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兩首七言詩,語近情遙,即使跨越千年,依然含思無限

2021-01-13 品詩賞詞

李白是盛唐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作品有時奔放豪邁,清新飄逸,比如「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非如椽巨筆不辦;有時也幻想羽化成仙,比如「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詩人自比鵬鳥,充滿對權貴的傲視和對自由的追求。

李白雖然性格開朗,不像杜甫那般悲悲切切,但同樣也同情百姓疾苦,在《丁督護歌》中曾如此描寫,「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一唱督護歌,心摧淚如雨。」有一次詩人面對衰敗的古蹟,也發出心中的悲嘆,下面介紹李白的兩首七言詩,語近情遙,即使跨越千年,依然含思無限。

蘇臺覽古

唐代:李白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

「楊柳新」則是寫今天,楊柳青青,柔條嫩葉,又是一番新綠。這裡用「舊、荒」與「新」進行對比,充分表現出詩人「覽古」的今昔之感。次句接著從「新」字立意,這時從附近的水面上,採菱少女清亮的歌聲遠遠傳來,頓然感覺春色無邊。

首二句十個字,用楊柳之新、菱歌的清絕動人、以及春色的爛漫,映襯苑舊臺荒,抒發詩人對時移事異、富貴權勢終歸灰飛煙滅、而自然春色常留人間的感慨。杜牧在《金谷園》中也寫道,「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與此兩句可說完全相同,只是一用映襯比託手法,一用賦體直陳。

「西江月」,指懸在大江天空上面的明月,它不管人世的滄桑,總要按時序的演變而出現。詩人用「只今唯有」有力地一轉,則弔古之情慨然可見,而明月常有,吳王宮裡人卻不復見!昔日吳宮的繁華勝景,吳王的荒淫縱樂,如今只有明月得知。

越中覽古

唐代: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

此詩是唐玄宗開元14年李白遊覽越中(今浙江紹興)時所作。春秋時吳越爭霸南方,成為世仇,後來越國終於滅了吳國,也給後世詩人留下了無數創作的題材。這首詩與蘇臺覽古寫於同一時期,都是覽古之作,主題相同,題材近似,但寫作手法同中有異,可謂姊妹篇。

對於吳越爭霸這一段充滿奇情異彩的歷史,詩人只截取了剎那間的場景,用極精煉的文字寫了下來。首句直敘其事,「越王勾踐破吳歸」,很有氣勢,隱含著戰爭勝利的歡快自得。

接下來進行具體描寫,「義士還家盡錦衣」。在艱難困窘的歲月裡,將士們曾經跟隨勾踐出徵打仗,取得勝利,如今凱旋歸來,個個都得到賞賜,穿上錦衣。一個「盡」字,展露出一種喜悅和驕做的情懷,自然也應包括躊躇滿志而不可一世的越王勾踐。

再看宮殿上,「宮女如花滿春殿」,美女如花朵一般簇擁在越王身邊,一片春意融融。這個「春」字,是由於「宮女如花」,把那種繁華勝景、志得意滿、沉浸在狂歡中的情景,描摹盡致,也反襯出越王把臥薪嘗膽以致嘗夫差糞便的事兒,忘得乾乾淨淨。

縱觀李白的這兩首詩,第一首詩前三句連貫而下,至尾句才驟然一轉,「只今唯有鷓鴣飛」。前面的繁華熱鬧景象,全是「古」,至此始寫其衰。第二首詩的前兩句著重寫今日蘇颱風景,暗寓舊事繁華已成過去;後二句妙在「只今唯有」四字,轉借月之曾經照見,而美人已不可復見。

