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裡看花」以詩寄情,牡丹見證元稹、白居易的深摯友誼

2020-12-05 夏陽晢煜

昨天在「詩裡看花」從白居易牡丹詩看中唐時期的「牡丹熱」說到了白居易,想起白居易還有位摯友元稹,今天我們來說說元、白的牡丹詩。

元稹和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詩人,兩人關係非常要好,用東北話說,絕對是老鐵。他們都出生在大曆年間,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春同登科第,俱授秘書省校書郎,自那時相識,兩人便成為知交。正如白居易在《祭微之文》中所說:「貞元季年,始定交分,行止通塞,靡所不同,金石膠漆,未足為喻。死生契闊者三十載,歌詩唱和者九百章」。

元、白唱和的大部分作品收錄在《元白唱酬集》、《因繼集》中,二集共十七卷,唱和詩數量達千餘首,據李漢南《元白唱和詩統計分析》統計,目前可考的元、白唱和詩共 135組。兩人歌詠牡丹的作品都不少,應該是有著許多共同回憶。

元稹在西京長安時,曾寫過一首《西明寺牡丹》詩:

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風炫轉紫雲英。自從天女盤中見,直至今朝眼更明。

西明寺位於長安城外郭城北部,是唐代長安賞牡丹的地方,日本僧人空海曾經在此寺居住。白居易也曾寫過西明寺牡丹花詩,可見白居易和元稹都曾到西明寺賞玩牡丹。

元稹這首詩不是直接寫牡丹的外貌姿態,而是將牡丹放在了月色之下,描繪出了一種迷離的意境。「紫雲英」指的是牡丹花。詩歌大意是說在月光映照下,牡丹花好像是從光怪陸離的地上生長起來的,在明亮的風光中搖拂。天上明月中的仙女雖美,但與月光下的牡丹花相比,還是牡丹花更為光豔明媚。元稹用天上的仙女襯出牡丹花的獨特魅力,這樣的寫法言有盡而意無窮,給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間。

永貞元年(805年),白居易在長安擔任秘書省校書郎,他參觀西明寺,寫下了《西明寺牡丹花時憶元九》:

前年題名處,今日看花來。一作芸香吏,三見牡丹開。豈獨花堪惜,方知老暗催。何況尋花伴,東都去未回。詎知紅芳側,春盡思悠哉。

詩裡提到的「前年」指的是貞元十九年(803年),也就是白居易和元稹登第那一年。芸香吏則是校書郎的別稱。時光匆匆,牡丹花開了三次。「何況尋花伴,東都去未回。」白居易想起元稹去年冬天赴東都洛陽,春末尚未歸來,此時牡丹花已凋落,不由心生感慨,不僅是嘆息花落,更是感嘆歲月催人老。花開時節,他盼望與好朋友元稹一起欣賞,無奈等到春花落盡,好友仍未歸返,對友人的情思,只能記錄在字裡行間。

元和五年(810年)春,時任左拾遺、翰林學士的白居易又寫了一首《重題西明寺牡丹》,元稹與他還是身處異地:

往年君向東都去,曾嘆花時君未回。今年況作江陵別,惆悵花前又獨來。只愁離別長如此,不道明年花不開。

這首詩白居易自注曰:「時元九在江陵。」又是一年花開時,白居易憶起五年前,花開時元稹還在東都洛陽,當時便曾感慨。如今,元稹遠至江陵,去得更加遙遠,白居易只能獨自惆悵,不知來年如何,此中傷感溢於言表。

除了西明寺,元稹、白居易還曾一同去崇敬寺賞玩牡丹。在白居易的《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中,白居易自注云:「唐昌觀玉蕊,崇敬寺牡丹,花時多與微之有期。」足見兩人的交情。

這一年春末,白居易還寫了另外一首詩《微之宅殘牡丹》,描繪了元稹家零落的牡丹:

殘紅零落無人賞,雨打風摧花不全。諸處見時猶悵望,況當元九小亭前。

春天已經離去,花褪殘紅,雨打風吹,一片破敗景象,讓白居易不禁惆悵起來,想起元稹在自家小亭前的景象。那時雖然沒有照片,但白居易腦海裡早已浮現出元稹的身影。如若不是兩人關係要好,白居易怎會到元稹家去?他怎會知道元稹家種植有牡丹?

