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
唐朝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樊南生,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佔22首,數量位列第四。
和李白所處的盛唐時期不同,李商隱所處的晚唐為宦官把持朝政,朝堂之上黨派紛爭激烈,國力日衰,無數有志之士空有一身才華卻無用武之地,因而這一時期詩歌皆以隱晦迷離,難以紓解的愛情詩為主。李商隱的詩歌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夜雨寄北》是李商隱晚年的代表作,開篇第一句「君問歸期未有期」更是成為情人寄「相思」的佳句,被認為把相思之情刻畫的深入骨髓。「巴山」指縉雲山,今位於重慶嘉陵江一帶,詩中用來泛指巴蜀之地。
公元851年十一月,李商隱接受了西川(今四川一帶)節度使的邀請,赴四川任職。而李商隱的妻子王氏在他去四川之前就已經病逝。因而很多學者推測,這首詩很有可能是寫給友人的。 對於這首詩,可以翻譯如下:
你問我什麼時候可以歸來,我無法給你一個準確的日子;巴山的夜雨已經漲滿了整個池塘。到底何時我們才能一起在窗前徹夜長談,但現在的我只能對你說巴山的夜雨一直在下。
詩文第一句回復友人來信,第二句轉而描寫眼前實景。第三句表達心中所願,第四句又回歸的眼前景象上來。面對著綿綿不絕的陰雨,獨自一人深夜回信,頗顯其孤獨寂寞之情。雨不停地下,詩人的愁悶無法紓解,只能任由它在心中蔓延。
李商隱的妻子王氏雖早已離世,但並沒有更多的證據證明寄信人的身份,《夜雨寄北》中「北」正是家鄉的方向。也許這位友人確有其人,但也可能只是李商隱用來表達對家鄉和妻子的思念的「藉口」。
王氏是唐朝中後期將領王茂元之女。王茂元欣賞李商隱的才氣,便將愛女嫁給了李商隱。但李商隱的好友令狐楚和嶽父王茂元追隨不同派別,李商隱被迫捲入到「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之中,備受排擠。
李商隱仕途坎坷,前半生到處奔波,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均有妻子王氏照料。李商隱和王氏的感情深厚,王氏去世之後,李商隱很是歉疚,即使遠赴四川,也一直鬱鬱寡歡,其間開始研究佛學。「未經苦楚,不信神佛」。這樣看來,「君問歸期未有期」,不僅僅是指回歸京城的日子遙遙無期,還包含了和陰陽相隔的妻子無法相見的無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