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極地以外的地區,越來越多的人看到大氣邊緣的夜光雲。
6月21日,在倫敦和英國其他地區的夜晚出現了神奇的現象:日落之後,湛藍的電雲在暮色的天空中閃爍。這些就是夜光雲,看上去仿佛來自另一個星球的東西。原本我們可以靜坐房前,葡萄美酒夜光杯,坐著靜靜的欣賞這樣美麗的自然現象。但是這些夜光雲可能是氣候危機的預警信號。
夜光雲是在大氣層的中間層形成,稀疏的上層大氣幾乎沒有水分,溫度極低。那裡很少的水蒸氣會凍結成散落在大氣中燃燒的流星的煙霧,形成夜光雲的晶體。夏季中層溫度最冷,使晶體形成。
夜光雲最早於1885年被記錄下來,是一種很少見的自然現象,主要在極地地區才能看到。形成夜光雲所需的大部分水分來自甲烷,甲烷是一種有力的溫室氣體,當它在高層大氣中分解時會產生水蒸氣。隨著甲烷汙染的增加,夜光雲也變得越來越普遍和廣泛。
拓展知識:
雲對氣候變化影響很大
研究表明, 雲正在向上,向外移動。對衛星數據的分析發現,自1980年代初以來,雲層已向地球兩極轉移,雲層頂部已擴展到大氣中。
這些變化也符合了氣候模型的預測,這在研究關於雲的變化如何對氣候變暖產生影響上取得了重大的進步。
加利福尼亞拉霍亞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大氣科學家喬爾諾裡斯(Joel Norris)表示:「這確實是我們觀察到的記錄中氣候變化和雲層的第一個可靠證據。」
NASA紐約市戈達德空間研究所的氣候研究人員Katherine Marvel說,在氣候模型中很難觀察到雲並且很難模擬雲。這是因為研究人員必須將來自現有衛星觀測的雲模式數據匯總在一起。這些旨在收集有關短期天氣趨勢的信息,而不是氣候模型所需的長期行為。
他們是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諾裡斯(Norris)的小組試圖通過清除誤導性讀數的衛星數據來解決該問題,例如,隨著時間推移而退化的傳感器產生的讀數。科學家們使用了兩個長期的雲量覆蓋資料庫,以及海洋中的水分含量和地球反射率(或行星表面將多少陽光反射回太空)的度量。
到2009年,研究小組發現,中緯度地區的雲量比1983年少。這一發現與氣候預測相吻合,乾旱地區將擴展到亞熱帶,並將風暴推向兩極。研究小組還發現,到2000年代末,大氣層中的雲頂上升得更高,這也預示著大氣變暖。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大氣科學家瑞恩伊士曼說,諾裡斯和他的同事「在適當使用衛星記錄方面做得很好」。在2013年,他與一位同事使用對雲的地面觀測也表明了一些相同的趨勢。他們的研究還指出,隨著風暴向兩級轉移,中緯度地區的雲層正在減少。伊士曼說,這項新工作與先前的發現非常吻合。
這項研究事實表明,全世界面對了一個共同問題。這樣的問題,並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
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大氣科學家Veerabhadran Ramanathan說,觀測結果與模型預測相符,這一事實令人擔憂。他說,這表明在未來一個世紀,地球可能會以更高的估計值變暖。
儘管如此,全球氣候變暖並非僅僅與雲的變化相關。雲的變化符合科學家對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的預期,但也與大火山噴發將粒子噴入大氣後所發生的情況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