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西川說,母語就是你敢於在裡面翻跟頭、在裡面胡打亂鬧的語言,這才是一個人真正能夠用來寫作的語言。寫作的人想必都有過赤手空拳地挑戰母語、挑戰傳統的野心。但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另一半是,你很難確定母語的邊界究竟在哪裡,漢語言的博大精深讓人探不到底,中國文學的源遠流長更是讓後來者心虛:自己翻的跟頭千百年前是否已經有人翻過?
對於一個用現代漢語寫作的人來說,很難避免這樣的「影響的焦慮」:不僅焦慮如何超越過去的經典,而且焦慮自己究竟熟識經典幾分,那浩如煙海的古典詩詞常常只是一個籠統混沌的文學背景而已,哪裡談得上浸淫其間?這幾乎是一種害怕無知、害怕沒有受到影響的焦慮了。
於中華民族的文脈綿延中,可以感受到這種歷史的辯證。反叛的、變革的、創新的一派,實際上並未脫離傳統的靜水流深的給養,反過來,它的反叛、變革與創新又被巨大的傳統所吸納、包容,成為傳統的新質。一部中華詩詞史,幾乎就是這樣不斷裹挾著前進的歷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變遷而耗損,卻能從一切創造性的變革中增益光輝。
這樣的一條詩詞文脈,對用漢語寫作的人來說,是遲早要回溯、遲早要用最大功力打進去再打出來的歷史存在,對普通人來說,卻是悄然涵養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場。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通」和「化」的一面,文學藝術從來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訓練和知識賦予,人們讀詩、談詩、教孩子背詩,並不只是為了尋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時候是在借詩詞出入經史、概括情事、教化人倫。從少年的「為賦新詞強說愁」到暮年的「卻道天涼好個秋」,古典詩詞曾經內化於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狀態之中,隨人生境遇而遠近隱顯,有時像是親切、順手的鄉物家什,張口即來,有時又像是一個隱秘而頑固的文化磁場——多少人在遊山玩水的時候,被殘破斑駁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雋蔚的詩文擊中,甚至喚起了對從未經歷過的歷史的回憶。這就是文化的認同,它清晰地讓你看到自己迢遞以系的傳統。
延續詩詞的文脈,除卻孜孜不倦的訓詁考據,靠的就是這樣一種普遍的日常的親切可感的閱讀。詩是「採風」的產物,口耳相傳的詩詞曾經讓大地上歌聲如風,溫潤徐徐,而今,這風卻被現實推到了遠山青黛的那一側,越來越遠,我們正在失落那種生活在「無意的浸淫裡」(朱自清先生語)的日子。朱自清先生說,「詩裡無我,實生活裡有我」,「讀詩的人直接吟味那無我的情感,欣賞它的發而中節,自己也得到平靜,而且也會漸漸知道節制自己的情感。一方面因為詩裡的情感是無我的,欣賞起來得設身處地,替人著想。這也可以影響到性情上去。節制自己和替人著想這兩種影響都可以說是人在模仿詩。詩可以陶冶性情,便是這個意思,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也只該是這個意思。」
在詩教陶冶之中,是現實向詩意看齊,是人在模仿詩而不是相反。經由讀古典詩詞,人將自己投射到一個更大的世界裡,山水田園、邊塞徵戰、思鄉懷人、歷史詠古,無關乎己卻又讓自己反覆感念,同理心將我提升到一個超越了「我」的地方,從而能更開闊地看待歷史,也能更歷史地看待此間的世界。這也是孔子說「告諸往而知來者」「始可與言詩已矣」的道理所在。你得能舉一反三,能同情同理,從已知理解未知,從過去讀出未來,如此才能一起談論詩。這是詩的門檻,也是詩的情懷。對現代人心靈上的脂肪來說,是需要吹一吹這來自古典的清瘦的風了。
今夏,我在挪威小鎮烏爾維克拜訪了挪威已故詩人奧拉夫·H·豪格的故居。在他一輩子沒有離開過的背靠著千年雪山的果園裡,豪格一遍遍地讀著英文翻譯的中國古典詩詞,與陶潛、杜甫、李白、白居易神交。他寫過一首名為《陶潛》的詩:「假如有一天/陶潛來看我,我要/給他看看我的櫻桃樹和蘋果樹。/他最好春天來,/在果樹開花的時候。然後/我們在陰涼處坐下,喝一杯蘋果酒。/我可能給他看一首我的詩/——假如我找得到他喜歡的詩。/今日飛龍在天,留下毒物與濃煙/在他那個時代,龍飛的聲音更輕些,/有更多的鳥兒啾啾叫。/我這裡沒什麼他不能理解的事物。/他可能想隱居在這樣的小果園,/但不知他是否會避世而問心無愧。」在讀到它的那一刻,我想,豪格一定讀過陶潛的《停雲》,讀過那句「人亦有言,日月於徵,安得促席,說彼平生」吧,這遠隔時空的交相談詩是多麼美好。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31日 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