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盛唐詩人王翰的《涼州詞》,將古代戍邊將士的邊塞生活,描寫成美妙動人的詩情畫意。時光的車輪轉眼走到了21世紀,膾炙人口的詩句竟成了西部名城酒泉特產夜光杯最形象、最恰當、最能畫龍點睛的廣告語。手執晶瑩剔透的夜光杯,吟誦雄奇飄逸的《涼州詞》,令人不禁恍惚迷離:是源於詩的絕妙而使夜光杯聞名遐邇呢?還是因為夜光杯的名貴而使《涼州詞》成為千古絕唱?也許二者本就是天設地造,杯以詩揚名,詩以杯傳世,恰似靈魂和軀體的關係吧!
夜光杯的歷史非常悠久。據《十洲記》記載,周穆王時,夜光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這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酒泉就出產夜光杯,而且是稀世之寶。
西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載,西周(約公元前1066年———前771年)國王姬滿應西王母之邀赴瑤池盛會。席間,西王母饋贈姬滿一隻碧光粼粼的酒杯,名曰「夜光常滿杯」。姬滿如獲至寶,愛不釋手,從此夜光杯名揚千古。
現代關於夜光杯的逸聞趣事,同樣引人入勝。
據說,上世紀50年代,某國政府高級代表團應邀訪問我國,下榻釣魚臺國賓館。當晚,我國有關部門為其接風洗塵。宴會上,除了豐盛的美味佳餚外,還有「國酒」茅臺,而飲酒用的酒具正是夜光杯。
宴會開始時,燈光明亮。可當賓主頻頻舉杯、觥籌交錯之際,廳內燈光逐漸暗淡下來。就在客人疑惑不解時,主人熱情地請他們觀看手中的酒杯。不看則已,一看無不驚訝———原來手中之杯,閃著熠熠光芒。外賓好奇地問這是什麼原因。陪同人員告訴他們,這是夜光杯,是我國古代酒具,是用天然祁連山玉製作而成的。由於此玉是玉之精華,天生具有「光明夜照功能」,因此名曰「夜光杯」。客人們聽罷,一邊品美酒,一邊觀賞夜光杯,無不嘖嘖稱奇、愛不釋手。但宴會結束後,服務人員在收拾餐桌時,發現少了一隻夜光杯,就立即報告有關領導和保衛部門。
為了找回遺失的夜光杯,有人提議趁外賓外出參觀時,到其房間搜查。有關領導認為此法有損我國形象,予以否定。此時,有人提供了一個細節:團長夫人有一個小巧玲瓏的手提包,原來是癟癟的,現在是鼓鼓的,且始終不離手,即使外出時也隨身攜帶———由此可以肯定包內藏著那隻夜光杯。保衛部門深感無奈,因為雖然知道了杯子的下落,但出於外交禮節不便索要。怎麼辦?小小的夜光杯難壞了一幫人。
夜光杯可謂「國寶」,這一「被竊事件」層層上報,最後報到周恩來總理那裡。周總理聽了匯報後,問後面還有什麼活動安排。有關人員匯報說,北京的活動都已結束,下一站將去上海參觀訪問。當說到招待外賓觀看雜技演出時,周總理靈機一動,隨即對有關人員如此這般交代一番。
該國代表團到達上海的第三天晚上,市政府在天蟾大舞臺舉行文藝晚會。其中有一個魔術節目,一位打扮摩登的女魔術師手拿一隻夜光杯放在助手的託盤裡。此時,舞檯燈光突然熄滅,只見杯子晶瑩剔透,瑩光閃爍。接著,燈光復明,表演者用一塊白色紗巾遮蓋在杯子上,然後舉起手槍「砰」的一聲,掀開紗巾,杯子已無蹤影。此時,她走到舞臺前微笑著說:「各位觀眾,剛才這隻夜光杯變沒了,大家猜猜看,它到哪裡去了呢?」片刻後見無回音,她揭開謎底說:「杯子已在第五排第八座一位女外賓的手提包裡。」說著,她隨即跳下舞臺,走到團長夫人面前,有禮貌地請她打開手提包。團長夫人打開手提包,一看果然是那隻丟失的夜光杯。當她拿出夜光杯給大家看時,不明就裡的全場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一致讚揚表演者的高超魔術。周總理的這一錦囊妙計,既巧妙地拿回「被竊」的夜光杯,又不致使客人尷尬與難堪。這一兩全其美的計謀,實在是高妙極了!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這是以詩酒縱橫天下的李白面對酒泉發出的感慨。因為夜光杯的璀璨,更使酒泉在邊塞之地充滿浪漫主義的瑰麗色彩。
