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北宋晚期鄧窯魚水菊瓣紋青瓷釉碗正背面
圖2 北宋鄧窯素六分區青瓷碗
圖3 北宋晚期蓮瓣小碗殘片
■河南鄧州 許滿貴
據南宋葉寘《坦齋筆衡》、南宋顧文薦《負暄雜錄》載:「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窯,質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意思是說:北宋朝皇家曾選用過定州白瓷器因器口有針芒狀,不好用,遂命汝州燒造青窯器。黃河北的衛州、唐州、鄧州、耀州已經燒造有青瓷器,以汝窯青瓷最好。長江以南的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年間,京城自置窯燒造,命曰官窯。」筆記表明,北宋政和、宣和(1111—1125)以前,定州、汝州、衛州、唐州、鄧州、耀州、處州、汴京受朝廷指令燒造青(白)瓷。
這件鄧窯魚水菊瓣紋劃花青瓷殘碗(圖1):口徑15、高7.1、足徑5.3、外足高0.9、內足高0.5、胎釉厚0.3釐米。敞口,腹圓上收,口外撇,底足規整,飾滿釉。色蔥青,釉微黃,鐵灰薄胎,質細密堅,豎斜紋開片,在40倍放大鏡下見分散透明玻璃狀。碗內刻劃七道水波紋,間飾兩條鯉魚頭向相對,臥遊波紋之中,魚眼青晰可見。碗底一周飾齒紋,齒紋內飾兩鯉魚背向相遊刃于波紋。從殘面看,碗腹應為4條鯉魚紋,碗外飾菊瓣紋,立體感極強。2019年6月27日,經河南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郭木森鑑定:此碗為北宋晚期(政宣年間)鄧州民窯為地方州府官窯燒造青瓷的標本器。
為考證鄧州古城建築工地新出北宋晚期鄧窯青瓷與其他窯口青瓷不同特徵,筆者購閱清代藍浦撰《景德鎮陶錄》(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5月版)發現,藍浦對葉寘《坦齋筆衡》、顧文薦《負暄雜錄》記載的定窯、衛州、唐州、鄧州、耀州、汝窯、龍泉州府官窯、汴京官窯,燒造青瓷的年代、地域、特徵、色質等差別,著述十分明白。如「定窯,宋時所燒,出直隸定州,有南定器、北定器。土脈細潤、體薄,有光素、凸花、劃花、印花、繡花諸種,多牡丹、萱草、飛鳳花式。以白色而滋潤為正,白骨而加以釉水有如淚痕者佳,俗呼粉定,又稱白定。其質粗而微黃者低,俗呼土定。定器又有紅者,間造紫定、黑定,然唯紅白二種當時尚之。」再如「鄧州窯,亦宋所燒,即南陽府之鄧州,皆青瓷,未若汝器滋潤。」(圖2-1、圖2-2圖)「耀州窯,耀州今屬西安府,亦宋燒青器。色質俱不逮汝窯,後燒白器頗勝,然陶成皆不堅易茅損,所謂黃浦鎮窯也。」
悉數藍浦載述:北宋大觀、政宣年間,有7個州府為宮廷燒造青瓷器。鄧州古城建築工地新出土有碗(圖3)、盤、盆、缸、盞、碟、枕、器蓋、器座及窯具、匣缽、胎釉料,其中「姚家魚水院」「李子才造」「姚」「李」「馬」「楊」「司」「郭」「王」「焦」「維」「朱」、大小「田」字民窯私家款達14家;另有試釉工匠「辛老大」款識,可佐證鄧州民窯青瓷為地方州府官窯燒造貢瓷,但沒有汝器滋潤;而衛州燒造的青瓷,雖同汝制,色質不及汝,只可與唐、鄧、耀等窯為伍;唐州燒造的青瓷,質黝也不及汝窯青瓷;耀州窯的青瓷,色質俱比不上汝窯;處州府龍泉縣琉田市燒造的青瓷,質頗粗厚,製法不甚古雅。這是古瓷愛好者研究北宋大觀、政宣年間,五個窯口燒造青瓷的差別,今以此文介紹出來,供同好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