元和五年(810年)秋天,白居易在長安任京兆戶曹參軍、翰林學士,當時元稹在江陵被貶為士曹參軍,白居易面對秋日衰敗的牡丹花叢,寫下了《秋題牡丹叢》:

晚叢白露夕,衰葉涼風朝。紅豔久已歇,碧芳今亦銷。幽人坐相對,心事共蕭條。

這首詩在白居易集子中被歸為「感傷詩」,此時的白居易已經39歲了,在一個秋風瑟瑟的傍晚,面對秋日紅豔久歇、碧芳已銷的花叢,想起逝去的花季,時如逝水,滿腹心事湧上心頭,只覺心中倍感蕭條。

後來,元稹和了一首詩,他在《和樂天秋題牡丹叢》中寫道:

敝宅豔山卉,別來長嘆息。吟君晚叢詠,似見摧頹色。欲識別後容,勤過晚叢側。

元稹在靜安坊宅院當中種有牡丹,自離家後便疏於打理,所以他說「別來長嘆息」。如今讀了白居易的詩,眼前仿佛看到了牡丹花頹敗的景象。「欲識別後容,勤過晚叢側」似在對白居易說,勞煩您幫我多看看我家的牡丹,也像是對自己說,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機會回去照料它們啊。

元稹與白居易可謂「一生休戚與窮通,處處相隨事事同」(白居易《醉封詩筒寄微之》)。牡丹花見證了兩人深摯的友情,互相酬唱的詩歌則是他們心靈的寄託。他們的牡丹主題酬唱詩,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有的是綿綿不絕的深情厚誼,他們將對對方的思念記錄在了筆下,記錄在了不斷的嘆望中。

我是夏陽晢煜,一個熱愛傳統文化的漢服小姐姐,帶你穿越時空,品讀古詩詞。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哦~

