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的這些諷刺詩,或明指或暗喻意味深長

2020-12-03 攝影拾遺

詩詞中有一類諷刺詩,通常是以嘲諷的手法,描寫生活中消極、反動的事物,或明指、或暗喻,能強烈地反映現實生活,具有意味深長的意義。

比如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在《國風·鄘風》篇章中有一首詩,名為《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這就是一首諷刺詩,表面上是在描寫老鼠,實際上則是暗喻當時的統治者用虛偽的禮節以欺騙人民,人民深惡痛絕,比之為鼠,給予辛辣的諷刺,被後人認為是《詩經》中罵人最直接、最解恨的一首詩。

在五代十國時期,有一位花蕊夫人,不僅容貌美麗,還能詩善賦,她也曾作有一首諷刺詩,名為《述國亡詩》: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她得幸於後蜀主孟昶,拜貴妃,後來孟蜀亡國後,被擄入宋,宋太祖久聞其詩名,召她陳詩,她便作了這首詩。原來後蜀君臣極為奢侈,荒淫誤國,宋軍壓境時,孟昶一籌莫展,屈辱投降。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也有一首諷刺魯地儒生的詩,叫《嘲魯儒》:

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足著遠遊履,首戴方山巾。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這首詩大概作於公元727年,李白寓居東魯(今山東一帶)之時,魯地有儒者雖然皓首窮經,卻死守章句,不懂經邦治國之策。李白自視有「經濟之才」、「王霸大略」,或曾受到某「魯儒」的輕視和嘲笑,故作此詩反譏之。

同樣生於唐代的邊塞詩人王昌齡,寫有一首《出塞》詩,也是首以古喻今的諷刺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之所以寫了很多的邊塞詩,是因為他生活的時代,當時的唐朝常與周邊的外族在邊境上交戰。為了鞏固邊防,朝廷不斷從內地徵調士兵,趕赴邊境作戰。但是,戰事卻曠日持久,唐軍常屢戰不利;詩人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朝廷用人不當,主將無能。如果主將是如漢代的龍城飛將衛青或飛將軍李廣這樣的軍事人才,那戰事絕不會是如今這樣的局面。

唐代有一位詩人叫羅隱,他有一首詠西施的詩名為《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因為歷來很多詠西施的作品都把亡吳的根由歸之於女色,為封建統治者開脫,說什麼「紅顏禍水」的謬論。而羅隱是位頭腦很清醒的人,他對家國興亡的原因有著清醒的認識,豈能將罪責全推到一個弱女子身上?一句「吳人何苦怨西施」既是勸解,更含嘲諷之意味。

北宋時期有一位叫張俞的詩人,有一首諷刺意味強烈的五言絕句,名叫《蠶婦》: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這是一首言簡意賅的諷喻詩,詩人借養蠶婦女的所見所感,把養蠶人衣不蔽體,不養蠶人卻穿著滿身綢緞加以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遭到剝削掠奪的不合理現象,表達了詩人對養蠶農婦的同情。

唐代詩人杜牧有首很著名的詩叫《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杜牧所處的時代,唐王朝已千瘡百孔,而他對政治也頗為關心,他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的擁兵自固,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當他有一次來到還是一片繁華的秦淮河上,聽到酒家歌女演唱《後庭花》曲,便感慨萬千,寫下這首詩。詩人的本意是借陳後主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史實,諷刺晚唐那般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

唐代詩人李紳有首《憫農二首·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言簡意賅讀後卻令人印象深刻,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但是勞苦的農民卻仍然要餓死。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這麼強烈的對比下,詩人所要諷喻的是當時社會存在的矛盾。

