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鄧窯魚水菊瓣紋青瓷釉碗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圖1 北宋晚期鄧窯魚水菊瓣紋青瓷釉碗正背面

  圖2 北宋鄧窯素六分區青瓷碗

  圖3 北宋晚期蓮瓣小碗殘片

  ■河南鄧州 許滿貴

  據南宋葉寘《坦齋筆衡》、南宋顧文薦《負暄雜錄》載:「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窯,質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意思是說:北宋朝皇家曾選用過定州白瓷器因器口有針芒狀,不好用,遂命汝州燒造青窯器。黃河北的衛州、唐州、鄧州、耀州已經燒造有青瓷器,以汝窯青瓷最好。長江以南的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年間,京城自置窯燒造,命曰官窯。」筆記表明,北宋政和、宣和(1111—1125)以前,定州、汝州、衛州、唐州、鄧州、耀州、處州、汴京受朝廷指令燒造青(白)瓷。

  這件鄧窯魚水菊瓣紋劃花青瓷殘碗(圖1):口徑15、高7.1、足徑5.3、外足高0.9、內足高0.5、胎釉厚0.3釐米。敞口,腹圓上收,口外撇,底足規整,飾滿釉。色蔥青,釉微黃,鐵灰薄胎,質細密堅,豎斜紋開片,在40倍放大鏡下見分散透明玻璃狀。碗內刻劃七道水波紋,間飾兩條鯉魚頭向相對,臥遊波紋之中,魚眼青晰可見。碗底一周飾齒紋,齒紋內飾兩鯉魚背向相遊刃于波紋。從殘面看,碗腹應為4條鯉魚紋,碗外飾菊瓣紋,立體感極強。2019年6月27日,經河南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郭木森鑑定:此碗為北宋晚期(政宣年間)鄧州民窯為地方州府官窯燒造青瓷的標本器。

  為考證鄧州古城建築工地新出北宋晚期鄧窯青瓷與其他窯口青瓷不同特徵,筆者購閱清代藍浦撰《景德鎮陶錄》(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5月版)發現,藍浦對葉寘《坦齋筆衡》、顧文薦《負暄雜錄》記載的定窯、衛州、唐州、鄧州、耀州、汝窯、龍泉州府官窯、汴京官窯,燒造青瓷的年代、地域、特徵、色質等差別,著述十分明白。如「定窯,宋時所燒,出直隸定州,有南定器、北定器。土脈細潤、體薄,有光素、凸花、劃花、印花、繡花諸種,多牡丹、萱草、飛鳳花式。以白色而滋潤為正,白骨而加以釉水有如淚痕者佳,俗呼粉定,又稱白定。其質粗而微黃者低,俗呼土定。定器又有紅者,間造紫定、黑定,然唯紅白二種當時尚之。」再如「鄧州窯,亦宋所燒,即南陽府之鄧州,皆青瓷,未若汝器滋潤。」(圖2-1、圖2-2圖)「耀州窯,耀州今屬西安府,亦宋燒青器。色質俱不逮汝窯,後燒白器頗勝,然陶成皆不堅易茅損,所謂黃浦鎮窯也。」

  悉數藍浦載述:北宋大觀、政宣年間,有7個州府為宮廷燒造青瓷器。鄧州古城建築工地新出土有碗(圖3)、盤、盆、缸、盞、碟、枕、器蓋、器座及窯具、匣缽、胎釉料,其中「姚家魚水院」「李子才造」「姚」「李」「馬」「楊」「司」「郭」「王」「焦」「維」「朱」、大小「田」字民窯私家款達14家;另有試釉工匠「辛老大」款識,可佐證鄧州民窯青瓷為地方州府官窯燒造貢瓷,但沒有汝器滋潤;而衛州燒造的青瓷,雖同汝制,色質不及汝,只可與唐、鄧、耀等窯為伍;唐州燒造的青瓷,質黝也不及汝窯青瓷;耀州窯的青瓷,色質俱比不上汝窯;處州府龍泉縣琉田市燒造的青瓷,質頗粗厚,製法不甚古雅。這是古瓷愛好者研究北宋大觀、政宣年間,五個窯口燒造青瓷的差別,今以此文介紹出來,供同好參考。

