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十年代的一首家喻戶曉的歌曲《濤聲依舊》,曾傳唱大街小巷,「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這句歌詞是根據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詩改編的。至今讓人印象深刻,情不自禁就唱上一句。
張繼在唐朝是一個名不見驚傳的小詩人,他是湖北襄陽人。天寶十二年,張繼考中進士。曾任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等職。他的詩作流傳下來的不多,僅有一首被收錄到《全唐詩》中,也是最著名、最美的唐詩。
《楓橋夜泊》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淺譯
月亮已經落得不見蹤影,只聽見烏鴉哀鳴,感覺到寒霜滿天,看著江邊的楓樹和停靠在岸邊船上的漁火,卻越發感到孤獨惆悵,思緒萬千,不能安然入眠。姑蘇城外那寂寞靜謐的寒山寺裡,半夜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中。
寫作背景:
天寶十四年一月,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局勢動蕩不安,很多文人紛紛逃離京城,到江、浙一代安身。張繼也和逃難的人一起,坐著小舟來到蘇州城外的楓橋邊。當時正是秋季,在停靠的船上,欣賞著江南水鄉秋色美景,詩人感慨萬千,想到客居他鄉,流離失所的情景,愁緒滿懷,難以入眠,再美好的江南夜景,也難解心中的憂愁。於是詩人思鄉之情和憂國憂民的愁緒,一起湧上心頭,面對月落烏啼的愁思夜晚,寫下了這首千古名詩。
賞析
詩的開篇是寫在蘇州外的午夜時分,月色已暗,烏啼哀怨,滿天風霜,體現出詩人在寒冷的夜晚,在江水、楓樹、漁火的陪伴下,渡過了令人惆悵的不眠之夜。要是在無憂無慮的盛世,看到這樣的秋景,詩人一定有閒情逸緻,大加讚賞。境由心生是佛家的一句話,人的心情不好,儘管身在美景之中,卻視而不見一樣,內心感覺不到愉悅的氣氛。詩人這種情景交融的描寫,明暗交替,動靜結合,願景和近景與首句遙相呼應,體現了詩人寄宿孤舟的愁緒和無奈地哀思。強調了詩人所處孤獨寂寞的壞境,又讓人感受到詩句意蘊濃厚的美妙意境。
後兩句寫詩人在無眠的深夜,聽到遠處傳來的鐘聲。寒山寺的鐘聲又平添了思鄉的憂愁。這兩句的城、寺、鍾、船,形成一種空靈曠達的意境,前兩句是「看」,後兩句是「聽」。我們用歌詞來體會當時詩人的情懷:「帶走一盞漁火 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連的鐘聲 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至於詩中情景的合理性,人們也提出過疑問。比如寒山寺在什麼時間敲鐘,寺裡的僧人半夜幾點睡覺等等。根據這些,有人還做過了解。在蘇州當地的佛寺,在月圓之夜真有敲鐘的習俗,半夜敲鐘確有其事,並不是詩人為了迎合孤寂心情而寫的。
《楓橋夜泊》這首七言絕句,是一首情景交織在一起的意蘊豐富的詩。借住江邊漁火的美麗夜景,間接自然地描繪出詩人旅居客船的思鄉的愁苦心情。詩人沒有直接抒發感情,而是先描寫景物,顯示出了這首詩的藝術特色,詩人張繼借景抒情的寫作技巧也令人讚嘆,讓人有在欣賞一幅畫的感覺,堪稱唐詩中最唯美的名篇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