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盛唐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作品有時奔放豪邁,清新飄逸,比如「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非如椽巨筆不辦;有時也幻想羽化成仙,比如「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詩人自比鵬鳥,充滿對權貴的傲視和對自由的追求。
李白雖然性格開朗,不像杜甫那般悲悲切切,但同樣也同情百姓疾苦,在《丁督護歌》中曾如此描寫,「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一唱督護歌,心摧淚如雨。」有一次詩人面對衰敗的古蹟,也發出心中的悲嘆,下面介紹李白的兩首七言詩,語近情遙,即使跨越千年,依然含思無限。
蘇臺覽古
唐代:李白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
「楊柳新」則是寫今天,楊柳青青,柔條嫩葉,又是一番新綠。這裡用「舊、荒」與「新」進行對比,充分表現出詩人「覽古」的今昔之感。次句接著從「新」字立意,這時從附近的水面上,採菱少女清亮的歌聲遠遠傳來,頓然感覺春色無邊。
首二句十個字,用楊柳之新、菱歌的清絕動人、以及春色的爛漫,映襯苑舊臺荒,抒發詩人對時移事異、富貴權勢終歸灰飛煙滅、而自然春色常留人間的感慨。杜牧在《金谷園》中也寫道,「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與此兩句可說完全相同,只是一用映襯比託手法,一用賦體直陳。
「西江月」,指懸在大江天空上面的明月,它不管人世的滄桑,總要按時序的演變而出現。詩人用「只今唯有」有力地一轉,則弔古之情慨然可見,而明月常有,吳王宮裡人卻不復見!昔日吳宮的繁華勝景,吳王的荒淫縱樂,如今只有明月得知。
越中覽古
唐代: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
此詩是唐玄宗開元14年李白遊覽越中(今浙江紹興)時所作。春秋時吳越爭霸南方,成為世仇,後來越國終於滅了吳國,也給後世詩人留下了無數創作的題材。這首詩與蘇臺覽古寫於同一時期,都是覽古之作,主題相同,題材近似,但寫作手法同中有異,可謂姊妹篇。
對於吳越爭霸這一段充滿奇情異彩的歷史,詩人只截取了剎那間的場景,用極精煉的文字寫了下來。首句直敘其事,「越王勾踐破吳歸」,很有氣勢,隱含著戰爭勝利的歡快自得。
接下來進行具體描寫,「義士還家盡錦衣」。在艱難困窘的歲月裡,將士們曾經跟隨勾踐出徵打仗,取得勝利,如今凱旋歸來,個個都得到賞賜,穿上錦衣。一個「盡」字,展露出一種喜悅和驕做的情懷,自然也應包括躊躇滿志而不可一世的越王勾踐。
再看宮殿上,「宮女如花滿春殿」,美女如花朵一般簇擁在越王身邊,一片春意融融。這個「春」字,是由於「宮女如花」,把那種繁華勝景、志得意滿、沉浸在狂歡中的情景,描摹盡致,也反襯出越王把臥薪嘗膽以致嘗夫差糞便的事兒,忘得乾乾淨淨。
縱觀李白的這兩首詩,第一首詩前三句連貫而下,至尾句才驟然一轉,「只今唯有鷓鴣飛」。前面的繁華熱鬧景象,全是「古」,至此始寫其衰。第二首詩的前兩句著重寫今日蘇颱風景,暗寓舊事繁華已成過去;後二句妙在「只今唯有」四字,轉借月之曾經照見,而美人已不可復見。
李白抒出「覽古」之感,顯得語近情遙,含思無限。唐人弔古之作,多以今昔勝衰構意,而縱橫變化,存乎體裁。李白以樂景反襯,就使盛衰之感更顯得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