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始可與言詩已矣

2021-01-11 人民網

  詩人西川說,母語就是你敢於在裡面翻跟頭、在裡面胡打亂鬧的語言,這才是一個人真正能夠用來寫作的語言。寫作的人想必都有過赤手空拳地挑戰母語、挑戰傳統的野心。但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另一半是,你很難確定母語的邊界究竟在哪裡,漢語言的博大精深讓人探不到底,中國文學的源遠流長更是讓後來者心虛:自己翻的跟頭千百年前是否已經有人翻過?

  對於一個用現代漢語寫作的人來說,很難避免這樣的「影響的焦慮」:不僅焦慮如何超越過去的經典,而且焦慮自己究竟熟識經典幾分,那浩如煙海的古典詩詞常常只是一個籠統混沌的文學背景而已,哪裡談得上浸淫其間?這幾乎是一種害怕無知、害怕沒有受到影響的焦慮了。

  於中華民族的文脈綿延中,可以感受到這種歷史的辯證。反叛的、變革的、創新的一派,實際上並未脫離傳統的靜水流深的給養,反過來,它的反叛、變革與創新又被巨大的傳統所吸納、包容,成為傳統的新質。一部中華詩詞史,幾乎就是這樣不斷裹挾著前進的歷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變遷而耗損,卻能從一切創造性的變革中增益光輝。

  這樣的一條詩詞文脈,對用漢語寫作的人來說,是遲早要回溯、遲早要用最大功力打進去再打出來的歷史存在,對普通人來說,卻是悄然涵養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場。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通」和「化」的一面,文學藝術從來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訓練和知識賦予,人們讀詩、談詩、教孩子背詩,並不只是為了尋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時候是在借詩詞出入經史、概括情事、教化人倫。從少年的「為賦新詞強說愁」到暮年的「卻道天涼好個秋」,古典詩詞曾經內化於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狀態之中,隨人生境遇而遠近隱顯,有時像是親切、順手的鄉物家什,張口即來,有時又像是一個隱秘而頑固的文化磁場——多少人在遊山玩水的時候,被殘破斑駁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雋蔚的詩文擊中,甚至喚起了對從未經歷過的歷史的回憶。這就是文化的認同,它清晰地讓你看到自己迢遞以系的傳統。

  延續詩詞的文脈,除卻孜孜不倦的訓詁考據,靠的就是這樣一種普遍的日常的親切可感的閱讀。詩是「採風」的產物,口耳相傳的詩詞曾經讓大地上歌聲如風,溫潤徐徐,而今,這風卻被現實推到了遠山青黛的那一側,越來越遠,我們正在失落那種生活在「無意的浸淫裡」(朱自清先生語)的日子。朱自清先生說,「詩裡無我,實生活裡有我」,「讀詩的人直接吟味那無我的情感,欣賞它的發而中節,自己也得到平靜,而且也會漸漸知道節制自己的情感。一方面因為詩裡的情感是無我的,欣賞起來得設身處地,替人著想。這也可以影響到性情上去。節制自己和替人著想這兩種影響都可以說是人在模仿詩。詩可以陶冶性情,便是這個意思,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也只該是這個意思。」

  在詩教陶冶之中,是現實向詩意看齊,是人在模仿詩而不是相反。經由讀古典詩詞,人將自己投射到一個更大的世界裡,山水田園、邊塞徵戰、思鄉懷人、歷史詠古,無關乎己卻又讓自己反覆感念,同理心將我提升到一個超越了「我」的地方,從而能更開闊地看待歷史,也能更歷史地看待此間的世界。這也是孔子說「告諸往而知來者」「始可與言詩已矣」的道理所在。你得能舉一反三,能同情同理,從已知理解未知,從過去讀出未來,如此才能一起談論詩。這是詩的門檻,也是詩的情懷。對現代人心靈上的脂肪來說,是需要吹一吹這來自古典的清瘦的風了。

