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詩:惜牡丹花

2020-12-05 太平洋親子網

  《惜牡丹花》原文

  惆悵階前紅牡丹,

  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

  夜惜衰紅把火看。

  《惜牡丹花》賞析

  在群芳鬥豔的花季裡,被譽為國色天香的牡丹花總是姍姍開遲,待到牡丹佔斷春光的時候,一春花事已經將到盡期。歷代多愁善感的詩人,對於傷春惜花的題材總是百詠不厭。而白居易這首《惜牡丹花》卻在無數惜花詩中別具一格。人們向來在花落之後才知惜花,此詩一反常情,卻由鮮花盛開之時想到紅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鮮立意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

  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氣跌宕迴環,語意層層深入。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一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紅豔,都已歷歷分明。「惆悵」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開敗的錯覺,立即將讀者引入惜花的惆悵氣氛之中。第二句卻將語意一轉:「晚來唯有兩枝殘。」強調到晚來只有兩枝殘敗,讀者才知道滿院牡丹花還開得正盛。「唯有」、「兩枝」,語氣肯定,數字確切,足見詩人賞花之細心,只有將花枝都認真數過,才能得出這樣精確的結論,而唯其如此精細,才見出詩人惜花之情深。這兩句自然樸質,不加雕飾,僅用跌宕起伏的語氣造成一種寫意的效果,通過惜花的心理描繪表現詩人黃昏時分在花下流連忘返的情景,情篤而意深。

  既然滿院牡丹只有兩枝殘敗,似乎不必如此惆悵,然而一葉知秋,何況那還是兩枝。詩人從兩枝殘花看到了春將歸去的消息,他的擔心並非多餘。「明朝風起應吹盡」,語氣又是一轉,從想像中進一步寫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許未必起風,「應」字也說明這只是詩人的憂慮。但天有不測風雲,已經開到極盛的花朵隨時都會遭到風雨的摧殘。一旦風起,「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豔散隨風」,那種悽涼冷落實在使詩人情不能堪。但是詩人縱有萬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歸去的腳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來的風雨。古人說過:「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古詩十九首》)那麼,趁著花兒尚未被風吹盡,夜裡起來把火看花,也等於延長了花兒的生命。何況在搖曳的火光映照下,將要衰謝的牡丹越發紅得濃豔迷人,那種美麗而令人傷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領略不到的風味。全篇詩意幾經轉折,詩人憐花愛花的一片痴情已經抒發得淋漓盡致,至於花殘之後詩人的心情又會如何,讀者也就不難體味了。

  白居易此詩一出,引起後人爭相模仿,李商隱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在殘花萎紅中寄託人去筵空的傷感,比白居易的詩寫得更加穠麗含蓄,情調也更悽豔迷惘。而在豁達開朗的蘇軾筆下,與高燭相對的花兒則像濃妝豔抹的美女一樣嬌懶動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海棠》)惜花的惆悵已經消融在詩人優雅風趣的情致之中。這兩首詩歷來更為人們所稱道,但後人藝術上的成功是由於擷取了前人構思的精英,因此,當讀者陶醉在李商隱、蘇軾所創造的優美意境之中的時候,也不應當忘記白居易以燭光照亮了後人思路的功勞。

  《惜牡丹花》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著名唐代大詩人和文學家,與李白、杜甫齊名,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遷居河南新鄭。唐代宗大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號稱「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寫詩悼念他說:「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相關焦點