相關焦點

  • 元稹吃白居易的醋,寫下一首千古名作,白居易只好寫千古名作解釋
    然而在大唐,或許還真有他們口中所說的那種純潔的友誼。白居易與元稹在一起時耍得很歡,一旦不在一起了立刻就患上了相思病。由於工作調動,二人不得見面,因此便以書信傳情,一夜白居易夢到了元稹,便寫詩道:「夢中握君手,問君意何如?」握個手而已,這還問什麼,更親密的事情都做過,老白這有些矯情了,不信我們來看元稹的回信。
  • 白居易的詩:惜牡丹花
    而白居易這首《惜牡丹花》卻在無數惜花詩中別具一格。人們向來在花落之後才知惜花,此詩一反常情,卻由鮮花盛開之時想到紅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鮮立意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  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氣跌宕迴環,語意層層深入。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一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紅豔,都已歷歷分明。
  • 一夜桐花落,白居易與元稹夢中重逢
    曾經就有這樣的兩個人,白居易與元稹,他們視彼此為摯友,即使不容易相見,也互相思念著對方,以致在夢中重逢。那一夜,元稹站在桐花樹下,看著桐花朵朵飛落,心中異常的思念白居易,默念著白居易的表字「樂天」,他提筆在紙上寫下了一首詩: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館夜對桐花寄樂天元稹微月照桐花,月微花漠漠。怨澹不勝情,低回拂簾幕。葉新陰影細,露重枝條弱。夜久春恨多,風清暗香薄。
  • 元稹和徐志摩都寄情於詩、放縱與情,至情至性,究竟是誰更勝一籌
    一、元稹拋棄初戀崔鶯鶯,徐志摩和原配張幼儀離婚1.元稹為自己仕途拋棄初戀崔鶯鶯。元稹的初戀情人是崔鶯鶯,元稹在唐貞元十五年認識了溫柔痴情的崔鶯鶯,兩人暗生情愫,經常夜裡偷偷約會,「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就是描寫他們約會的場景。兩人愛的死去活來,不能自拔。可是崔鶯鶯家中富足,卻沒有權勢,這讓想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元稹有所不滿。
  • 唯有牡丹真國色:10首最經典的牡丹花詩詞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盛唐時期,牡丹最風流。諸多唐朝詩人都有作品。劉禹錫這首賞牡丹,通過與芍藥、芙蕖的對比,顯示出牡丹品高多情的真國色。憑著這句詩,劉禹錫歷來被稱為「讚美牡丹第一人」。其實,劉禹錫還寫過很多牡丹詩,比如:《和令狐相公別牡丹》:平章宅裡一欄花,臨到開時不在家。莫道兩京非遠別,春明門外即天涯。
  • 一場超豪華陣容的送別席上,白居易元稹各寫首怪詩,千年難分高下
    第一個是白居易的莫逆之交元稹,元稹的詩才自然不必多說,《遣悲懷三首》將唐代悼亡詩推向了一個至高的境界。第二個是是那寫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詩紅人不紅的李紳,除了詩人的身份,李紳還有個更霸氣的標籤——唐代宰相!第三個是詩人張籍,張籍是韓愈的大弟子,也就是那寫下「還君明珠雙淚垂,何不相逢未嫁時」的張水部。在這樣超豪華陣容的送別席上,自然少不了吟上幾首詩。
  • 白居易最深情的一首愛情詩,相思始覺海非深,充滿了濃濃的愛意!
    白居易是「詩魔」,同時也是「詩王」,唐朝很多的詩人,他們都有一種別稱,自然也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然而我們的白大詩人,他一個人卻是獨佔了兩個名號,當真是與眾不同,即使是李白,也只是一個「詩仙」的稱號。這也正是說明白居易的作品極為深入人心,裡面的經典的名篇,那也是比比皆是。
  • 乾隆的詩為什麼爛|大象公會
    ▍錢鍾書錢鍾書指出,乾隆詩的技術特徵包括好用「當句對體」、對仗糾纏堆砌等。而他對乾隆最激烈的惡評,則針對著其濫用虛字的毛病:「清高宗亦以文為詩,語助拖沓,令人作嘔」;「兼酸與腐,極以文為詩之醜態者,為清高宗之六集。」錢鍾書為何對乾隆如此反感?濫用虛字又怎樣影響了其詩的藝術性?這得從「語助」和「以文為詩」兩個概念說起。
  • 白居易死後,皇帝寫下一首詩悼念他,千古罕見
    在我國眾多詩詞中,悼亡是一個常見的主題,期間更是有許多佳作,譬如: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賀鑄的《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陸遊的《沈園二首》、元稹的《遣悲懷三首》、白居易的《夢微之》……每一首都堪稱經典之作,其中更不乏眾多千古名句: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誠知此恨人人有
  • 白居易模仿白鵝寫了首詩送給仙鶴,看似風趣幽默,讀完卻讓人想哭
    我們都知道,白居易是唐代一位著名的詩人,不過他與李白不同,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而白居易是現實主義詩人,他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被合稱為「元白」,與劉禹錫並稱為「劉白」。世人稱他為「詩魔」和「詩王」。當然,這是他作品中最為成功的兩首,他也有其它的作品,有這樣的一首詩,他利用白鵝的口吻,給天上的仙鶴寫了一首詩,這首詩就是《鵝贈鶴》。