相關焦點

  • 春分日,蘇東坡一首春分詩,暗喻諷刺,寫盡世事難料
    春分春分日是踏青賞春的開始,這一天可以放風箏,在風箏上寫上祝福語,希望天上的神靈看到,保佑一年好運。梅花經歷了冬天的摧殘,依然傲骨猶存,而這些柔弱的花兒,卻輸給了一次飛雪的欺凌。也不怨這桃花李花,因為萬物各有時令,萬物各有特點。只怨那東主之神不按常規做事,使用陰謀詭計摧折那盛開的花兒。可見上天造物主也陰晴難料,變幻無常,我們這些普通人只能早一些防範多加留意,穿上那抵禦寒冬的棉衣。
  • 魯迅學李商隱寫無題,一開篇就令人驚豔,整首詩還充滿了諷刺意味
    我們現在讀到魯迅的詩歌,大多都沒有在生前發表,只不過是寫在日記裡,而且他的詩歌也是盡得古人真傳,以他的無題為例,那就是吸收了唐朝詩人的表現手法,特別是晚唐詩人李商隱,一首經典的《無題二首.大江日夜向東流》,更是膾炙人口,寫得同樣很深刻,字裡行間也是充滿了諷刺。大江日夜向東流,聚義群雄又遠遊。
  • 羅隱很具有諷刺意味的一首詩,寫盡了人性的醜陋,通篇寫得很深刻
    晚唐詩壇同樣人才濟濟,這一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詩人是杜牧、李商隱、羅隱、許渾、溫庭筠、韋莊等人,他們的作品別出新意,風格多樣;而且他們對於現實的描寫也更加深刻,這些詩人的作品中都有著諷刺意味,譬如李商隱的《賈生》,裡面有這樣的詩句: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 王安石很具有諷刺意味的一首詩,通篇寥寥數語,但是寫得很深刻!
    ,這在他很多的詩歌中就有體現,譬如這首《賈生》,那就充滿了諷刺意味。可能提起這首詩,人們會立馬想到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賈生》,這首詩也是充滿了諷刺。兩首詩其實是不同的風格,但是那種諷刺意味是一樣,寫得也是很深刻,讀來令人感慨萬千,對於任何一個有才華的人來說,他們有的時候其實是沒有任何的用武之地。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
  • 古籍中昭王時期的奇妙暗喻,既寫了天子的衰,還提到了佛祖的生
    但是,筆者還想再多逗留一刻,不是因為昭王的偉大,而是因為古人記錄昭王時代的暗喻手法實在過於奇妙,讓在下不得不一吐為快,給大家也感受一下。別看這段時期時間不長,但天上、地下、動物、植物各種能拿來暗喻的事物和現象都被他們搬了出來。並且,這些暗喻當中除了有預示著昭王衰亡的記錄,竟然還有關於佛祖誕生的消息,這聯想能力簡直是令人佩服的五體投地。那麼,接下來大家就趕緊隨筆者去看一看那些奇妙的暗喻吧。
  • 近代牛人高考數學0分,語文只寫28字被錄取,寫首詩年年入選課本
    這還不算什麼,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在高考時語文只寫了28個字就被錄取了。其實臧克家的家境還算不錯,在8、9歲時就在家裡上起了私塾,不過14歲才考入縣裡的高等小學(相當於現在的初中),26歲才參加高考。由於臧克家從小念的私塾學的知識多是古文,所以他對數學一竅不通,高考的數學成績還是0分。
  • 一首寫人的經典詩句,無一字寫人,卻處處都在寫人
    這是樂府詩的經典之作,入選語文課本,經過歷朝歷代的傳頌,已成經典詩篇。樂府詩最為顯著鮮明的特點便是語言樸素、押韻靈活,常常使用排偶句,使得語段更為清新自然,此外,使用獨白或對話的方式也是樂府詩的一大不可缺少的特色。
  • 古人講「五樹不進宅,一家樂開懷」,五樹指哪些?有何深意?
    除了這些花草可以帶來美感以外,人們還經常賦予這些花草樹木特定的含義,警示人們學習它們的品質。古人常把這些花草等寫進詩歌中,抒發情義。比如生活中常見的梅蘭竹菊都代表著美好的含義,梅代表不畏嚴寒,蘭花代表高潔,竹子代表清廉,菊花代表淡然,不追名逐利。
  • 人物命運的巧妙暗喻——《紅樓夢》詠菊詩賞析
    題目編排序列,憑作詩者挑選。限用七律,不限韻腳。詩作皆署「雅號」,即:「蘅蕪君」(寶釵)、「怡紅公子」(寶玉)、「枕霞舊友」(湘雲)、「瀟湘妃子」(黛玉)、「蕉下客」(探春)。十二首詩成後,李紈給這些詩排了名次,眾人也對一些警句彼此稱揚。這些可供我們欣賞時參考。《紅樓夢》第三十八回寫道:眾人看一首,贊一首,彼此稱揚不已。李紈笑道:「等我從公評來。
  • 劉伯溫冷門的一首詩,看似普通的描寫雪,實則充滿了諷刺
    不過在古代,雪確實很多文人墨客都非常喜歡使用的意象,很多詩人在看到雪之後,往往就會詩興大發,寫出許多優美或有趣的詩句。縱觀古代的諸多詩文,我們不難發現,其實絕大多數的詩人都是寫雪的,他們把雪也描繪得極為唯美浪漫。不過在這些詩文中,有一首卻是比較另類的,那就是明朝劉伯溫所寫的一首詩,詩的名字叫做《北風行》。
