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茶、香、文房、陳設之器,看龍泉青瓷在宋元明時期的發展

2021-01-13 澎湃新聞
3月28日,「青峰拾翠——龍泉青瓷收藏展」在嘉興博物館三樓禾緣展廳開幕,「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從嘉興博物館獲悉,此次展覽通過「茶藝之器」、「香道之器」、「陳設之器」、「文房之器」四個單元,選取了4位民間藏家收藏的100件龍泉窯青瓷,其中「茶藝之器」展品40件,「香道之器」展品19件,「陳設之器」展品20件,「文房之器」展品21件。展覽既梳理了北宋到明代的龍泉青瓷的發展脈絡,又反映出宋、元、明三代士大夫生活起居的文化縮影。展期將至4月21日。明代 鏤空套瓶

中國近代陶瓷專家陳萬裡曾說,「一部中國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龍泉。」

展覽現場五代 龍泉葵口小杯

龍泉窯始燒於三國兩晉時期,結束於清代,延綿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龍泉窯以甌江上遊龍泉溪為軸線,窯址主要分布在龍泉溪的兩岸,龍泉境內燒制青瓷的古代窯址達500多處,其地位於浙南山區,有著瓷業生產所必須具備的優越的自然條件。晚唐五代至北宋初年,龍泉窯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等瓷窯的影響開始燒造。據對窯址的考古調査表明,此一時期的出土器物種類以碗、小盤、執壺、盞、罐等生活用具和穀倉罐、五管瓶等隨葬用品為主。其胎質、釉色表現出胎白淡釉的特點,裝飾手法為當時盛行的纖細刻劃花。

北宋蓋盒北宋 四方瓶

北宋中期的龍泉窯胎釉和裝飾風格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其裝飾技法主要為刻劃,這種基本紋樣連續旋轉,內填以篦紋的水波狀刻劃紋,不僅在碗內大量地出現,而且也出現在當時的瓶、壺等器物上。印花的技法在唐代越窯中有零星出現,同時代的北方耀州窯和臨汝窯都大量採用印花的技法,龍泉這件印花四稜瓶說明當時龍泉密也採用印花這種裝飾技法。

南宋 大摩羯魚耳瓶 南宋 花觚

南宋是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時期,龍泉窯在前期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鮮明的風格,產品質量精美,窯業規模巨大,創燒的粉青、梅子青品種集古代青瓷燒制技藝之大成,將中國的青瓷藝術推向了巔峰。

隨著龍泉窯制瓷水平的提高,不再僅僅只是燒造日常生活用具,陳設品類器物大大增多,而且出現了大量的造型仿古的器物群。有宋一代,隨著金石學的興起,對考據收藏的熱衷,「博古」成為一種風雅的社會時尚,許多器物以古代青銅器和玉器為模仿對象。

元代大盤南宋 蓮子杯

元代,隨著水陸交通和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龍泉青瓷的產地進一步擴大,窯址遍布甌江兩岸,逐新形成了一個以龍泉為中心,範圍廣大的瓷窯體系一一龍泉窯系,除周邊的慶元、雲和、遂昌、松陽、麗水、武義、永嘉、泰順、文成諸縣市外,還影響至福建、江西、廣東等鄰省,其分布範圍之廣,產量之大,成為「瓷窯之巨擘」。而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元代龍泉窯燒制的器物種類豐富多樣,裝飾技法達到中國瓷器裝飾的高峰,除了傳統的刻花、貼花、印花等技法,還創造出了露胎、點彩等技法。

元代 靈芝耳瓶元代 玉壺春瓶

到了明洪武、永樂年間,龍泉與景德鎮同為中央朝廷燒制官用青瓷。在《明憲宗實錄》和《大明會典》中明確記載了龍泉窯和景德鎮窯燒制瓷器各有什麼用途,特別是龍泉窯,洪武二十六年以後,朝廷為了祭祀,在龍泉燒制了大量的大盤、大碗、大執壺、大玉壺春、大梅瓶作為祭祀用。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出土大量明早期燒制宮廷用瓷的大量實物資料。