  • 「詩裡看花」以詩寄情,牡丹見證元稹、白居易的深摯友誼
    白居易也曾寫過西明寺牡丹花詩,可見白居易和元稹都曾到西明寺賞玩牡丹。元稹這首詩不是直接寫牡丹的外貌姿態,而是將牡丹放在了月色之下,描繪出了一種迷離的意境。「紫雲英」指的是牡丹花。詩歌大意是說在月光映照下,牡丹花好像是從光怪陸離的地上生長起來的,在明亮的風光中搖拂。天上明月中的仙女雖美,但與月光下的牡丹花相比,還是牡丹花更為光豔明媚。
  • 牡丹花只象徵富貴?其實它還有這些意義
    而唐宋時期的牡丹詩,也以其豐富的情感和生動地描摹而流傳後世。牡丹不再僅僅象徵富貴,在唐宋詩人的筆下,它漸漸包含了更加豐富的情感。(白居易《牡丹芳》)——這是寧靜之美。在詩人筆下,牡丹可以說是千姿百態,風情無限。
  • 從《池上》看白居易的「白話文」古詩
    白居易,唐朝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所以又稱白香山。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的國度,湧現出了無數的很著名的大詩人,最負盛名的當屬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三位大神了。而在這三大詩人中,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白居易了。
  • 劉禹錫的一首牡丹詩,短短4句,完美詮釋了什麼是「國色天香」
    古代詩人們喜歡鮮花,從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開始,詩人們就沒有停止過讚美鮮花。周敦頤喜歡蓮花,於是寫了一首《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王安石喜歡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作為「花中之王」,牡丹自古就備受人們的喜愛。
  •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西明寺牡丹花時憶元九》云:「前年題名處,今日看花來。一作芸香吏,三見牡丹開。……」又《同諸客攜酒早看櫻桃花》云:「三年閒悶在餘杭,曾為梅花醉幾場。……賞自初開直至落,歡因小飲便成狂。」因為愛花,白居易三訪牡丹花,睹花思憶友人,為尋桃花不惜攀登山寺,為盡賞梅花,醉飲成狂,都是他愛花的真情流露。
  • 帝裡詩坊:白居易筆下的洛陽城
    午橋莊剛剛建好的綠野堂,白居易和劉禹錫皆有賀詩。「綠野堂開佔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白居易的這首《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讓我見識了他誇人的功夫確實了得。「位極卻忘貴,功成欲愛閒。官名司管籥,心術去機關。」而劉禹錫在《奉和裴令公新成綠野堂即書》裡對裴度的誇讚,悄無聲息間也抒發了自己的胸臆。
  • 白居易死後,皇帝寫下一首詩悼念他,千古罕見
    然而,這些悼亡詞不是悼念妻子就是悼念故友,今天咱們來說一首特殊的悼亡詞,是皇帝為臣子、為詩人所作的悼亡詩。 他不僅僅是官員,更是唐朝著名詩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他的詩與元稹齊名,稱為「元白」,白居易詩歌主題大多反映當時的社會現狀,是詩聖杜甫之後唐朝又一現實主義詩人,他一生所作頗多,有《白氏長慶集》傳世。唐武宗會昌六年中秋節前一天,白居易在洛陽病逝,消息傳到長安之後,剛剛繼位近半年的唐宣宗聞訊之後十分傷心。
  • 白居易的一首趣詩,描寫了天真爛漫的孩子,令人讀後發笑
    富有童心的詩人很多,喜歡孩子的詩人也很多,而白居易就是一個十足的孩子迷。有一天,白居易來到了小池,看到有孩子,白居易心裡都樂開了花,詩興大發,妙筆一點,一幅頗有趣味的動感畫面緩緩展開了,於是他寫了一首趣味十足的詩。《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 白居易最經典的一首詩,一到下雪天你準會想到它
    《問劉十九》是詩人白居易最經典的詩作之一。此詩主要描寫白居易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傍晚,邀請朋友來喝酒,共敘家常的情景。語言極為親切樸素,輕鬆灑脫之間卻體現了朋友間真摯的友誼。歷來深受人們的推崇和喜愛,一到下雪天你準會想到它!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 這些來自白居易詩中的好名字,簡直是通俗中的藝術!
    在眾多著名詩人中,白居易的詩,雖然並不是那麼驚豔,但卻通俗易懂,給人一種簡單舒適感。並且,現在父母為自己的孩子起名,都喜歡引據經典,那麼,用白居易的詩起名,不僅能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而且還能與經典同行,讓孩子名字非同一般。
  • 白居易的這一首詩,初讀時覺得很平淡,長大後才發現它的美!
    白居易可以說是唐朝眾多詩人中,寫詩最為直白,也最為簡練的一位詩人,他的很多詩作,那都是寫得看似很平淡,可是直到長大後才會發現它的美;這也正是白居易詩作的魅力,據說他會把每次寫好的詩,拿去念給那些婦女聽,如果她們聽不懂,那麼他就會改到她們聽懂為止。