酒泉由於地處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和歐亞大陸橋的黃金地段,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和氣候條件,造就了豐富多彩的自然、人文旅遊資源。稀世珍品夜光杯,與美妙的酒泉相映成趣、珠聯璧合,共同成就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千古傳奇。
夜光杯採用酒泉城南祁連山的老山玉、新山玉、河流玉等優質名玉雕琢而成,造型多樣,小巧玲瓏,晶瑩剔透,令人愛不釋手。夜光杯的特點是抗高溫,耐嚴寒,盛燙酒不炸,斟冷酒不裂,碰擊不碎。如在夜晚,對著皎潔月光,把酒倒入杯中,杯體頓時生輝,光彩熠熠,令人心曠神怡,豪興大發。
那麼,作為稀世珍寶的夜光杯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呢?
●材質
酒泉夜光杯採用優良的祁連山玉精雕細琢而成,紋飾天然,杯薄如紙,光亮似鏡,內外平滑,玉色透明鮮亮。用其斟酒,甘味香甜,日久不變。在月光下對飲,內明若水,似有奇異光彩。生產夜光杯的原料———祁連玉,採自距酒泉城區百餘公裡的祁連山中,質地細膩,紋理天然,色澤鮮豔,有冰裂紋、松花紋兩種,以老山窩子的老山玉最為上乘。
●工藝
酒泉夜光杯因其獨特的生產工藝,引世人矚目。生產夜光杯要經過選料、鑽棒、開坯、切削、衝、碾、拓、掏、磨、拋光、上蠟等20多道工序精雕細磨而成。每道工序又有獨特的技藝,憑一代代傳人心口相傳。
●品種
傳統夜光杯有大、中、小高腳杯、平底杯、啤酒杯、微型杯、三泡臺玉蓋碗等品種,仿古杯有爵杯、鳳杯、牛頭觥、觴、雙鳳杯、雙龍海棠杯及酒具、茶具、玉雕工藝掛件等品種,歷來是旅遊紀念、饋贈親友之珍品。
1956年,隨著酒泉夜光杯廠的成立,使瀕臨滅絕的夜光杯製作傳統工藝得到了及時搶救和發展,歷史悠久的夜光杯又獲得了新生。2006年8月,酒泉夜光杯雕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使酒泉夜光杯這一民族民間文化得以弘揚和發展。
敦煌莫高窟和酒泉夜光杯,濃縮了兩千年的絲綢之路文明史,承載著古老的中華文化和世界級的榮譽。在新的時代,酒泉夜光杯一直堅守著固有的傳統工藝,與古老的絲綢之路一樣,釀造著歲月的芬芳,沉澱著日益厚重的文化底蘊。(酒泉日報 趙之新)
明漁翁嬉荷琥珀杯
中科院博士自稱破解3000年前夜光杯之謎
夜光杯不是白玉,實為琥珀
唐代大詩人王翰《涼州詞》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中的夜光杯材質為何物?昨日,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王春雲博士在中國地質大學參加2008珠寶學術交流會時稱,經過自己長達8年的研究證明,詩句中所指的夜光杯就是琥珀。
最早記載為西漢時期
最早在舊題西漢東方朔所著的《海內十洲記》中有記載,「周穆王時,西胡獻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滿杯」。然而,由於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至今沒有在地下發掘到得名夜光杯的文物,夜光杯是何等材質?其夜光機理如何?迄今為止三千年了,仍是一個謎。