開幕式現場

部分器物分類介紹

露胎

露胎,是元代龍泉窯的著名裝飾手法,是為突出圖案,工匠在上釉之前,將要露胎的部位施以蠟或油性物質,焙燒後該物質揮發,露胎紋飾經燒成冷卻後二次氧化呈朱紅色,與青釉相襯託來提高紋飾的表現力。

元代 露胎瑞果盤元代 露胎麥穗紋盤

硯滴

硯滴為古時文房用具,又稱水滴、水注、書滴,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飲流齋說瓷》:「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則名曰滴。」硯滴的出現與筆墨的使用和書畫的興起有關,人們在使用中發現,用水盂往硯裡倒水時往往水流過量,於是出現了便於掌控水量的器物,這就是硯滴。硯滴的出現不晚於漢代,青瓷礬滴則流行於魏晉南北朝,當時以蛙龜形狀為多。到宋元之時,瓷硯滴再度興盛,品種也大為豐富,其中又以龍泉窯燒造的硯滴最為新穎別致,造型生動,藝術水準較高,如北宋三足金蟾硯滴,南宋到元代的舟形、魚形、壺形、童子牧牛、魁星點鬥等造型。

元代 魚形硯滴南宋 壺形硯滴元代 麒麟童子硯滴元代 穩執牛耳硯滴

雙魚洗

雙魚洗是龍泉窯青瓷常見的品種之一,主要流行於宋元時期,也是龍泉窯常見的外銷品種,東亞、東南亞乃至非洲的埃及、肯亞等地都有發現。內底雙魚裝飾的表現形式多樣,包括貼塑、露胎、模印、刻劃等多種。雙魚洗其紋飾和造型出自漢代「君宜子孫」雙魚紋銅盤,反映了宋元時期的博古風尚。洗內魚的數量亦有單條或四條或多條等,以雙魚為最多。有些雙魚洗口沿穿孔,綴以銅環或銅雙耳,故宮博物院翠雲館的長春書屋(乾隆為皇子時的讀書場所)內原陳設有一件類似的南宋雙魚洗,板沿上相對稱打有四孔。從陳設場所看似為御用文具。此雙魚洗造型簡潔,釉色青綠,勻浄滋潤。內壁光素,唯內底貼飾雙魚,魚兒並排相向而紋理線條細膩流暢,栩栩如生,外壁刻蓮瓣紋,蓮瓣中脊微隆,美觀大方。該洗造型典雅,是雙魚洗的典型器型。

元代 雙魚洗

瓷塑

瓷塑,是龍泉窯的一類重要產品。龍泉大窯南宋地層曾出土何仙姑、韓湘子、漢鍾離的人物塑像。元明時期龍泉窯佛道人物塑像更為盛行,並在人物面龐、手足處用露胎手法表現膚色。本件作品為真武大帝塑像。雙目微合,口角微笑,身著盔甲龍袍,座下海浪翻滾顯龜蛇,真武面龐、盔甲及手等處露胎呈紅褐色,器物釉色青翠,釉層瑩潤華滋,神態沉穩端莊,盔甲衣飾精細流暢,不失為元代龍泉窯的上乘之作。

真武大帝

「河濱遺範」款碗

「河濱遺範」款碗,龍泉窯大量生產一種在碗的內底戳印各式「河濱遺範」字款的碗,形成南宋龍泉青瓷獨有的文化符號。《史記·五帝本紀》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舜是遠古部落有虞氏的首領,相傳這個部落崇尚陶器。「河」,指黃河,於是後世有「舜陶河濱」;「範」為制陶的模範。「河濱遺範」意為舜制陶遺傳的模範。宋代南北城市商業十分繁榮。其商鋪、商號往往附有自譽正宗之意的標識。龍泉窯工印上「河濱遺範」字樣的款式,表明以舜之傳人自居,認為自己生產的青瓷繼承了舜這位陶瓷祖師爺的風範,以示製作瓷器之正宗;同時,用「河濱遺範」四字來激發人們的懷古幽情,顯示其承襲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

