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古代絕大多數文人具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經歷。所以古詩詞不僅語言優美、意境雋永,能給人以美的享受,還能給人以思想上的啟迪和警醒。如當我們遇到苦難時,它告訴我們「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當我們虛度光陰時,它告訴我們「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再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登鸛雀樓》一詩,它告訴我們「欲窮千裡目」,就必須要「更上一層樓」。對於《登鸛雀樓》,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之手,是王之渙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雖說王之渙現存詩有且僅有六首絕句,但是它的《登鸛雀樓》卻是唐人五言絕句中的壓卷之作。
毫不誇張地說,王之渙因為《登鸛雀樓》已名垂千古。當然,鸛雀樓也因為王之渙的這首詩而名揚海內外。那麼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究竟好在哪呢?除了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外,便是它蘊含著的樸素而深刻的哲理了。因為它能催人拋棄故步自封的淺見陋識,激勵著人昂揚向上。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首先,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便為我們展現出了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雖然它沒有如今的照片和視頻來得震撼,但是它卻可以滿足我們對北國河山的無限想像,尤其是在當時交通和通訊都極不發達的年代。
試想一下,如果是我們自己登上鸛雀樓,看到一輪落日向著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又看到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而來,又在遠處流歸大海,該是多麼讓人激動和欣喜的一幕啊。所謂「尺幅千裡之勢」,這短短十字,顯然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黃河流經的萬裡河山描繪得淋漓盡致。
當然,這首詩最讓人口耳相傳的,還是王之渙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它不僅是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也應該是我們和平時期不能忘的人生態度。「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即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站得更高。
其實本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視野,就已經夠遼闊了。但顯然「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向我們展示了更大的視野,這就又說明了探求無止境的道理。另外,在詩的寫法上,《登鸛雀樓》還是一首通篇對仗的絕句,這是不多見的。正如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所說:「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縱觀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可以說是美和哲理的統一。其美盡顯北國河山的壯麗,其理啟迪並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總之,它所蘊含的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無論在哪個年代都值得學習並為之努力。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