  • 他把他睡的懶覺寫進了一首詩,這首詩又被寫進教科書
    原文標題:他把他睡的懶覺寫進了一首詩,這首詩又被寫進教科書,每個小學生都要背誦!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問一文,ID:dainikaiw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這是一個唐朝的大詩人,這個人很會寫詩,會寫到什麼程度呢?睡個懶覺他都能給你整出一首詩,而且這首詩還被寫進了語文課本!
  • 這六首詩,表達了古人對薔薇花的喜愛
    這些藤蔓上面開著一朵朵絢麗的花,點綴得就像石崇家的五十裡錦步障一樣,就是狂風暴雨打來,也全然沒有收起的感覺。詩人最後借寫薔薇花,對歷史人物還發了一番感慨。《重題薔薇》皮日休濃似猩猩初染素,輕如燕燕欲凌空。可憐細麗難勝日,照得深紅作淺紅。
  • 一生愛月的李白,為何從不寫中秋詩?《靜夜思》真的是寫中秋嗎?
    提到詠月詩,那千古之絕唱的《靜夜思》總是屢見不鮮的出現在讀者的口中。此首經典之作每到中秋佳節就會被眾人所吟誦,然,《靜夜思》真的是中秋詩嗎? 前不見古人之創 只恨時不逢生 古往今來,詠月大多和中秋節如影隨形,若是失去任何一方,一切都會顯得黯然失色。
  • 李白寫明月的9首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其中的唐代詩仙李白,絕對是寫明月詩最多也最好的詩人,為我們留下許多佳篇名句。一、《月下獨酌·其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月、酒、友是李白詩中最常見的元素,而且三者經常出現在一首詩中。
  • 用詞隱諱,實則前方高能,老夫少妻,讓蘇軾寫的意味深長
    可是非中華民族的後人,很難理解字面之後的意味深長。或唐詩,或宋詞,區區幾十個字,卻能講述不少故事,表達許多心情,這是其他文字很難達到的藝術高度。說起唐詩宋詞,不得不提豪放派詞人代表之一,蘇軾。大可指點江山,小可家長裡短蘇軾的詞幾乎佔了宋詞的半壁江山,他的詞以氣勢豪放著稱,多寫一些家國情懷的山河詞句,這與蘇軾自始至終的政治抱負有關。由於詞人蘇軾的性格,他寫了許多細枝末節的小事,雖是小事,卻絲毫不影響這些詞句依然成為傳世經典。
  • 紅樓夢裡三次寫中秋節的暗喻,你讀懂了嗎?
    在曹雪芹的筆下,我們看到古人如何生活,如何穿衣吃飯,如何言笑逢迎,如何禮數相接,如何思想感發,如何舉止行為。他們的喜悅,他們的悲傷,他們的情趣,他們的遭遇,他們的命運,他們的荷擔,他們的心靈……都可以在曹雪芹的筆下找到最真最美的寫照!自然,中華文化中的傳統節日也是被作者多次描寫,甚至成為很多情節特定的背景及隱喻。
  • 詩人少時被稱為神童,這首詩無一個蝶字,卻句句寫蝶
    下面介紹的詩人少時被稱為神童,這首詩無一個蝶字,卻句句寫蝶。詠素蝶詩南北朝:劉孝綽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共歸。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於是作者便寫了這首詩,以表示自己遭受多次沉浮後,依然對仕途抱有追求和渴望。這首詠蝶詩體物入微,描摹傳神,是一首難得的佳作。首聯就採用擬人手法,「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素蝶與群蜂共同盤旋在綠草中,忽而卻被飛雀衝散,便躲避在青薇之中。蕙,香草名,葉似草而稍瘦長;青薇,指嫩青的細葉。作者用了「繞、隱」二字,生動地展現出素蝶謹小慎微、又渴望自由的神態。
  • 吝嗇主人端來盤薄肉,兩才子一看各寫下首趣詩,讓人從頭笑到尾
    曾經,古詩對於古人是有各種意義的。如果這個角度上來分,古詩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入仕的文人們寫的各種應試詩,他們憑此封官加爵,平步青雲,這種詩看起來高明,其實讀起來味同嚼蠟,沒什麼意思。
  • 淺談唐寅題畫詩的藝術特徵
    這樣的時代發展背景下,應運而生唐寅題畫詩最大特點——嘲諷時弊。在這一點上,他的詩與文徵明相比更有個性和時代氣息,而文徵明作品中多描寫江南風景和文人生活,抒寫寧靜優雅的情懷。二者同是吳門畫派,卻為兩種不同的類型,這是文人在面對社會風氣新變時所做出的不同選擇。在當時上層權利壓榨的黑暗統治下,底層人民悲慘的生活狀況在他的繪畫與題畫詩中都有直接或間接的揭露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