  • 白居易很高明的一首詩,每一句都在寫雨,但是沒有出現一個雨字
    白居易在這首《微雨夜行》一詩中,所描寫的雨就是一種秋天寒冷刺骨的小雨,這種雨在夜裡其實是看不見,只是朦朦朧朧的一片,只是在走了一段之後,才會突然發現身上早已被雨淋溼了,而白居易也是抓住了這一特點,寫下了這首經典的詠雨詩,在這首詩中他寫得很巧妙,全詩表現手法高超,每一句都在寫雨,但是沒有出現一個雨字,讀來讓人讚嘆不已。
  • 白居易模仿白鵝寫了首詩送給仙鶴,看似風趣幽默,讀完卻讓人想哭
    我們都知道,白居易是唐代一位著名的詩人,不過他與李白不同,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而白居易是現實主義詩人,他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被合稱為「元白」,與劉禹錫並稱為「劉白」。世人稱他為「詩魔」和「詩王」。當然,這是他作品中最為成功的兩首,他也有其它的作品,有這樣的一首詩,他利用白鵝的口吻,給天上的仙鶴寫了一首詩,這首詩就是《鵝贈鶴》。
  • 白居易和他的薔薇花:4首薔薇詩,寫盡一世悲喜交織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著名的詩人,提起白居易,大家會在第一時間想到《長恨歌》、《琵琶行》等名篇。在這些詩裡,我們可以發現白居易對人世間愛情的歌頌和友情的嚮往。其實,白居易除了關注人間之事,也喜歡自然界的花花草草,更是一位愛花、惜花之人。在他所有和花草有關的詩作中,「薔薇花」出現的頻率是比較高的。那麼,白居易眼中的薔薇花,對他而言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呢?
  • 白居易在雪天寫了一首溫暖的詩,只有20個字,便驚豔了整個冬天
    冬天的清冷,雖不及春天的百花盛開,夏天的生機盎然,秋天的豐收喜悅,但是卻有皚皚白雪,傲雪寒梅,不老青松……寒冷的冬天,最應該喝著熱酒,圍爐而坐,看書讀詩,在詩詞畫意中享受冬日的美好。白居易就有這樣一首詩,他晚年隱居洛陽時,和自己的好友劉十九常有往來,一次天寒下雪,他想留下朋友一起喝酒吃飯,就寫下了一首溫暖的小詩,只有短短20個字,卻驚豔了上千年:《問劉十九》唐·白居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牡丹花知識點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牡丹花知識點,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國色天香」之稱。   在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當作中國的國花。1985年5月牡丹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二。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在中國栽培甚廣,並早已引種世界各地。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   考點2:牡丹的生長習性   性喜溫暖、涼爽、乾燥、陽光充足的環境。
  • 白居易這首詩通篇寫雨,但是不著一個雨字,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很多經典的作品,那上去很普通,可是卻寫得很有韻味,可以說是老少皆宜,每個人都讀得懂。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他在國外名氣很大,連李白和杜甫都要望塵莫及。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他的詩很少引經據典,這也就不會有理解上的障礙,一些詩人由於過多引用典故,使得後人往往會難以理解,然而白居易的作品沒有這方面的障礙。
  • 白居易講人生的一首詩,短短8句話充滿哲理,值得一讀再讀
    【臨其詩境】今天我們來欣賞白居易的一首詩,白居易是中唐時期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以明白曉暢為特點,後來的蘇軾評價「元輕白俗」,其中的白俗就是指白居易,不僅語言風格上俗,其題材和關注點也往往俗。用現在的話來說,應該是更加接地氣,所以與北宋那群文人是有些不同的。
  • 白居易用白鵝的口吻,寫了首詩送給天上的仙鶴,讀完令人笑中帶淚
    白居易一生,詩名卓著,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然而縱觀白居易的詩,卻並不如他的朋友們那樣瀟灑,似乎總是有淚、有恨。代表詩作有《長恨歌》是釵盒情緣之恨,是馬嵬驚變之淚;《賣炭翁》辛勞之恨,苦艱之淚;《琵琶行》是天涯淪落之恨,是重利輕別離之淚。
  • 白居易冬天曬太陽,這首禪詩充滿禪意,讀完了大呼過癮
    白居易是中唐著名詩人,其交遊廣泛、思想深邃、詩文精深。但終生服膺儒教的白居易,也深受佛禪思想的影響。他經歷了人生的坎坷,像古代其他失意文人一樣,便主動地去佛教中尋找精神寄託,但又與眾不同。下面介紹的是白居易冬天曬太陽,這首禪詩充滿禪意,讀完了大呼過癮。負冬日唐代:白居易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