相關焦點

  • 從茶、香、文房、陳設之器,看龍泉青瓷在宋元明時期的發展
    展覽既梳理了北宋到明代的龍泉青瓷的發展脈絡,又反映出宋、元、明三代士大夫生活起居的文化縮影。展期將至4月21日。明代 鏤空套瓶中國近代陶瓷專家陳萬裡曾說,「一部中國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龍泉。」展覽現場五代 龍泉葵口小杯龍泉窯始燒於三國兩晉時期,結束於清代,延綿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
  • 慈谿:「青團」青瓷志願服務傳播青瓷文化
    橋頭鎮團委與上林湖越窯博物館聯合建立的青瓷志願驛站是「青團」青瓷志願服務項目的其中一項內容,驛站設立了志願服務清單,為前來參觀的遊客提供講解預約、問詢引導、免費茶水、免費充電、車胎充氣和提供愛心雨傘、工具箱、針線包、醫藥包9項服務。  「我們還有一支專業的青年講解隊伍。」
  • 國寶「北宋甌窯青釉褐彩蕨草紋執壺」的故事
    本期「精品導賞」講解員劉晨為大家講述溫州博物館「鎮館之寶」:北宋甌窯青釉褐彩蕨草紋執壺。 ▽▽▽ 北宋甌窯青釉褐彩蕨草紋執壺 這件是溫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國寶級文物北宋甌窯褐彩蕨草紋青瓷執壺,用於盛裝酒水。
  • 嶽州窯:曾是與越窯齊名的全國青瓷中心,主打產品是泡菜罈
    這裡的殘片除了青瓷還有硬陶,不過,青瓷殘片的種類明顯多於硬陶。難道陶和瓷在青竹寺窯爐裡是混燒的?楊寧波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因為這時的青竹寺窯正處在印紋硬陶與青瓷混燒向專燒青瓷過渡的階段。而漢晉時期的龍窯一般前端的火膛燒火,窯床大概在15米以內,越往後窯溫越低。若是混燒,燒制青瓷比陶的溫度要高,青瓷一般更靠近前端,硬陶則更靠近窯尾部。
  • 「雨過天青雲破處 這般顏色做將來」造就了北宋汝窯巔峰之審美。
    馬未都先生曾經說過,汝窯水平之所以高,主要是因為它包含了中國古代藝術家的哲學思索——「北宋的天子及師傅們在文化需求上都不是容易之輩,他們已發現瓷器可以更多地肩負使用之外的文化責任」。而汝窯的天青釉給人的自然、理性、雅致、蘊藉的感受,也增添了它的哲學藝術氣質。汝窯目前通過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多年研究發現並建立了國標資料庫行業標準。
  • 短暫的隋朝青瓷文化
    隋代的瓷器繼承了前朝的傳統仍然以青瓷為主流,分南北兩個系統。今浙東地區的越窯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燒制原始青瓷,經過千年的發展和提高,終於在東漢時期首先燒製成青瓷。到隋代南方作為青瓷生產基地,青瓷生產也形成一定的規模與成熟。南方有代表的窯口有越窯·湘陰窯·淮南窯·成都窯等。隋代北方青瓷在北齊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迅速,主要窯場有賈壁窯·安陽窯·朱陳窯等。
  • 郴州發現北宋"夫妻墓" 出土銅錢、瓷碗等文物
    墓中出土2枚銅錢,其中1枚的文字顯示為 「皇宋通寶」,經查為北宋仁宗趙禎 (公元1039年至公元1053年)年間所鑄。    專家介紹,墓葬出土的幾件陶器,與2010年桂陽劉家嶺宋代墓葬發現的陶器類似。出土的幾件殘缺的瓷碗,分別是刻花白瓷、窯變黑瓷、印花青瓷,均為宋代瓷器的特徵。從出土的器物等各方面綜合推斷,此墓為北宋中期平民墓葬。
  • 郴州發現罕見並排「雙墓」 為北宋中期墓葬/圖