  今夏,我在挪威小鎮烏爾維克拜訪了挪威已故詩人奧拉夫·H·豪格的故居。在他一輩子沒有離開過的背靠著千年雪山的果園裡,豪格一遍遍地讀著英文翻譯的中國古典詩詞,與陶潛、杜甫、李白、白居易神交。他寫過一首名為《陶潛》的詩:「假如有一天/陶潛來看我,我要/給他看看我的櫻桃樹和蘋果樹。/他最好春天來,/在果樹開花的時候。然後/我們在陰涼處坐下,喝一杯蘋果酒。/我可能給他看一首我的詩/——假如我找得到他喜歡的詩。/今日飛龍在天,留下毒物與濃煙/在他那個時代,龍飛的聲音更輕些,/有更多的鳥兒啾啾叫。/我這裡沒什麼他不能理解的事物。/他可能想隱居在這樣的小果園,/但不知他是否會避世而問心無愧。」在讀到它的那一刻,我想,豪格一定讀過陶潛的《停雲》,讀過那句「人亦有言,日月於徵,安得促席,說彼平生」吧,這遠隔時空的交相談詩是多麼美好。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31日 24 版)

相關焦點

  • 這首戰爭詩讓曹操潸然淚下,它絲毫不亞於「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小雅·採薇》是《詩經》中的千古名篇,尤其是結尾士卒歸途中高聲吟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情景更讓無數人動情。連王立群老師也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多次盛讚這首詩。這首詩在漢末已經在洛陽一帶廣為傳唱。在電視劇《軍師聯盟》中,當重病的曹操與司馬懿一起乘車去郊外,很多小孩子在傳唱這首詩,司馬懿把它念給曹操聽時,曹操聽後不禁潸然淚下。十五從軍徵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最深情的想念,莫過於此
    「老婆,出門在外,多喝水……」「老婆大人,我會想你的……」「寶貝,等你回來,麼麼噠……」大約1100年前,一介武夫,目不識書,因為老婆回娘家,甚想念,寫出了「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9個字。無數女生被感動,足足溫柔了一千年。▎武夫對女人溫柔起來,讓人受不了這個武夫就是唐代的錢鏐(liú),當時的吳越王。
  • 李白的兩首七言詩,語近情遙,即使跨越千年,依然含思無限
    有一次詩人面對衰敗的古蹟,也發出心中的悲嘆,下面介紹李白的兩首七言詩,語近情遙,即使跨越千年,依然含思無限。蘇臺覽古唐代:李白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楊柳新」則是寫今天,楊柳青青,柔條嫩葉,又是一番新綠。這裡用「舊、荒」與「新」進行對比,充分表現出詩人「覽古」的今昔之感。
  • 《詩經·椒聊》:古時讚美男子的詩
    大意:花椒樹上果實纍纍香滿園,繁衍豐茂採來可把升裝滿。那至誠至敬仁義的君子啊,他形象高大不能表之以言。願他像果實纍纍的花椒樹,繁密枝條伸展得長長遠遠。花椒樹上果實纍纍香滿園,繁衍豐茂兩手採來一捧滿。那至誠至敬仁義的君子啊,他誠實高大而且忠厚良善。願他像果實纍纍的花椒樹,繁密枝條伸展得長長遠遠。根據胡長青的說法,把此詩理解為讚美男子的詩應更為切合詩旨。
  • 不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而是這一句
    讓人感傷的是,這位戰士是否安全回到了家,還是在途中又被押往別處服兵役,他的心聲也許只能口口相傳,即使日思夜想的愛人聽了也認為是別人編的歌謠……不過東晉軍事家謝玄在回答叔父謝安問《毛詩》何句最佳時,說到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一句,卻被謝安批評,說他不應該沉溺在個人的小憂傷裡,而是胸懷大志,要表現得更大氣。
  • 雖千萬人吾往矣!柯潔對決新版AlphaGo仍言爭勝
    與前作相比,新版AlphaGo在繼續深耕「深度學習」的基礎上,摒棄了人類棋譜,這意味著AlphaGo可弈出更貼合人工智慧的圍棋。  與柯潔對弈的將是怎樣一個AlphaGo,谷歌方面並沒有在10日的發布會上披露太多升級細節。但谷歌大中華區總裁石博盟表示,即將亮相烏鎮的是AlphaGo的最新版本,優於與李世石對抗之時。
  • 古典筆法失傳久矣!
    北魏江式《論書表》言: 「左中郎將陳留蔡邕採李斯、曹喜之法為古今雜形,詔於太學立石碑,刊載五經>,題書楷法,多是邕書也。」 衛夫入時代已經開始重視筆法的傳承,她在《筆陣圖》中說: 「今刪李斯,更加潤色,總七條,並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貽諸子孫,永為模範,庶將來君子,時復覽焉。」