「古籍記載的夜光杯材質為『白玉之精』,但以酒泉玉石雕琢出的夜光杯並不是傳說中的夜光杯。」昨日,王春雲作出了這一論斷。他引用《海內十洲記》作佐證。
「白玉之精」是諛詞
王春雲分析認為,傳說中的夜光杯的材質為「白玉之精」。「現代有很多學者猜測可能就是古代西域的『白玉』或者顏色偏墨綠色的酒泉玉石,甚至於有人認為是玻璃;由於夜光杯在秦代已然絕跡,一直到熱衷於西域開發的大唐盛世才重新面世。身處西漢時期的東方朔當然也沒有見過真正的夜光杯,『白玉之精』也只是諛詞。」
夜光杯自身不會發光
王春雲分析說,夜光杯的夜光也不太可能像夜明珠的夜光一樣源自於對外來光的強烈反射和色散,應該來自杯體本身產生的透過光。當夜光杯斟酒後被月光、燈光或者火光映照,這些光輝透過杯壁與酒色相互輝耀,如此而呈現夜光的光彩。
王春雲還否定了夜光杯由白玉、瑪瑙、水晶等製成的可能。「由於周朝時白玉、瑪瑙等透明度差,可以批量生產而不符合珠寶珍稀的原則,所以不可能是夜光杯的材質。」
另外,夜光杯總是與很強的吸附玉露、吸附液體的功能有關聯,在吸附液體後顯得「汁甘而香美」。水晶在這一方面表示較差,也不可能是夜光杯材質。
夜光杯材質應為琥珀
據了解,曾經是千古之謎的「香玉」已經被王春雲成功證明就是琥珀。昨日在論壇上,王春雲再次拋出自己新的研究成果,「『杯香而甘美』的『玉杯』就是香玉杯,就是琥珀杯。因琥珀的吸水性很強,這一特性在各種寶石裡十分突出。」
王春雲表示,無論是東方朔的「杯香而甘美,斯仙人之器」,還是唐王翰《涼州詞》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抑或唐李白《客中行》的詩「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所描述的夜光杯的詩情畫意的情景總是與琥珀有關。
史上掘出三隻琥珀杯
長江商報:既然您揭示夜光杯就是琥珀杯,那麼歷史上是否有發掘出琥珀杯?
王春云:歷史上曾共發掘出三隻琥珀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821年在英國布萊頓附近的古墓穴中發掘出來的後茯琥珀杯(Hove cup)。它的杯體由一整塊血紅色琥珀精雕細刻而成,內外拋光非常均勻,直徑大約9釐米,有一個小把手,杯口處還有8個漂亮的小圈。表面已經出現裂縫,但整體保存完好。後茯琥珀杯的製作年代為銅器時代,大約相當於中國的晚商時期,靠近西周早期。另外兩隻琥珀杯是70年代我國考古發掘出來的,目前收藏在南京博物院,一隻為血珀杯,另一隻為白珀杯。
酒泉「夜光杯」值得收藏
長江商報:甘肅酒泉的蛇紋石玉石被用來琢磨和雕刻「夜光杯」已經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了,按照您的說法,它並不是傳統意義中的夜光杯,那麼是否具有收藏價值?
王春云:《中華手工》2008年第1期回憶,1958年朱德委員長視察酒泉時曾特別指出:「夜光杯這個手藝不能斷絕,要大力發展。」2006年5月20日,酒泉的「夜光杯」雕還被國務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事實表明,酒泉的「夜光杯」生產本身已經進入了歷史,也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酒泉產的這種「夜光杯」肯定值得收藏,我個人就收藏了一套這樣的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