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耳杯,橢圓形,因杯身兩側平伸若鳥展雙翼,故又稱羽觴、羽杯。倫敦大英博物館藏「元始四年漆耳杯」即自銘「雕漆畫木黃耳木否」。耳杯是盛行於戰國、漢至晉的飲器。所見以漆器為主,亦有玉石耳杯,如廣州市西漢南越王墓、江蘇省徐州市獅子山漢墓、吉林省集安市漢代高句麗糧庫遺址、陝西省西安市三道巷漢代遺址所出。
網絡配圖
故宮博物院亦舊藏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玉耳杯。金屬耳杯僅見於大同市考古所藏一件銀耳杯。所見漆、玉石、金屬耳杯絕大多數皆光素無紋飾,惟西安市所出,器身滿飾浮雕變形雲氣紋,且於短邊的兩側裝飾浮雕牛首圖案,殊為罕見。
網絡配圖
晉代之後耳杯幾乎不見。展品白玉耳杯,與出土的戰國漢晉耳杯幾無二致,但杯體瑩薄,造型規整,當為清宮仿舊藏之作。遼寧省博物館藏白玉耳杯一,底部鐫刻「大清乾隆仿古」款,可與本品比照。
清 白玉耳杯
螭紋繼漢之後,在宋代玉器上得以復興,並成為元、明、清各代玉器的主要裝飾圖案。清姜紹書《韻石齋筆談》卷上《宣和玉杯記》載:「宋宣和御府所藏玉杯三。其一內外瑩潔,絕無纖瑕,杯口聳出螭頭,小螭乘雲而起,夭矯如生,名教子升天,真神物也。
網絡配圖
二名八面玲瓏。三則單螭作把,外多花紋,鉤碾精工,瑩白過於教子,而神採稍遜。」此段文字為眾多探討宋代玉器的學者所引用。所載三件玉器皿中,有兩件明確以螭為飾。
網絡配圖
儘管目前尚不見類似的宋代玉杯出土,但宋、元窖藏金銀器已見其例,如四川彭州南宋金銀器窖藏、湖南臨澧柏枝鄉南宋金銀器窖藏、江蘇金壇湖溪元代窖藏所出銀杯、盞,皆作螭身蜿蜒於器壁,前肢趴於器口沿,伸頭望向器內之形。
網絡配圖
有學者認為此即教子升天杯(盞)。單螭或雙螭耳玉器,明代十分多見。
網絡配圖
如北京市豐臺區萬貴墓出土的明早、中期雙螭耳杯,南京市明末黔國公沐睿墓出土的雙螭耳玉杯,北京定陵出土的明晚期玉單螭耳爵杯等。清宮舊藏此類玉器亦不在少數。故宮藏一套宋代青玉杯盤,為乾隆帝檢視宮中舊藏所發現,並專門為之賦詩。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一套單螭耳杯盤。乾隆時亦有此類遠承宋制之作。
宋 青玉螭紋杯盤
清 白玉螭耳杯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