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詞跟現代詩詞創作能否兼容並蓄,怎樣才能寫出新意……在近日由《詩刊》社中國詩歌網在北京主辦的詩人張珂《蕭月集》新書首發式暨研討會上,業內人士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當代詩人在融匯古今、把握時代脈搏的基礎上,可以寫出具有當代風骨的優秀古體詩詞。張珂既寫古詩詞也寫現代詩,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
作家要把握時代的脈搏
傳統詩詞的創作和當代經驗,甚至和這個時代正在發生著的宏大的主體之間如何能夠形成有效的互動和命名,這可能是大家需要深入探討的。《詩刊》社副主編霍俊明說,現代詩人徐志摩在寫出《再別康橋》前也寫了很多古詩詞,直到《再別康橋》才找到了準確的言說方式。詩人和日常生活的關係需要得到多樣化的表達,例如張珂在《詞與詩》這首詩中,把現代詩看成是一隻摔碎的酒杯,展現了詩人複雜而現代的情感。
《詩刊》社副主編王冰談及詩詞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的問題,認為文化有一個積澱的過程,真正的創新需要把握時代的脈搏,只有把握了時代的核心體系、整體架構、思維方式後才能去寫,不能僅憑几個新鮮的詞彙。看張珂的詩不像讀現代詩人的作品,倒有唐詩、宋詞的感覺,他的詩具有傳統文化的底色。當代詩人的詩詞要寫出古意,寫到有限與無限、不朽與速朽,承接幾千年文化中對人生和時間的思考,體現了詩人對傳統文化的浸潤和熟悉。
《蕭月集》是張珂所著的一部古體詞集,收錄了詩人多年來創作的古體詞200餘首。這些詞嚴格按照古典詞牌和詞韻填寫,能夠自如地駕馭多種詞牌和韻律,詞作意蘊厚重、感情豐沛、樸質真誠、沉鬱大氣,不但具有哲思的深度,對情感和情緒的捕捉也不失靈動秀美。不論是詠物還是自省都充滿了對大自然和人性的敬畏和感動,與宏大處和細微處皆體現出詩人深厚的詞學功力和修養。張珂表示:「古人留給中國人最美的遺產就是詩詞,詞的每一個字都體現著中國文化璀璨的美。詩能表達的東西是其他領域無法替代的,我把寫詩當做人生的一個目的,是進入自己的生命和情感經歷的一個重要方式。」
以詩性思維融匯古今
「詞這種形式,實際上教會了我對形式的尊重,它有規矩,但又跟像唐代的律絕,講究五言或七言的整齊格式,但又不一樣。」北京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所教授汪劍釗回顧詞對自己寫作觀念的形成起到了一定作用。汪劍釗說:「我讀的時候多少有點挑剔在讀的,這種挑剔讓我讀到了張珂好的地方。張珂的詞偏婉約的一派,近姜夔、吳文英一路。他非常善於發現、創新,有首詞寫武則天,一般人寫武則天更多寫霸氣,而他把武則天看成小女人來寫,這種筆法讓人耳目一新。」
現代人寫古詩詞,把古今中外融匯起來十分不易,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曾凡華認為:「詩人在寫關於歷史、人生的詩詞時融入自己的哲思,就會寫得很豐滿,富有感染力。」中華詩詞發展基金會詩人之家執行主任朱彥提出,《蕭月集》的總體風格是哀婉、悽美,以赤子之心,抒發淡淡的憂傷、隱隱的寄託,哀而不傷,悲而不悽。它的特點,主要有四個字:一是真,真切、真實、真情;二是新,表現在新穎的筆法、新鮮的感受;三是自然,向自然中尋找自我;四是深,包含了生命意識、理性光芒和人性光輝。
新詩和舊詩需要互相借鑑
「創造性的詩性思維給讀者帶來更多的期待和嚮往。」在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林峰看來,得益於學習新詩的影響,詩人在進行遣詞造句、構思立意時會給人與眾不同的驚喜,把許多新詩的創作元素糅合到古體詩的意境中來,產生天馬行空、天外飛仙的觀感,尤其是跳躍性的詩性思維。
新詩和舊詩需要互相取長補短,有新詩向古典學習的東西,也有舊詩向現代社會、向時代的敞開的問題,舊詩確實有很多值得新詩思考的東西。天津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士強指出:「寫出古意不難,難的是寫出新意。《蕭月集》滿足了我對古體詩詞的很多期待,張珂的作品有古意,同時也有新意,語言上特別有意思,如《鷓鴣天·平遙懷古》上闕最後兩句『沉陽曾照翩翩袖,殘月疑泠隱隱她』。最後一個『她』字,非常妙,是一個現代漢語的創造,寫得大膽,有餘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韓倚雲肯定了張珂詩詞新穎獨特的視角,他開拓了舊體詩詞的題材:一是國外題材,一是空間題材,一是信息題材。張珂寫到了古人不可能寫出的雲海、日全食,走到了古人不可能去到的國外。詩詞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平臺,文化對科技也有反作用,當代人寫的這些詩,也許對後人來講就是一個科學發現。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曹宇翔指出:「張珂的作品題材豐富,情思遼闊,也詩也詞,也鐵板銅琶,也曉風殘月,用兩副筆墨書寫百感交集的人生。《蕭月集》中的許多作品喚醒我們塵封的記憶,那些不曾留意的情景,在我們生命裡生發出意味,這意味在讀者心中蕩漾開來,他的好多詩都有一種餘音嫋嫋的感覺。
責編:楊曉君