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唐代之前的古人,對於人生並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觀念,他們唯一的想法就是活著,多活一會兒。
後來佛教傳入,人們的思想也慢慢發展,走出了樂生惡死這個圈子。其實這樣說並不公平,樂生惡死只是一部分對人生的態度,還有一部分人已經有了自己的信仰,或者在那時可以叫做「道義」,他們可以為了自己心中所信仰的東西從容赴死,如春秋時期的「士」。
所謂的樂生惡死,更多地體現在民間的文學作品中,他們的思維比較簡單,或者寫神仙,仙境,人們得以與之溝通而獲得長生不老的能力,或者寫及時行樂,努力讓自己短暫的人生更加的充實而快樂。
唐代開始,或者最早從魏晉南北朝的文人開始,人們開始有了關於人生的思考。
活著,當然不能為了活著而活著,那樣沒有意義。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活著?
【臨其詩境】
今天我們來欣賞白居易的一首詩,白居易是中唐時期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以明白曉暢為特點,後來的蘇軾評價「元輕白俗」,其中的白俗就是指白居易,不僅語言風格上俗,其題材和關注點也往往俗。
用現在的話來說,應該是更加接地氣,所以與北宋那群文人是有些不同的。
今天這首詩叫做《放言五首·其五》,也就是這一組詩的最後一首。這一組詩主要是抒發白居易自己一些關於世界和人生的觀點,比較著名的如「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在第五首詩中,白居易闡述了自己心中的人生觀,大詩人眼中的人生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又該如何過好這一生呢?
在這首詩中,你能夠找到答案。
【經典原文】
放言五首·其五唐代:白居易泰山不要欺毫末,顏子無心羨老彭。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何須戀世常憂死,亦莫嫌身漫厭生。生去死來都是幻,幻人哀樂系何情。
【條分縷析】
那高大巍峨千年屹立,無數帝王封禪敬仰的泰山,不能欺損世間毫末之物。
短命的顏子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亦沒有羨慕得道長生的老子與彭祖。
松樹可以有壽千年,可仍然逃不過紅塵的法則,千年一過,化作塵灰,隨風散入林間,無人記得。
槿花以花期短暫著稱,即使只開放一日,卻也綻放出了一生的光彩。
看完這四句,不知道大家心中有什麼感觸。白居易將世間差距極大的幾個人和物挑了出來,擺在一起,泰山與毫末,顏子與老彭,松樹與槿花。
其實,這幾組的對比都圍繞著一個相同的主題,千年與一日。
千年好,還是一日好,現在來問我們,大概還是千年更好。畢竟老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能活著,當然還是活著好。
可是文人與文學之所以偉大,就是他們能夠看破這一層,他們在心中,在作品中構建出自己的一方天地,站在紅塵之外,以是看破生死。
千年與一日,其實並沒有什麼兩樣。
後面4句是白居易對此的解釋:世間的人們,何必因為貪戀紅塵繁華而常常擔心死這件事,也不用因為嫌棄自身而漫漫無終,厭世如死灰。
所謂生死,人的生來死去都是一場幻夢,那麼幻夢中的人,他們的哀樂又算是怎樣的情感呢?
到了這裡,已經明顯上升到了哲學層面。這樣的看法或許有些偏激,應該也只是白居易一時穎悟所至。人生當然不是沒有意義的幻夢,不過把視角放的廣一點,從歷史或者宇宙的角度來觀察每一個人,或許,大部分人的人生,確實只是一場夢罷了。
那些從夢中跳出來的,都被後人記住了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