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以其和諧的韻律、豐富的體裁,深受世人喜愛,直到今天,每一個中國人應該都會背一些著名唐詩。
今天,我們聊一聊這樣一首著名的唐詩,說他著名,因為跟他有關的故事和典故至今為人津津樂道,廣為傳唱,並且可以說,作為兒童詩歌啟蒙之作是非常合適的。
這首詩的作者名字叫作王之渙,相信大家不會陌生,就是著名的「邊塞詩人」,寫過《登鸛雀樓》的王之渙,當然,今天我們要了解不是那首,而是他的另一首得意之作——《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為什麼說這首詩十分著名呢?
原因一:關於這首詩有一個有趣的典故,相傳有一天,王之渙、王昌齡、高適三人到旗亭聚會,酒宴之上怎可少人唱曲?三人打賭,歌妓唱誰的曲最多誰為勝,三首作罷,王昌齡佔兩首,高適佔一首,王之渙對二人說,最後一首如果不是我的詩,我今後奉你們為師。
只見最後一個女子款款走出,口中唱到:「黃河遠上白雲間······」唱罷,三人哈哈大笑。高、王二人皆嘆服。從此留下了「旗亭畫壁」的典故,表現出盛唐詩人放達爭衡、知己相契的精神風貌及唐詩在當時社會的繁榮程度。
原因二:相傳中國古代的草根皇帝——朱元璋非常欣賞王之渙這首《涼州詞》,無奈自己書法水平有限,於是宣大明才子解縉入宮,幫忙在御扇上寫下《涼州詞》,誰知,解縉寫完後,朱元璋一看扇子,竟然少了一個字,上面寫的竟然是「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朱元璋見此生氣地問:「愛卿,如何解釋這件事?」
解縉靈機一動,說:「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皇上,我寫的是詞不是那首詩」。
朱元璋一聽解縉如此解釋,不由得佩服起解縉的才氣,從此,《涼州詞》就又多了一個版本。
原因三:關於全詩表達的感情,眾說紛紜,大致分為兩類,一類認為其是邊塞詩,另一類認為是諷喻詩,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詩人借「春風」諷刺統治者荒淫無道,邊塞的苦寒,將士們的思鄉情,他們全然不顧,朝廷的恩澤吹不過玉門關,邊塞的將士只能吹起《怨楊柳》的曲子聊以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