中,像蘇軾一樣,堅守自我,堅守自己的善良和正直,無畏孰強孰弱,發揮自己的價值,做一個對社會和他人有用的人。
一首詩寫盡滿目春殘,卻因這一句「落花」名揚千古
四首詩詞,人生四個階段,你在哪一個
《古詩歌賞析》第四講——分題材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