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們喜歡鮮花,從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開始,詩人們就沒有停止過讚美鮮花。周敦頤喜歡蓮花,於是寫了一首《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王安石喜歡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作為「花中之王」,牡丹自古就備受人們的喜愛。牡丹花,從唐代開始就成了國色天香的「人間富貴花」,寫詩讚美它的人更是不勝枚舉,如韋莊《白牡丹》:「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門唯覺一庭香」;白居易《惜牡丹》:「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司馬光:「若佔上春先秀髮,千花百卉不成妍」。而在眾多牡丹詩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賞牡丹》。
《賞牡丹》唐 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這首詩只有四句,一共二十八字,可謂完美詮釋了牡丹的「國色天香」之姿。唐代詩人劉禹錫是個著名的「槓精」,他懟天懟地懟一切,一生得罪了無數權貴,遭遇貶謫幾十年,可謂是從不退縮,從來沒有屈服過。本來以為這樣「有個性」的詩人一定會喜歡一些「另類」的花草,沒想到他也喜歡符合主流審美的牡丹花呀!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詩的前兩句不直接寫牡丹,而是通過芍藥和荷花來映襯牡丹。庭院中的芍藥花雖然妖嬈美麗,但格調不高;池中的荷花雖然純潔、明淨,但缺少熱情。
芍藥和芙蕖都是花名,特別是芍藥,和牡丹可謂是「近親」。牡丹別名「木芍藥」,芍藥為草本,又稱「沒骨牡丹」,所以劉禹錫在這裡稱芍藥「無格」。也算是形容得恰到好處。芙蕖,是荷花的別稱。荷花出自水中,以清冷的性格著稱,自然少了一些嬌媚和熱情。劉禹錫並非是貶低芍藥和芙蕖,而是通過對它們的優缺點的表述來襯託牡丹同時具有了妖、淨、格、情四種品格,美到極致。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則是劉禹錫正面對牡丹的讚頌。它的意思是說,只有牡丹花才算是真正的國色,當它盛開的時候,盛況可以轟動整個京城,讓所有人都來觀賞它的美。雖然劉禹錫這裡隻字未提牡丹的色香,反而是通過這種花開時,人們傾城出動來觀賞它的熱鬧場景。描寫牡丹花定是姿色超群,傾國傾城的。
這種美麗是其他花種難以比擬的。特別是一個「動」字,將唐代人們對於牡丹花的喜愛之情表現得非常生動,仿佛讓人們通過讀這首詩就可以夢回大唐,回到那個因觀賞牡丹而萬人空巷、人頭攢動的歷史時期。
每個人喜歡的事物都不一樣,不同的人也會喜歡不同的花,牡丹花象徵著富貴榮華,它以姿態優美和顏色鮮豔而著名,不知道當時的劉禹錫是否也傾慕於牡丹花呢,是否被它的妖、淨、格、情四種品格所吸引呢?才能寫下如此美到極致的詩。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更喜歡哪種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