南宋 河濱遺範

貫耳瓶

貫耳瓶,又名「投壺」,它的造型來源於一種古老的禮器。投壺禮是古人在宴飲時,進行的一種帶有禮儀性質的娛樂活動。早在《禮記》和《大戴禮記》中,就出現了《投壺》篇。它應該是來自於古代的射禮,在很小的範圍內也能進行的投射活動,並且無論是武士還是文人都能參與。

南宋 貫耳瓶東漢時期畫像石 河南南陽出土

根據出土和早期畫像石畫像磚上的記錄,秦漢時期的投壺多為圓腹直頸器。兩晉南北朝時期,投壺直頸的兩側加了雙耳,這讓投壺的玩法多了許多,如「依耳」「 貫耳」「 倒耳」「 連中」「 全壺」等。而投壺的材質很廣泛,從早期青銅再到陶瓷金玉不限。

明 《朱瞻基行樂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香爐

香爐,晚唐至宋是中國香文化鼎盛時期,焚香與掛畫、品茗、插花一起成為文人雅士生活中的四件雅事。據宋《夢梁錄》記載:五月端午節,臨安居民戶戶焚香,「杭城人不論大小之家,焚燒午香一月。」龍泉香爐多仿古,殷彝周鼎,精巧而端莊。簋式、鬲式、樽式、鼎式等爐形皆源於青銅器,師古而不泥古,這些龍泉青瓷香爐得青銅之厚重而無青銅之錚獰,凝重而不失飄逸,優雅而不流於小氣,成為千百年來文人的最愛。

南宋 鬲爐

黑胎鬲式爐是仿造商周時期的青銅鬲造型燒造的。在龍泉窯考古發掘中,凡是黑胎青瓷的製作都比較精緻,且器型規整,數量稀少。這應該是龍泉窯接受南宋官府委派而燒制的,因此從胎釉、製作工藝等方面都儘可能接近南宋官窯,是朝廷在龍泉燒制的官器。

南宋 黑胎鬲式爐

八卦爐,八卦紋是宋元時期龍泉青瓷典型的紋飾之一,以八組各不相同的短線符號組成代表《周易》中的乾、兌、離、震、異、坎、艮、坤八種圖形,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後被視作代表吉祥的紋樣。