  • 劉禹錫的一首牡丹詩,短短4句,完美詮釋了什麼是「國色天香」
    牡丹花,從唐代開始就成了國色天香的「人間富貴花」,寫詩讚美它的人更是不勝枚舉,如韋莊《白牡丹》:「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門唯覺一庭香」;白居易《惜牡丹》:「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司馬光:「若佔上春先秀髮,千花百卉不成妍」。而在眾多牡丹詩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賞牡丹》。《賞牡丹》唐 劉禹錫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 白居易用白鵝的口吻,寫了首詩送給天上的仙鶴,讀完令人笑中帶淚
    白居易一生,詩名卓著,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然而縱觀白居易的詩,卻並不如他的朋友們那樣瀟灑,似乎總是有淚、有恨。代表詩作有《長恨歌》是釵盒情緣之恨,是馬嵬驚變之淚;《賣炭翁》辛勞之恨,苦艱之淚;《琵琶行》是天涯淪落之恨,是重利輕別離之淚。
  • 白居易最經典的一首詞,最後七個字,令人嘆為觀止!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人詩人。與劉禹錫並稱「劉白」,與元稹並稱「元白」,又與李白、杜甫合稱「唐代三大詩人」。其詩語言通俗,音調和諧,形象鮮明,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 白居易這首詩通篇寫雨,但是不著一個雨字,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很多經典的作品,那上去很普通,可是卻寫得很有韻味,可以說是老少皆宜,每個人都讀得懂。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他在國外名氣很大,連李白和杜甫都要望塵莫及。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他的詩很少引經據典,這也就不會有理解上的障礙,一些詩人由於過多引用典故,使得後人往往會難以理解,然而白居易的作品沒有這方面的障礙。
  • 白居易用14字,寫好友陰陽相隔的人生之悲,是生離死別最痛苦吶喊
    結伴而行幾十年,彼此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就在不經意間對方的生命早早的終結,只剩下一個人孤獨地哀嘆。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鹹陽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 白居易白蓮詩賞讀:紅鯉二三寸,白蓮八九枝
    唐朝的審美很注重華麗,顏色也有品級,比如官服,是深紫色為高貴,紅色次之。那麼這種審美也影響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牡丹,以紅紫為貴,這樣戴在頭上,和衣服相配。所以他用《白牡丹花》自嘲,」白花冷澹無人愛,亦佔芳名道牡丹。應是東宮白贊善,被人還喚做朝官。「在長安萬紫千紅的花和人中,白居易的確相當一段時間過得清寒和卑微。自己就象一朵白花,不多人青睞。但這自嘲裡也有自傲,誰叫他姓白呢?同樣對於蓮花的審美,唐朝也是如此。
  • 元稹《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賞析
    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唐代】元稹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千家風掃葉,萬裡雁隨陽。化蛤悲群鳥,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蒼蒼。譯文寒露來臨,驚訝發現時光已走到了晚秋;早晨看見菊花次第變黃。千家萬戶前,風兒好像掃著落葉,晴空萬裡上,大雁好像隨著太陽南飛。
  • 白居易最經典的一首詩,一到下雪天你準會想到它
    《問劉十九》是詩人白居易最經典的詩作之一。此詩主要描寫白居易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傍晚,邀請朋友來喝酒,共敘家常的情景。語言極為親切樸素,輕鬆灑脫之間卻體現了朋友間真摯的友誼。歷來深受人們的推崇和喜愛,一到下雪天你準會想到它!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 「今日城市」洛陽:「臭牡丹」氣味難聞花卻美
    「今日城市」洛陽:「臭牡丹」氣味難聞花卻美 2020-11-22 00:00
  • 白居易最經典的一首相思詞,化用另一位詩人的名句,卻寫出了新意
    中唐時期很多的詩人都在致力於改革,首當其衝的是韓愈與柳宗元,率先發起了「古文運動」,這對於唐詩的推動,以及唐詩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那麼還有就是白居易與元稹等人,所發起了「新樂府運動」,再一次提升了唐詩的高度,使得唐詩從原本文人之間的一種高雅的交流,變成了民間的一種文學形式,使得民間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