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比李商隱大了41歲,算得上是一對忘年交了。白居易曾放言死後要當李商隱的兒子,可見兩人的關係曾有多好。論詩風,兩人其實是不具可比性的。白居易寫詩通俗易懂,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說的就是他的《長恨歌》小孩子都能聽得懂。而李商隱恰恰相反,他的詩朦朧絕美,《錦瑟》至今仍是詩壇最難懂的詩之一。
不過頗為心有靈犀的是,兩人都寫過一首無雨字的微雨詩。雖然到底是誰先寫不清楚,也不知道是否有借鑑的嫌疑,但這兩首詩都是五言絕句,而且都寫的是夜雨,算得上是一場微雨詩的對決了。讓我們先來看白居易的詩:
《微雨夜行》唐.白居易漠漠秋雲起,稍稍夜寒生。但覺衣裳溼,無點亦無聲。
白居易這首詩寫的是自己微雨中夜行的事,初讀雖不算驚豔,但卻令人百讀不厭。全詩語句清麗,意境幽然,是一首詠雨佳作。詩的前兩句連用兩組疊字,讓整首詩變得充滿節奏感。秋雲並不濃厚,只是淡淡的一點;天氣也並不太冷,只是透著一絲寒氣。看得出來這場秋雨並沒有影響詩人的心情,在夜雨中獨行的他內心似乎找到了「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感覺。
後兩句詩人開始細寫雨。因為雨不大,還達不到溼衣的效果,下起來也沒有任何聲音。因為這10個字的描述,讓這場雨充滿了禪意,這一句與杜甫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縱觀這首詩,詩人的情緒沒有直接道明,但一切景語皆有情,可謂相當高明了。
再來看李商隱的《微雨》:
《微雨》唐.李商隱初隨林靄動,稍共夜涼分。窗迥侵燈冷,庭虛近水聞。
與白居易的詩相比,李商隱的這首詩是屬於看一眼就驚豔的作品。詩人用虛實相結的手法,對微雨進行了多層次的描寫,將這場夜雨寫得十分傳神。
詩的前兩句寫微雨在林間時有時無的樣子,因為太小所以它就像空中的霧氣一樣浮動著,雖然不明顯但那一絲絲涼意還是讓人感覺到了它的存在。這10個字既有視覺又有感覺,言簡義豐,不得不說李商隱在遣詞上的功力是極強的。
後兩句更是妙筆。微雨雖在窗外,但涼意卻隔著窗都能感受得到,連那燭燈也似乎是冰涼的。人靠近窗戶,就能聽到空蕩蕩的院子裡傳來了淅淅瀝瀝的雨聲音。「窗迥侵燈冷」顯然只是詩人的錯覺,燈是不會冷的,只是詩人內心受到了夜雨的影響,這是一句虛寫。而「近水聞」則是寫實,通過聽覺感受微雨的真實存在。這兩句一虛一實,相得益彰。
通讀這兩首微雨詩,通篇都無一個「雨」字,但卻都寫出了微雨的神韻,都一樣經典。論遣詞,李商隱的詩顯然要更高明些;但論意境,白居易的詩則頗具禪意。大家覺得哪首詩寫得更好,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