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文化面貌帶有濃厚的北朝色彩,由於隋建都大興,政治中心在北方,南方的物品和工藝技術更多為北傳,瓷風北漸,北方的制瓷業也得以迅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隋代的瓷器繼承了前朝的傳統仍然以青瓷為主流,分南北兩個系統。今浙東地區的越窯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燒制原始青瓷,經過千年的發展和提高,終於在東漢時期首先燒製成青瓷。到隋代南方作為青瓷生產基地,青瓷生產也形成一定的規模與成熟。南方有代表的窯口有越窯·湘陰窯·淮南窯·成都窯等。隋代北方青瓷在北齊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迅速,主要窯場有賈壁窯·安陽窯·朱陳窯等。
隋代青瓷的釉色南北略有不同,南方青瓷的胎質普遍較為緻密,胎體較薄,胎色呈灰青色。南方青瓷所使用的高嶺土一般為原生高嶺。指的是原地風化的瓷土,它的特點石雜質少較為純淨。第二是窯口結構的區別,南方青瓷主要是在龍窯內燒成,龍窯由於坡度大,溫度升降快,適合還原火焰的生成。但因為溫度只能燒到1200度,所以成色都是青灰色。
北方青瓷的胎質一般比較粗松,胎體較厚重,釉色青或青中閃黃,這主要是由於要內燒成氣氛和釉的成分不同所致。北方瓷窯一般為饅頭窯,火焰在窯內充分燃燒,有利於氧化焰生成,溫度可以達到1300度,所以北方青瓷往往青中閃黃或者青中閃綠。此外,北方青瓷臺內所含氧化鈦較高,也導致其青瓷成色不佳的原因。北方青瓷使用的高嶺土為沉積高嶺,就是指風化後的瓷土以及隨水流動後的沉積物,它的特點是雜質多,豐富的有機物使得黏性較好。
隋代青瓷在造型上也略有不同,南方青瓷器身略顯修長,北方青瓷則略顯敦厚。以南北方青瓷中較為流行的罐為例,北方青瓷多為四系罐,腹部呈圓形,凸起的一道弦紋將器物一分為二,形似兩個半圓的球體,肩上常飾四個條形系。這種四系罐最早在河南安陽,隨後在河南其它地區以及陜西、河北等地隋墓中也有出土,但在南方隋墓中卻很少見。南方青瓷罐一般為八系或六系,往往以條形系,橋形系相同為飾。罐身腹部為橢圓形,下腹部漸收斂,器口直而且大,肩部和腹部常刻劃紋飾。此外,雞頭壺、盤口瓶主要流行於南方地區,北方窯址中很少出土。南方青瓷釉面常裝飾花紋,而北方青瓷則以素麵為主。以湖南湘陰窯與河南安陽窯的高足盤為例,湘陰窯生產的高足盤,盤心常刻劃朵花紋或蓮花紋,而安陽窯生產的高足盤,盤心僅以弦紋做裝飾。
南北方青瓷雖然在造型、胎釉上有一些區別,但瓷器既然是以商品的形式存在於社會,那麼南北方瓷器就不可避免的互相影響,特別是南北大運河的開通,為南北方貿易提供了有利條件。工匠們在燒瓷技術上的交流也較為普遍,例如高足盤、帶系罐、缽形器、直腹碗等,就是南北合流的產物,在南方或者北方經常可以看到。再如雞頭壺曾經在南方廣泛流行,但在陜西李靜訓墓中出土的白釉雞頭壺,卻是北方窯工的傑作。此外,安徽壽州窯的器物,更具有南北方瓷窯的特點。南北方隋墓中出土的器物,大多數可以斷定為附近瓷窯的產品。但在一些隋墓中南北方器物均有出土之例,如李靜訓墓出土的青瓷八系罐,則明顯是南方瓷窯所產,而安徽毫縣王幹墓中除出土一些青瓷外,還出土了幾件北方所產的白瓷。這些都說明隋代南北方青瓷是在一種互相影響、互相交流的環境下發展的,它們形成了隋代瓷器發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