    墓中出土2枚銅錢,其中1枚的文字顯示為 「皇宋通寶」,大概為北宋仁宗趙禎 (公元1039年~公元1053年)年代所鑄。  墓葬出土的幾件陶器,與2010年桂陽劉家嶺宋代墓葬發現的陶器類同。出土的幾件殘缺的瓷碗,分別是刻花白瓷、窯變黑瓷、印花青瓷,均為宋代瓷器的特徵。市文物處考古人員推斷,此墓為北宋中期墓葬。
  • 越窯青瓷燒制技藝
    中國青瓷從創始到鼎盛到衰退,先後經歷了漢、魏晉、五代十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一千八百年前,浙江慈谿上林湖一帶已是窯場密集、作坊林立沿湖幾十公裡,有龍窯上百座,因古代上林湖地屬越州,故名越窯。就是在這些越窯的龍窯裡,中國最早的成熟瓷器青瓷誕生了。越窯青瓷也因此有了「母親瓷」的美名。
  • 龍泉青瓷|硬核!世界各博物館藏龍泉窯瓷器薈萃
    如今,在日本、英國、美國等多個國家的博物館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來自中國的龍泉窯青瓷。 因此在日本,主要的博物館、大財團、寺廟以及古玩商都熱衷於收藏龍泉窯的精品青瓷。
  • 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當插畫藝術遇上龍泉青瓷!太驚豔了!
    在合璧興陶瓷藝術館2019國際特展《絲路畫瓷語·桌子上的青瓷》中,我們看到插畫藝術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即當一種藝術遇到另外一種藝術的時候,碰撞出了一種新穎、獨特、內涵豐富的新的表達方式,原來插畫和青瓷兩種藝術形式竟然可以這樣演繹。
  • 梅紅玲青瓷藝術特色:造形清雅 釉色翠青如玉
    自參加工作以來,梅紅玲潛心青瓷新產品的研究、開發和製作。努力提高創作設計水平,積極參加相關學術研討會和各類全國性會展,與其他門類的陶瓷同行切磋技藝,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涵養。但青瓷的本質是一種藝術,因而藝術之美才是它的靈魂。自1997年開始,梅紅玲把主要精力用於藝術創作並且以人物作為主創領域。她創作的《南海觀音像》身姿飄逸、面相慈祥,《孔子》溫而厲、威而不猛,《周恩來》神態自然、略帶微笑,每一尊都十分地生動,形神兼備。十年磨劍,進入新世紀,梅紅玲進入藝術收穫期。2001年,梅紅玲創作的《故鄉的雲》榮獲了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
  • 《神武4》電腦版:新寵青瓷姬染色大賞 霸氣金閃閃or粉色萌萌噠
    神武大胖熊,陪你看遍光華繁榮,你們的大胖熊又回來了~前面幾天胖熊帶大家領略的青瓷姬強度與培養思路,今天我們將著重把目光放在她萌動可愛的外表上,和胖熊一起賞一賞遊戲當中精心設計染色之後的百變青瓷姬。首先,我們看到這位玩家一反原版青瓷姬可愛清純的萌系風格,選擇了大膽豪放的紅白配色。這樣的搭配仿佛使刻板印象中的青瓷姬出現了一種全新形象。在染色搭配當中,紅色會給人一種熱烈、奔放、成熟、優雅的一種感覺,而白色會給人一種乾淨、直爽、大方、莊重的感覺。這隻青瓷姬火紅的雙馬尾在銀白色裙子與首飾的襯託之下顯得更加豔麗、搶眼。
  • 其實它們屬於青瓷
    青瓷,一直以來都是古代瓷器中最名貴的瓷器之一,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原始青瓷,三國兩晉南北朝後,南方和北方所燒青瓷開始各具特色。我國歷代所稱的縹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這種瓷器。唐代越窯、宋代官窯、汝窯、龍泉窯、耀州窯等,都屬於青瓷系統。有「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之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