南宋 八卦爐青峰拾翠——龍泉青瓷收藏展

展覽時間:2019年3月28日至4月21日

展覽地點:嘉興博物館三樓禾緣展廳

(圖文均來源於嘉興博物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當插畫藝術遇上龍泉青瓷!太驚豔了!
    導讀 傳統插畫走過了為文字釋意、以圖配文這樣一個時期,再發展到以圖為主、以文字為輔的階段,最後進入到網際網路普及的當下,插畫藝術創作、設計漸漸地出現在了電腦上。面對這樣的現狀傳統插畫藝術在不斷尋求突破和發展。
  • 龍泉青瓷|硬核!世界各博物館藏龍泉窯瓷器薈萃
    託普卡帕宮博物館收藏有不少元代的龍泉窯瓷器珍品,見證了元朝時期與西亞地區的密切聯繫。 元龍泉窯纏枝牡丹紋獸耳銜環瓶 託普卡帕宮 在我們的鄰國——日本,我們可以看到大量龍泉青瓷,這源於日本人當年對中國文化的敬慕之心。
  • 喝白茶、巖茶、紅茶、綠茶時,如何為你的好茶,挑選適合的茶具?
    從起源看,陶土器具從最原始的粗糙土陶,逐步發展成較堅固的硬陶。進而發展為在表面敷上釉色的釉陶。 陶土茶具的使用,最早是用於煮茶。 粗陶的壺,透氣性好,保溫性好。 煎湯、熬藥、煮茶、煲湯……面面俱到。
  • 梅紅玲青瓷藝術特色:造形清雅 釉色翠青如玉
    作品《飛來峰十八羅漢》推薦在中南海紫光閣陳設、作品《故鄉的雲》獲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獲中國工藝美術金獎。作品《春色》獲2002杭州民間手工藝品展金獎、作品《孔子》獲2002杭州民間手工藝品銀獎。作品《彩雲歸》獲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銅獎、作品《青釉鬥笠碗》和作品《秋水碧連天》分別獲第一屆中國陶瓷藝術展銅獎、作品《大漠秋思》獲首屆杭州民間手工藝品展銀獎。
  • 北宋鄧窯魚水菊瓣紋青瓷釉碗
    黃河北的衛州、唐州、鄧州、耀州已經燒造有青瓷器,以汝窯青瓷最好。長江以南的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年間,京城自置窯燒造,命曰官窯。」筆記表明,北宋政和、宣和(1111—1125)以前,定州、汝州、衛州、唐州、鄧州、耀州、處州、汴京受朝廷指令燒造青(白)瓷。  這件鄧窯魚水菊瓣紋劃花青瓷殘碗(圖1):口徑15、高7.1、足徑5.3、外足高0.9、內足高0.5、胎釉厚0.3釐米。
  • 買龍泉寶劍需要注意什麼,從哪些地方來判斷品質?
    龍泉寶劍廣義上是指浙江麗水地區龍泉市所鍛造的冷兵器手工藝品,狹義上指在春秋戰國時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歐冶子和幹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的龍淵劍,此劍以屬地命名,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龍淵劍更名為龍泉劍,此劍位列中國古代十大名劍,譽為誠信高潔之劍。
  • 燃於香器 觀青煙嫋嫋 一秒靜心~
    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有在室內薰香的習俗,焚燒的香料是以草本植物為主。其實薰香源自古人薰煙以趨滅蚊蟲,並消除穢氣。在《周禮》中記載:"剪氏掌除蠶物,以攻攻之,以莽草薰之,凡庶蟲之事"。古人燃香也可以說是清淨環境,中國在尚未產生專用的香器之前,先使用一般的銅炭爐來薰香。在漢代,專為焚香而設計的香薰已經出現。
  • 龍泉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浙東四先生」之一!
    生一所制之器,胎質堅實、薄如蛋殼,釉層豐 富飽滿,釉色濃淡不一。淡白者稱米色,稍濃者稱豆綠。釉有斷紋,號白極碎,即魚子紋。其器紫口鐵足,產品為朝廷所壟斷,精品專供御用 。所制之器名「哥窯」,產品以青瓷為主。當時就行銷全國,遠銷高麗、日本、東南亞、印度和西亞、埃及、歐洲,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 其實它們屬於青瓷
    青瓷,一直以來都是古代瓷器中最名貴的瓷器之一,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原始青瓷,三國兩晉南北朝後,南方和北方所燒青瓷開始各具特色。我國歷代所稱的縹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這種瓷器。唐代越窯、宋代官窯、汝窯、龍泉窯、耀州窯等,都屬於青瓷系統。有「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之美稱。
  • 圓桌丨從「黑石號」等再看唐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