  •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什麼是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
    這八個字,在清朝王夫之的《姜齋詩話》中可以見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知此,則「影靜千官裡,心蘇七校前」,與「唯有終南山色在,晴明依舊滿長安」,情之深淺宏隘見矣。
  • 《驚蟄》原創作品詩74首,曉東詩刊第892期;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冰水化,雪花粘,黃牛翻地始耕田。冬伏眠蟲驚醒悟,春回大地換新顏。天穹突響炸雷聲,夜雨驚蟄萬物萌。草長桃紅花誘客,農家不眷正忙耕。東風一夜柳堤蘇,暮雪千山竹塢塗。乍醒寒潮春始暖,吹生萬物喚鵝雛。陣陣春雷醒物眠,東君舒袖繪新篇。池邊柳下咕蛙噪,燕舞鶯歌曲韻甜。霹靂聲聲破夜空,初驚暖土醒蛙蟲。和風拂面新春意,萬物蘇萌綠映紅。泥融水暖草初萌,楊放苞芽柳色青。
  •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by 《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實際上猗與那的全盛之貌,流淌的歡宴,比之《詩經》裡的其他,《那》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義,若是祈求風調雨順如願,鐘鼓齊鳴,萬舞遙遠,不在我們對《詩經》想像之中,歡樂的歌樂,零碎而整齊地敲打著大
  • 取一個如詩美名:80個藏在詩詞中的好名字,已收藏!
    原標題:取一個如詩美名:80個藏在詩詞中的好名字,已收藏! ——陸機《文賦》 29 沅 芷 YUAN ZHI 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柳永《臨江仙·仙呂調》 45 廣 思 GUANG SI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 範仲淹的詩有哪些?範仲淹的詩詞全集22首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 千古奇詩竟可正反兩讀:男人正著讀「思妻」,女人倒著讀「思夫」
    文/藍夢島主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一首詩,如果既可以正著讀,又可以倒著讀,並且皆成章句、語義順達,我們便稱之為迴文詩。在《樂府古題要解》中的釋義是:「迴文詩,回復讀之,皆歌而成文也。」一首合格的迴文詩,不僅正讀倒讀都要音順意通,而且必須符合詩詞用韻標準,要求苛刻,創作難度極大,所以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迴文詩大多是牽強附會之作,縱然勉強可以讀通,也絲毫沒有美感。上乘之作,則是少之又少,基本上都是出自迴文詩的殿堂級玩家蘇軾之手。(蘇軾像)比如蘇軾的《題織錦圖回文》,正讀是:春晚落花餘碧草,夜涼低月半梧桐。
  • 信鴿 在我詩中扇動翅膀
    信鴿 在我詩中扇動翅膀璞瑜異鄉的信鴿請落在我的稿紙上佇立在晦暗的文字上煽動你美麗的翅膀沐浴著千年的陽光古老的河水從我眼前流淌水香四溢的時刻我夢見你靚麗的翅膀為我而唱響這天雨水打溼翅膀也淋透了我的衣裳在這一首詩中我發現
  • 《臺灣詩乘·卷一》(1921)
    延平郡王之詩,既載之矣,嗣有友人傳示一首,為王手書,現存平戶某所;惜不知其題目,似為遊覽之作。詩曰:「破屋荒畦趁水灣,行人漸少鳥聲閒。偶迷沙路曾來處,始踏苔巖常望山。樵戶秋深知露冷,僧扉晝靜任雲關。霜林獨愛新紅好,更入風泉亂壑間。」  平戶在日本肥前國,與長崎隔帶水,有千裡濱,延平降誕之地也。
  • 胡文輝︱《陳寅恪詩箋釋》再補_上海書評_澎湃新聞-The Paper
    《陳寅恪詩箋釋》《陳寅恪詩箋釋》初版於2008年,至2013年刊行增訂本,增補部分以出處例證為多,凡有關詩意者,要者已見於《〈陳寅恪詩箋釋〉增訂本訂正舉要》(《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3年6月17日)。當日以為既多承專家學友指正,自己亦隨時留意,謬誤「或不外如是」,豈知學如積薪,錯如掃葉,真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