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也是白話文第一人,他的文章寫得很深刻,還充滿了諷刺意味,尤其是他的雜文,那就像是一把匕首深深地扎進了敵人的身體裡;不過他除了雜文之外,成就最高的是散文和小說;一部《吶喊》和《彷徨》,讓我們見識到了他過人的才華。不過我個人卻是偏愛他的詩歌,作為一位文學家,魯迅也是有很多的詩作流傳於世。
我們現在讀到魯迅的詩歌,大多都沒有在生前發表,只不過是寫在日記裡,而且他的詩歌也是盡得古人真傳,以他的無題為例,那就是吸收了唐朝詩人的表現手法,特別是晚唐詩人李商隱,一首經典的《無題二首.大江日夜向東流》,更是膾炙人口,寫得同樣很深刻,字裡行間也是充滿了諷刺。
大江日夜向東流,聚義群雄又遠遊。
六代綺羅成舊夢,石頭城上月如鉤。
80後和90後那是讀著魯迅的文章長大,儘管現在他的作品在課本裡被刪除了許多,但是不得不說,他代表了一個時代,在那個時代裡,魯迅就是一個典型的憤青,用筆當武器,不停地在戰鬥。在這首《無題二首.大江日夜向東流》一詩中,他正是諷刺了當時的敵人,同時也把內心的憂愁,還有對於人生的感悟,全部寫進了作品中,從而使得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
魯迅的詩歌不如小說和散文出名,但是有一些作品,還是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又有所突破,這也正是他最偉大的一個地方。我們從這麼一首小詩中,其實是可以感受到魯迅的無奈,還有他骨子裡的悲痛之苦,僅僅是開篇的第一二句,那就寫得很深刻,也營造出了一種悽美之感,長江日夜向東流去,聚義的英雄又少了,同時他們又是去遠遊。
最後兩句更是直抒胸臆,諷刺意味也更加深刻,「六代綺羅成舊夢,石頭城上月如鉤。」,這兩句詩也是比較好理解,它大致的意思是;歷史上六朝古都早已成為了舊夢,石頭城上掛著如鉤的彎月,看到這樣的景象讓人傷感不已,但是人們又是無可奈何,這也正是我的悲傷,也是大家的悲傷。
魯迅的詩很有特色,也很有深意,那麼這首詩正是寫於1931年,由於當時的國民政府內鬥,這對於魯迅來說非常的痛苦,所以他在這首詩中,更是諷刺了當時的政府,另外也告訴了世人,一定要團結起來。但是當時的人們愚昧,又不團結,這些都使得魯迅悲痛不已,可是他又沒有辦法去改變,所以只好把這種悲痛之苦記錄在日記裡,寫進詩歌中去。
我們讀魯迅的詩一定是要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還有他創作時的心境,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理解他的作品,知道他所要表達的是什麼,要是僅僅從字面上去理解,那無異於盲人摸象。知道了那段歷史之後,再來讀魯迅的詩歌,一定是會有全新的認識,理解起來也會不一樣。
《無題二首.大江日夜向東流》這首詩其實看上去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每一句又是充滿了諷刺,最是能夠體現出他的個性,生活中的無奈,還有當時人們的愚昧,這些都讓人魯迅很痛苦,他像一位老大哥一樣拍著年輕人的肩膀,告訴了人們一定要起來戰鬥,不應該內鬥,要是這樣的話永遠都像是一盤散沙。在這首詩中,他即諷刺了當時的政府,當時又是告誡了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