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唐朝名垂千古的一流大詩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像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佳作頻出,留下幾百上千首詩歌的大佬,還有一種是作品不多,但卻影響力極大的隱形高手。
例如張若虛,只留下了兩首作品,但是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卻被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王之渙,傳世之作只有6首,卻躋身唐朝「四大邊塞詩人」之列,其中兩首《登鸛雀樓》和《涼州詞》都是耳熟能詳的名作。
還有崔護也是存詩六首,但一首《題都城南莊》,「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足以令他流芳百世。
盛唐詩人張繼也是如此,如果不是《楓橋夜泊》這首詩,也許後世早已遺忘了這個並不起眼的詩人。
《楓橋夜泊》這首詩影響力有多大呢?
可以說蘇州的寒山寺、楓橋之所以能夠成為無數文藝青年追捧的旅遊勝地,全因張繼的這首詩。
90年代風靡一時的歌曲《濤聲依舊》,靈感來源就是這首《楓橋夜泊》。
而且不僅是中國,還有日本甚至其他亞洲國家都將這首詩編入小學教科書。
作為這首詩的作者張繼,他在海外的知名度甚至要比李白杜甫大。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首詩到底寫了什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關於張繼此人,史書中的記載並不多,只知他在天寶年間中過進士,與「五言長城」劉長卿頗有交情。
後世推斷這首《楓橋夜泊》寫於安史之亂期間,當時很多文人為躲避戰亂,逃到江浙一帶,張繼便在其中。
一個微霜悽冷的秋夜,張繼乘一夜扁舟來到了姑蘇城外,望著江南水鄉幽美的夜色,聽著不遠處傳來的鐘聲,他的心中湧起無限惆悵,於是便有了這首傳世名作。
詩歌開頭兩句既是寫景也是抒情。
落月、啼烏、霜、江楓、漁火,還有作者這個不眠之人,共同構成了一幅幽寂清冷的江南秋夜圖。
在這孤冷的氛圍中,流露出了詩人羈旅天涯的愁苦之情,正如王國維所言「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眼中所見正是他心中所感。
後兩句詩人不再鋪陳秋夜的景象,只選取了「夜半鐘聲」這一意象,反襯秋夜的寧靜,以及詩人的夜不成眠。
至於詩人因何難以入眠,留給讀者自己去體會了。
全詩將江南水鄉秋夜之美,詩人羈旅他鄉的愁思之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景有情,有聲有色,創造出了一種美到極致,又愁到極致,畫筆難以描繪的藝術境界,妙絕千古。
也許是因為這首詩太經典,關注度太高,所以也留下了很多爭議。
例如第二句的「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江楓」具體指什麼?有人說是江楓橋,也有人說是江邊的楓樹,千百年來,眾說紛紜。
還有第四句的「夜半鐘聲到客船」,北宋的文壇大佬歐陽修就曾提出質疑,「句則佳矣,奈半夜非鳴鐘時」。
對於歐陽修的這一觀點,後世也有很多人提出反駁,最有利的論據就是白居易、溫庭筠等人都寫過「夜半鐘聲」,所以歐陽修所言不過是少見多怪罷了。
最具爭議的還是第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根據常識,霜只會落在地上,不可能掛在天空,在空中的應該是霧氣。
李白曾寫「疑是地上霜」,範仲淹也有詞雲「羌管悠悠霜滿地」,可見古代文人也是知道這一點的。
那麼張繼為何卻偏偏寫「霜滿天」,而他犯了如此致命錯誤,這首詩為何還能千古流傳呢?
這就涉及到詩詞中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叫作「無理而妙」。
所謂「無理」就是指違背一般生活自然規律或者邏輯思維,而「妙」就是說這種看似無理的描寫卻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蘇軾曾言「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
宋代嚴羽在《滄浪詩話》中也曾說:「詩有別趣,非關理也。」
對於張繼這句「月落烏啼霜滿天」,很多人喜歡的是他所營造出來的意境,所以即使違背常理,依然覺得妙不可言,這就是詩詞的魅力。
不知你是否也喜歡《楓橋夜泊》這首詩?歡迎一起來討論。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