    唐青花誕生於中晚唐時期,經歷了唐三彩—白釉藍彩—唐青花三個階段。湖南省博物館方昭遠就《「黑石號」沉船出水長沙窯瓷器及其相關問題》進行了發言,他認為「黑石號」出水長沙窯瓷器包括大量的外銷型產品以及經過選擇的少量通用型產品,其中書寫於長沙窯瓷器上的阿拉伯文應是最古老的阿拉伯書法體——庫法體。進而以白釉綠彩、褐綠彩聯珠紋、繪畫技法為切入點,分析了長沙窯發展的階段性。
  • 麗水這位省三八紅旗手的青瓷作品入選世界網際網路大會
    >設計理念:《視·界》諧音世界,作為一件禮器,它以當代簡約的線條演繹,器型挺拔俊逸,神採飛揚,表達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時代精神。>作者:葉芳,1985年出生於龍泉,浙江東度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省三八紅旗手;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省「新峰計劃」人才。
  • 2020環浙騎遊百山祖國家公園龍泉總決賽巔峰對決...
    導報訊 「環浙騎遊」五周年,聚焦龍泉總決賽。12月11—12日,「2020環浙騎遊百山祖國家公園龍泉總決賽暨第四屆江南之巔天空騎行安豫線挑戰賽」即將再次踏上「騎行長三角第一峰」的徵途。為聚焦「重要窗口」,聚力龍泉復興,展現龍泉「四好農村路」建設取得的發展成就,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探索「兩山」價值轉換通道,助力加快推進交通、文化、旅遊、體育的融合發展,「2020環浙騎遊百山祖國家公園龍泉總決賽暨第四屆江南之巔天空騎行挑戰賽」活動再次落地龍泉,並將成為「龍泉青瓷龍泉寶劍文化旅遊節」的活動之一
  • 嶽州窯:曾是與越窯齊名的全國青瓷中心,主打產品是泡菜罈
    但硬陶殘片卻能清晰地看出紋樣來,器型頗大,以罐為主,殘片很粗,零星會出現一些麻布紋和方格紋。「青竹寺窯興燒於東漢三國時期,產品主要是各種罐、釜、碗,器類不算太多。」楊寧波說,這時候青瓷器上紋樣除了麻布紋、方格紋,還有水波紋、連弧紋,甚至還有少量蕉葉紋和魚紋,而釉層基本上開片。雖然這些青瓷殘片都是早期的青瓷,但從殘片中依然可以看出它灰白色的胎色和薄而細膩的胎體,大概這跟湘陰一帶優質的瓷土有關。
  • 龍泉225名偏遠鄉鎮學生城區一日遊
    近日龍泉市舉行「點燃城鄉之情 共享劍風瓷韻」秋季一日營系列活動↓↓↓消防救援大隊通過消防員的講解和體驗消防用具的使用後,學生們不僅開闊了眼界,進一步了解消防知識, 提高了孩子們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也深刻感受到消防員工作的辛苦,產生對消防員的熱愛與尊敬之情。
  • 網上銷售刀劍越管越嚴 龍泉寶劍將被「踢出」電子商務?
    但最近幾年,葉琦作為龍泉當地青瓷寶劍協會的會員之一,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行業內的壓力。  「近幾年,一些外地製造的危險刀具流入龍泉,並打著龍泉寶劍的旗號出售。不但影響了我們本土產品的聲譽,而且在管理部門和電子商務領域,給龍泉寶劍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  龍泉市公安局介紹,他們在近年的辦案過程中,也確實碰到了這樣的情況。
  • 學術丨耀州窯天青釉瓷是中國天青釉瓷發展鏈條上的重要一環
    耀州窯正是在對這種青瓷風格的模仿中,創燒出了具有「天青」色調的青瓷。越窯秘色瓷雖然是青瓷發展史上的一個歷程碑,但釉之天青卻是耀州窯青瓷的創新。耀州窯青瓷,最晚於中唐(8世紀後半)已開始燒制,晚唐開始仿越窯後,青瓷的發展突飛猛進。五代青灰釉瓷在造型、裝飾特徵上都與越窯有相似之處,是以青灰為主調的釉色,但絕無越窯秘色瓷那樣積釉處呈翠綠色的現象。
  • 短暫的隋朝青瓷文化
    隋朝文化面貌帶有濃厚的北朝色彩,由於隋建都大興,政治中心在北方,南方的物品和工藝技術更多為北傳,瓷風北漸,北方的制瓷業也得以迅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隋代的瓷器繼承了前朝的傳統仍然以青瓷為主流,分南北兩個系統。
  • 龍泉舉行論劍大會 一把寶劍賣出19萬元
    近日,「龍泉論劍」——第一屆龍泉寶劍技藝爭鋒賽現場競爭激烈,高潮迭起。這次比賽不僅賽出了技藝水平,更賽出了作品的「含金量」。獲得大師組堅韌性一等獎的鄭國榮大師作品《瑞鋒劍》,以全場最高價19萬元的價格被買家拍走。隨著兩輪比賽落幕,最終名次出爐,獲得本次比賽的4把一等獎寶劍拍賣活動開始,現場多位寶劍愛好者爭相競價,他們都希望在現場拍得一把龍泉寶劍,作為紀念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