李白抒出「覽古」之感,顯得語近情遙,含思無限。唐人弔古之作,多以今昔勝衰構意,而縱橫變化,存乎體裁。李白以樂景反襯,就使盛衰之感更顯得強烈。

相關焦點

  • 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這首詩犯了個致命錯誤,為何還能千年流傳?
    一直覺得唐朝名垂千古的一流大詩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像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佳作頻出,留下幾百上千首詩歌的大佬,還有一種是作品不多,但卻影響力極大的隱形高手。 例如張若虛,只留下了兩首作品,但是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卻被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 李白的這首寫鄉思的詩,情真意切,餘韻深長,撼人心魄
    如星河般浩瀚的中國古典詩詞,鄉思題材的作品不勝枚舉,它們靜靜的散發著獨特而耀眼的光芒,穿越千年,依舊星光璀璨。何以作者們如此青睞這類題材,因為詩詞裡寄託了他們太多對家鄉的深情,而我們則從作品裡找到了難以言說的共鳴。
  • 關於「黃昏」最優美的兩首詩,一個輝煌燦爛,一個蕭瑟悲涼!
    今天我們聊聊黃昏時分最優美的兩首詩,不知網友們心中最優美的黃昏詩歌是哪一首?小編以為是下面兩首。我們先看看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白日依山盡」是這首詩的時間背景,這是太陽快要落山的黃昏時候的景色。眺望西方,太陽快要落山了;眺望東方,奔流不息的黃河浩浩蕩蕩流入大海。前兩句的空間跨度很大,「尺幅千裡」的畫面感很強烈。
  • 10首精美絕倫的七絕詩,跨越千年而來!
    出塞 王昌齡還寫了兩首出塞詩, 這首詩寫於759年。 詩人在流放途中遇赦,得以返回家鄉,心情輕鬆愉悅,流動在字裡行間。李白作品特有的想像與誇張在詩中表現無遺。
  • 李白極具想像力的一首詩,用筆如風檣陣馬,頷聯更是氣象壯闊
    李白二十出頭就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下面這首詩就是他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之作。渡荊門送別唐代: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這首詩就是他的經典之作,從中可以窺豹一斑。首聯先交代送客之地,「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荊門是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有宋玉、莫愁女等一批名人,而且地勢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作者乘舟來到此地,同時也隨便遊覽古代楚國的名勝古蹟。
  • 李白這兩首詩不出名,但是放在一起看,可見李白的蓋世才華!
    盛唐大詩人李白寫了不少懷古詩,其中有兩首詩並不是廣為人知,但是如果將兩首詩放在一起看,就會看到李白蓋世的才華,相同的體裁、相近的主題、相似的題材在李白筆下卻變化多端,運用自如。我們先看看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
  • 七個詩人,七首七言絕句,每首都上過教科書
    絕句,是中國傳統詩詞中的一種載體,也是上千年歷史中流行最廣的一種文體。今天小編為大家分享七首唐詩,七個詩人,七首七言絕句,每首都上過教科書,所以就不做解釋導讀了。1.《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 李白寫明月的9首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由詩題可知,當時詩人是應好友賈淳之請而作的,悠悠萬世,明月的存在對於那個年代沒有多少天文常識的古人而言是絕對的宇宙之謎。夜空中的明月高懸於何時?開篇的劈頭一問,對那無限時空裡的奇蹟,大有神往與迷惑交馳之感。詩人由酒寫到月,又從月歸到酒,用行雲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將明月與人生反覆對照,在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中,表達了對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層思索。
  • 論李白詩歌中描寫的江河(二)
    (一)大河飛瀑的雄渾壯闊李白詩歌是盛唐氣象的典型代表。正如唐人殷璠《河嶽英靈集序》所言:「文有神來、氣來、情來。」 這「神」「氣」「情」三者的融合,既是盛唐詩歌的特點,更是盛唐人的精神特徵。李白詩歌很好地體現了「三來」說的藝術要求,其描寫大河飛瀑的詩句往往神採飛動、氣象崢嶸。
  • 李白很經典的一首詩,韻味悠長,深遠動人,可謂鬼斧神工
    遇見是人生最好的點綴,陪伴也是最長情的友誼。很多時候分別雖然是情不得已,卻也見證了最真摯的情感。王勃曾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李白卻說天底下有一種最珍貴的友誼,稱為「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唐代: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 李白這些詩我是跪著看的,看完我確信他是天才!李白經典欣賞
