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每日一首詩詞。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咱們來欣賞陸遊的詩。乾道九年,陸遊時年四十九歲,奉調至嘉州。其年冬十月,他創作了《金錯刀行》這首詩。「金錯刀」,是一種相當名貴的刀,刀上以黃金鑲嵌成花紋;「行」,是古樂府中的一種體裁,即歌行體。前一年詩人應王炎的聘請赴南鄭任職,南鄭是宋、金對峙的前線,他在此視察軍情,積極投身於收復失地的活動中。雖然已經離開了南鄭前線,但回想起這段從戎生活,詩人還是熱血沸騰、心潮澎湃。這首詩所表達的報國決心和必勝信念,與詩人那段從軍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這句話的意思是,黃金錯刀已屬寶貴之物,刀柄、刀鞘上又裝嵌著白玉,這是立志英勇殺敵的將士愛不釋手的兵器。到夜裡,它發出的熠熠光芒直穿過窗戶,分外醒目。「窗扉」,即窗戶。這光芒閃耀的金錯刀,仿佛就是詩人精神的化身,它質美品優,不甘於待在屋裡成為擺設,主動釋放出華彩,要去為國殺敵。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身為一個堂堂男子漢,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了,卻沒有建立什麼可以自豪的勳業,獨自一人手提寶刀悵惘地站在那裡,環顧邊遠的八方。「丈夫」,詩人自指;「五十」,詩人寫此詩時四十九歲,言五十是舉其整數。「八荒」,八方荒遠之地,這裡指祖國山河。李白《行路難》雲「拔劍四顧心茫然」,陸遊則雲「提刀獨立顧八荒」,他們都因不得志而心生苦悶,愁腸百結,發出強烈的感慨。
「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京城,我結交的都是有奇才異能之士,我們意氣相投,並用遠大的理想來相互砥礪,都願為報效國家而同赴生死。「京華」,京都;「奇士」,有奇才異能的人。「意氣」,豪邁的志氣;「相期」,互相期望、共同勉勵。可見詩人的追求在那個時代並不是孤立的,與他志同道合的也頗有其人。
「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希望青史留名,如果在那流傳千年的史冊上沒有自己的名字,將會感到羞恥。我懷著忠心,竭盡全力去報答當朝的天子。「丹心」,忠心。這兩句表達出詩人希望揚名於千載之下的決心,這一決心最迫切的體現就是以身報國,恢復中原,擊退南下入侵的金兵。一個「恥」字,道出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壯志和報效國家的赤子之心。
「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這句話的意思是,近來我投筆從戎,隨軍來到漢水之濱,駐守抗敵前線。遙望晨曦中覆蓋著積雪的終南山,山峰奇崛挺拔,像晶瑩的白玉一樣參差聳立。「爾來」,意同「邇來」,即近來;「天漢」,指漢水。「南山」,終南山;「嶙峋」,山石重疊而參差不平的樣子。這兩句轉入對實景的描繪,抒發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之情。
「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這句話裡面的「嗚呼」為發語詞,這裡表示慨嘆。楚國即使只剩下三戶人家,還相信能滅亡強大的秦國,何況一個偌大的中國,怎會空無一人呢!戰國紛爭時,楚國被秦國逐漸吞併掉,楚懷王也客死於秦國。楚國人民異常憤恨,當時民間流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是指楚國三大姓昭、屈、景。後來滅秦的項羽、劉邦都是楚人,也許正應驗了這句民諺。詩人借用這句話,表達他堅信中國大有人在,同心協力就一定能完成恢復中原的宏願。「堂堂」,盛大而威嚴的樣子。
這首詩用歌行古體,自創新題。韻腳四句一換,以適應詩篇內容的變化。作品的內容前後關聯,層層相扣,組成一個整體,所蘊涵的內在激憤之情則逐漸強烈。開篇四句以名貴的寶刀託物言志,表明自己的心跡。中間四句續寫往日豪情壯舉,激勵自己當有所作為。最後四句則以樂觀的心態鼓勵自己戰鬥下去;末兩句所用的感嘆詞、疑問詞,很好地將跌宕起伏的氣韻貫穿於參差不齊的長短句中,讀來讓人更覺頓挫激昂。
陸遊的七言古詩正如後人所評價的那樣,雖有篇幅稍狹的不足,甚而有粗滷叫囂、不夠含蓄蘊藉的弊端,但他的七言古體佳作則往往以清健之氣積為雄豪之辭,「途軌正,機局警,路徑分明」,讀來讓人發揚蹈厲、卓然興起。好了,到這也就結束了。不知道各位讀者欣賞完這首詩有什麼不同的感受?歡迎留言,探討。
參考資料:宋詩鑑賞辭典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系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