    平常人,平常事,再李白手中就會煥發別樣魅力,究其原因:手法巧妙,體悟入微,移情於物,不拘一格而已。所以和尚說李白是天才。白詩之不可及處,在乎神識超邁,飄然而來,忽 然而去,不屑屑於雕章琢句,亦不勞勞於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橫江詞六首 其四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
  • 經歷人生大起大落,李白登上高山寫首詩,20字寫出孤獨的至高境界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這首詩前兩句描寫的是詩人所見之景。天空中的鳥兒慢慢都飛走了,只留下空蕩蕩的天際,起初還有一片雲,慢慢地,雲也悠閒地飄遠了。不管是「盡」字還是「閒」字,其實都是為了描寫環境的幽靜,這是很明顯以動寫靜、以動襯靜的手法,以此也襯託出了詩人內心的惆悵寂寥。
  • 李白寫了首詠雪詞,千年來備受推崇,近年卻被一首打油詩搶了風頭
    杜甫的詩作勝在工整和講究,後世不少文人認為只要自己夠努力,字字斟酌,總歸是能寫出一兩首類似的作品,這就是為何晚唐後,宋元等文人都愛學杜甫的原因。而李白詩,寫得過於飄逸灑脫,讓人不知從何處入手去模仿。當年唐代詩人徐凝寫了首《廬山瀑布》,其實都不算對李白瀑布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模仿,但蘇軾就坐不住了,直指徐凝這是「惡詩」。
  • 李白這首詩設喻新奇巧妙,以水喻情,連綿不斷,表達了自己的思歸不斷...
    這年夏季,詩人應友人元演之邀,同來太原,意欲攀桂以求聞達,然而輾轉三晉,時歷數月,終未能得到實現抱負之機會,到了秋季便寫下了這首詩。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4.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首聯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節。
  • 王安石和蘇軾最相似的兩首詩,富有哲理,千年難分高下
    關於他們的文鬥最典型也是最可信的應該是那兩首很相似的詩了,至今傳唱不衰,還入選教科書。 這兩首詩分別是蘇軾的《題西林壁》和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 這首詩用歌行古體,自創新題,讀來讓人發揚蹈厲、卓然興起
    今天咱們來欣賞陸遊的詩。乾道九年,陸遊時年四十九歲,奉調至嘉州。其年冬十月,他創作了《金錯刀行》這首詩。「金錯刀」,是一種相當名貴的刀,刀上以黃金鑲嵌成花紋;「行」,是古樂府中的一種體裁,即歌行體。前一年詩人應王炎的聘請赴南鄭任職,南鄭是宋、金對峙的前線,他在此視察軍情,積極投身於收復失地的活動中。雖然已經離開了南鄭前線,但回想起這段從戎生活,詩人還是熱血沸騰、心潮澎湃。
  • 李白很美的一首詩,只是那麼淡淡著筆,卻是寫出了勝似春光的秋景
    ,即使是到今天,我們再讀他們的作品也依舊還是會感動。古人往往在描寫秋天的作品中會表現得很憂愁,那李白這首詩也不例外,儘管開篇的兩句描寫得很唯美,可是到了最後兩句又是筆鋒一轉,更多的還是描寫了女子內心的感傷之懷,從而使得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處處充滿了詩意,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的一片真誠,還有對於風景細膩的描寫,正是這樣的一種描寫,使得這首詩充滿了詩情畫意,同時也有著一種淡淡的憂愁。
  • 李白臨死前寫下一首詩,僅用14字概括生平,讀完震撼人心!
    南宋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詩者,吟詠性情也」。詩歌中最基本的特點,也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便是飽含著詩人的思想感情。而對思想感情的表達,無疑在一個詩人臨死前最為豐富和震撼人心。譬如,南唐後主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
  • 三首流傳千古的小詩,四個膾炙人口的成語,孟郊憑此成就名傳千古
    但是,即使這些在大唐位居二流的詩人,在其他朝代也幾乎無人可與他們匹敵。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詩人,就是被人稱為「詩囚」的孟郊。孟郊一生寫詩500餘首,其中《遊子吟》和《烈女操》兩首被選入了《唐詩三百首》,還有一首雖未進入《唐詩三百首》,但知名度卻絲毫不低於這兩首,那就是著名的《登科後》。這三首詩加在一起一共十六句,但卻創造了四個膾炙人口的成語,以此見出孟郊真可謂創造成語的高手。我們一一來看一下。
  • 李白那些鮮為人知的好詩詞,依然驚豔!
    李白一生創作了近萬首詩詞作品,但流傳下來的卻不多,大概只有1000多首,收錄在《李白全集》。這些詩歌中,有的我們非常熟悉、背誦如流,有的卻沒有那麼出名。今天摘錄的這幾首李白詩,相對小眾,卻都是值得一讀的好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